..續本文上一頁因,所以說空性有差別義。
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相複有二,謂無及有。空性有相,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以爲其相。應知安立即異門等。
“此前空義總有二種,謂相安立。相複有二,謂無及有。”這是對空性內容所做的總結和歸納。什麼是相?相就是空性的體相。怎樣去認識呢?“謂無及有”,即從有和無兩個方面來認識。
“空性有相,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以爲其相。”對空性本質的認識,應該離開有邊、無邊,離開異邊、一邊,如此才能安立空性的體相。
“應知安立即異門等。”空性要說的幾方面內容包括:空性的安立、空性的差別、空性的異門、空性的不同名稱,前面都已經講過。
《辨相品》到這裏說完了,這是《辨中邊論》中最關鍵的一品。這一品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辨虛妄分別相,二是辨空性。
辨 障 品 第 二
“障”是障礙,能使般若智慧不能生起,勝義、涅槃不能證得。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從內在身心到外在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比如愚癡、邪知邪見、煩惱,這是比較突出的障礙。還有因過去生沒有培植殊勝因緣所感得的果報,表現在生活中,如有的人想要修行,就可能會生病;或者事務纏身,根本就沒有時間;或者環境嘈雜、無法安靜等等。而一個人的根性太劣,對修行也有很大影響。當修到一定程度時,往往還會遇到魔障,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障礙。
唯識宗通常說到兩種障礙,即煩惱障和所知障。在《辨障品》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闡述障礙的內容和種類,對于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種障礙,基本都講到了,非常全面。
甲一、五 障
已辨其相,障今當說。頌曰:
具分及一分,增盛與平等。于生死取舍,說障二種性。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爲障故。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
“已辨其相,障今當說。”《辨相品》說了諸法的總相,這一品講障。本頌講五障。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于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爲障故。”第一種是具分障。具是完整之義,具分障即完整、全面的障礙,包括煩惱障和所知障。具分障能障什麼人呢?煩惱障和所知障主要障礙菩薩的修行。那麼,是否障礙聲聞人呢?說障礙的,錯了!說不障礙的,也錯了!爲什麼?因爲菩薩的兩種障礙中,一種障聲聞,一種不障聲聞。煩惱障能障礙聲聞人,而所知障不障聲聞人。所以,菩薩的兩種障礙,對聲聞人來說又障又不障。
“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第二種是一分障,指具分障中的一分,即煩惱障,主要障礙聲聞人。聲聞人斷除煩惱之後,就能證得涅槃、成就解脫。所以,聲聞人只要斷除煩惱障就能解脫。至于所知障,因爲聲聞人不想成佛,不要成就一切智慧,也不要成就差別智,也不需要五明處學。因而所知障對聲聞人來說就不存在障礙。比如想到國外定居的人,如果不懂外語,就無法和外界交流信息,這是一種障礙。假如不想到國外定居,終身在鄉下小廟裏呆著,不懂外語對他來說是障礙嗎?肯定不是障礙了。如果不當菩薩,所知障對你來說就不是障礙。如果要當菩薩,就必須成就一切智慧,所知障也就成爲障礙了。
“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第叁種是增盛障,指煩惱障的內容。煩惱的種類很多,最重要的爲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在此二十六種煩惱中有增盛。什麼是增盛?就是說在這些煩惱中,每個人的煩惱有所偏重,其中某一種煩惱的力量特別大,即增盛。大家可以自我觀察一下,看看自己在貪、瞋、癡煩惱中,是否有所側重?大多數的人,煩惱並不是均衡發展的,可能貪心特別重,可能瞋恨心特別重,可能愚癡特別重,可能我慢特別重,可能疑心特別重,也可能嫉妒心特別重,等等。這些偏重也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就叫“增盛”。針對這些問題,修行中也有專門的對治法門。佛陀說的衆多法門,每一種都是針對某個特殊煩惱而說。比如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瞋衆生修慈悲觀,愚癡衆生修因緣觀,散亂衆生修數息觀,多障衆生修念佛觀等,主要針對增盛的煩惱而修對治。增盛煩惱既障聲聞也障菩薩。菩薩出現這種障礙,它就障礙菩薩;聲聞出現這種障礙,它就障礙聲聞;我們擁有這種心態,它就障礙我們。
“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第四種爲平等障。“彼”指前面所說的種種煩惱,“等分行”即平等發展,貪瞋癡的勢力都差不多大,叫平等障。
“取舍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生死取舍障,所障的對象是誰呢?主要是菩薩。對聲聞人來說,對于生死問題必須有取有舍,取涅槃而舍生死。對于菩薩來說,菩薩不可以厭離生死,不可以自己證得涅槃,不可以安住于涅槃中享受快樂。所以說,厭離生死、貪著涅槃之樂,對菩薩所得的無住涅槃會形成很大的障礙。無住涅槃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厭離生死,貪著涅槃,就不能證得無住涅槃。
“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這五種障既障礙了菩薩種性,也障礙了聲聞種性。但其中有所偏重,具分障菩薩,一分障聲聞,增盛障、平等障障叁乘,取舍生死障重點障菩薩。
甲二、九 結 障
複次,頌曰:
九種煩惱相,謂愛等九結。初二障厭舍,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彼事滅道寶。利養恭敬等,遠離遍知故。
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愛結障厭,由此于順境不能厭離故。恚結障舍,由此于違境不能棄舍故。余七結障真見,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謂慢結能障僞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見結能障滅谛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取結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爲淨故。疑結能障叁寶遍知,由此不信受叁寶功德故。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悭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貪著資生具故。
九結障即九種障,主要從煩惱的角度來說,又稱九種結。結是煩惱的異名,是系縛的意思。煩惱就像繩索一樣,把有情捆在叁界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本論告訴我們:煩惱障簡單地說有九種,即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這九種障各障礙什麼呢?
