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35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肯定是修不好的。

  “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如实认识依他起相,不起颠倒妄想,就叫做不动无倒。

  丁五、自相无倒

  于二相无倒者,谓于自相及共相中俱无颠倒。于自相无倒者,颂曰:

  于自相无倒,知一切唯名,离一切分别,依胜义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

  自相就是法的自体相,也就是自性。每一种法的存在,都有它的自相,都有它的自性。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说,自性既是一法存在的本体,也是一法存在的特性和作用。比如说,水以湿性作为它的自相,火以暖性作为它的自相。每一法都有它的自相,这是从依他起有为法的角度来说。其实自相还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就是指圆成实的胜义自相。依他起是一种世俗自相,圆成实自相是胜义自相。所以,当说到自相时,不仅要认识到世俗的自相,同时也要认识到胜义的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怎样认识自相无倒呢?如实认识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就能认识“自相无倒”。从眼色到意法,其间已包括六根、六尘、十二处乃至六识。要如实认识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依他起相只是假名安立,而名称也同样了不可得。这种如实的见,能帮助我们对治虚妄分别识,通达胜义的自相。

  “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但是,如果从世俗的自相来说,不只是有名称,一切法的差别都宛然存在。所以佛教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真谛门中不立一法”,这是从真如胜义的角度来看不立一法,一切法的差别都不可得。另一句是“世俗谛中不舍一法”,世俗谛中一切法的差别宛然存在。

  丁六、共相无倒

  于共相无倒者,颂曰:

  以离真法界,无别有一法,故通达此者,于共相无倒。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真法界诸法共相摄。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

  自相是每一法特有的相,共相是众多法共有的特征。从自相来说,每个人的年龄、籍贯、高矮胖瘦都不一样,志向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自相不同。此外,还有一个共相。比如出家人统一剃发染衣,这是出家人的共相。但每个出家人又不一样,各有各的自相。所以,共相中有自相,自相之外还有共相,一切法都是如此。无常是共相,无我也是共相,苦、空也是共相。所以,共相是一切法共有的特征。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什么叫共相呢?“法无我”就是共相。因为无我建立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具有无我的特征。所以,无我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同样,无常也是一切有为法的特征,一切有为法的共相。

  “真法界诸法共相摄。”真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也是诸法的共相。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讲到诸法胜义谛相有四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遍一切一味相。既然是遍一切一味相,那么真如无所不在就是一切法共有的特征,所以说真如就是共相。

  “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能如实认识真如法界,就是共相无倒。

  丁七、染净无倒

  于染净无倒者,颂曰:

  知颠倒作意,未灭及已灭,于法界杂染,清净无颠倒。

  论曰:若未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说为杂染,已断灭时说为清净。如实知见此染净者,如次是于染净无倒。

  染净是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断染取净的过程。如果想要断染取净,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染,什么是净。能否正确认识染和净,直接关系到修行中能否断染取净。

  “论曰:若未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说为杂染。”杂染和清净的关键,取决于颠倒作意,也就是取决于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没有断灭颠倒认识和虚妄分别之前,我们所认识的法界就是杂染的法界,就是有垢的真如。

  “已断灭时说为清净。”通过修行把颠倒认识断除之后,烦恼没有了,这时所认识的法界就是清净法界。法界本身没有杂染,但因为人在认识上的不同,所以才有法界染和净的差别。当人们以染污心去认识法界时,法界就是杂染的;以清净的智慧和正见来认识法界时,法界就是清净的。“如实知见此染净者,如次是于染净无倒。”如果能正确认识染和净的本性,对于染净的认识没有颠倒,就叫做“染净无倒”。

  丁八、客无倒

  于客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知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故染净非主,是于客无倒。

  论曰:法界本性净若虚空,由此应知,先染后净二差别相是客非主。如实知见此客相者,应知是名于客无倒。

  什么叫“客无倒”呢?大家知道,客人是相对于主人而言。这就是说,“客无倒”所阐述的内容主要还是关于染和净的问题。法界本身不存在染净的差别,现在说法界有染有净,是属于客而不是主。能够认识到法界有染有净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就是客无倒。