“愛結障厭,由此于順境不能厭離故。”這是九結中的第一結──愛結障。愛也是一種煩惱,所以叫愛結。愛結能障礙厭,也就是厭離。對喜歡的境界産生愛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願離開,不願舍棄。平常所說的依依不舍、留連忘返,都是愛的表現。一個人所愛的東西很多,如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工作事業等等,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使我們産生愛著。比如愛自己的家鄉,離開時間長了,總想著回去看一看,所謂葉落歸根,這就是愛的表現。所以說“于順境不能厭離故”,愛就是依戀,使我們對喜歡的境界不願舍棄。
“恚結障舍,由此于違境不能棄舍故。”第二恚結障。恚是瞋恨心,能障礙棄舍。舍就是舍離、放下。當一個人有了瞋恨心之後,就會耿耿于懷,然後惱羞成怒,懷恨在心,“于違境不能棄舍”。對討厭的人和事時時刻刻挂在心頭,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恚與愛心態雖然不同,但對心境平和所造成的破壞卻是一樣。瞋恨心的破壞力非常大,“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個人只有做到無愛無瞋,內心才能保持平靜。如果一天到晚非愛即瞋,那就很麻煩,心境絕對不會平靜。
“余七結障真見,于七遍知如次障故。”其余七種煩惱,能障礙真見,障礙有情衆生的見地、智慧和認識。七遍知爲七種真實的境界,因爲被七結障礙之故,使得有情對這些境界不能正確了解。
“謂慢結能障僞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僞身見是行者在修習止觀中出現的身見。“僞身見遍知”爲知曉僞身見的能力。許多人在修行過程中由于慢結的關系,少有所得就會生起慢心,神化自我,輕視他人。
“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第四種是無明結。無明即無知,能夠障礙“身見事遍知”。身見就是把色身執著爲我,五蘊色身本是無我的,但因爲無明結之故,對五蘊就不能正確認識,因此産生身見、我見,把五蘊色身執爲實我。
“見結能障滅谛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第五種是見結。見結指惡見,包括身見、邊見、邪見叁種。惡見即錯誤的認識,能障礙我們對涅槃的正確認識,即“障滅谛遍知”。爲什麼呢?“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薩迦耶就是身見,邊執見包括常見和斷見兩種。見結者執常或執斷,以爲涅槃灰身滅智,産生斷滅見,于是就害怕並誹謗涅槃。
“取結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爲淨故。”第六種是取結。取是執取之義,能障礙四谛中的道谛。道谛通常指八正道,要證得涅槃,必須通過道谛來修行。衆生因取結的關系,不能按照八正道修行,反而想通過一些歪門邪道來證得涅槃,于是障礙了涅槃解脫。取是見取,仍屬于惡見中“見取見”的範疇。
“疑結能障叁寶遍知,由此不信受叁寶功德故。”第七種是疑結。疑指懷疑,本身就是一種煩惱。懷疑能障礙對叁寶的正確認識,對叁寶以及叁寶的功德不能相信接受。他們會懷疑叁寶是否真實存在?佛陀的慈悲、道德、智慧是不是最高的?皈依叁寶是否就是解脫的最佳途徑?佛法到底能否使我們解脫煩惱並證得真理?這些懷疑和煩惱,障礙了有情對叁寶的認識和信仰。
“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