  “于客无倒其相云何?颂曰:知法界本性,清净如虚空,故染净非主,是于客无倒。”染和净不是法界的本来面目,法界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清净如虚空。法界有染有净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法界的本身并非如此,所以说这是属于客而不是主。

  “论曰:法界本性净若虚空,由此应知,先染后净二差别相是客非主。”法界本身恒常清净,像虚空一样。碧空如洗、晴朗无云时所看到的虚空,才是虚空的本来面目。乌云密布或彩霞满天时看到的虚空,都不是虚空的本来面目。法界也是同样,本来是清净的,现在却有染有净。从净到染的过程,是外来尘垢附著上去,染污了清净法界,这才看不见法界的本来面目。

  “如实知见此客相者,应知是名于客无倒。”法界有染有净是客非主,正确认识法界的染和净是附加上去的,并非法界的本性,就叫“客无倒”。

  丁九、十、无怖无高俱无倒

  于无怖无高俱无颠倒者,颂曰:

  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净性亦俱非有。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

  无怖就是不害怕,无高就是不自高自大,这是修行人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状态。比如说到“了生死、证涅槃”,是不是会产生灰身灭智、什么都没有的断灭之见?这就是对涅槃不能正确了解所致。有些人留恋生死,害怕涅槃断灭,这样就会对“了生死”产生一种怖畏心理。另外还有一种人对空性稍有体证,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自高自大。修学佛法要避免这两种心态,做到无怖和无高。

  “颂曰:有情法无故,染净性俱无,知此无怖、高,是于二无倒。”一个人要做到无怖、无高,关键还是建立在对法的正确认识上。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众生所执著的有情和法,从遍计所执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的。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说,有情和法都属于如幻如化,是幻有而非实在的有。所以说“有情及法俱非有故”。

  “彼染净性亦俱非有。”染和净并不是法的本来面目。前面说过,从法性本身说是净若虚空的,亘古亘今都是清净的,染和净只是附加上去的。所以,染和净的差别从法界本身来说是“非有”,这种差别也非真实的存在。

  “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从法界本身来说,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如实认识法界,认识法界的本来面目。当证得法界时,并不因为你证得法界,法界就增多了;也不因为你没有证得法界,法界就减少了。所以说,断染取净看似有增有减,从依他起来说有断有证,其实从法界本身来说,没有增也没有减,实在没有什么可断,也没有什么可证。这就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学佛修行就是以清净智慧证得法界。证得法界有什么好害怕的呢?生死本来就如空花,本来就是不实在的,而清净法界本来就是现成的。所以,认识它没什么可害怕的,也没什么值得自高自大的。这种认识,并不是发明或创造了什么。佛陀曾经说过:我不是创造者,也不是发明者,我只是发现者。佛陀发现了什么?发现了真理。虽然真理本来就存在,但众生被无明障蔽而不能证得。如实认识法界,就会远离害怕和傲慢两种颠倒心态。

  无倒行总义者,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

  “无倒行总义者。”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十种无倒。

  “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对经教文字、三藏典籍能够正确认识,就能通达止和观的修习。因为三藏典籍是指导我们修习止观的。想修习止观,首先要闻思,通达经教后才能通达止观二相。

  “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义就是依他起的事相,能正确认识依他起的事相,就能通达在依他起相上产生的遍计所执诸颠倒相。比如把无常当做常、把无我当做我、把苦当做乐、把不净当做是净,都属于颠倒的表现。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依他起事相,所以才会产生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正确认识依他起事相,就能远离这些颠倒相。

  “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作意无倒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惟认识上的无颠倒。思惟认识的颠倒是产生颠倒的主要原因,是颠倒世界的根源。为什么这个世界是颠倒的世界呢?原因就是人类思惟和认识上的颠倒。一个人如果能在作意上做到无倒,有正确的思惟和认识,就能远离颠倒的因缘。如果思惟…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