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35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肯定是修不好的。

  “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于不動無倒。”如實認識依他起相,不起顛倒妄想,就叫做不動無倒。

  丁五、自相無倒

  于二相無倒者,謂于自相及共相中俱無顛倒。于自相無倒者,頌曰:

  于自相無倒,知一切唯名,離一切分別,依勝義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于自相無倒。此依勝義自相而說,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

  自相就是法的自體相,也就是自性。每一種法的存在,都有它的自相,都有它的自性。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說,自性既是一法存在的本體,也是一法存在的特性和作用。比如說,水以濕性作爲它的自相,火以暖性作爲它的自相。每一法都有它的自相,這是從依他起有爲法的角度來說。其實自相還有更高一層的意義,就是指圓成實的勝義自相。依他起是一種世俗自相,圓成實自相是勝義自相。所以,當說到自相時,不僅要認識到世俗的自相,同時也要認識到勝義的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于自相無倒。”怎樣認識自相無倒呢?如實認識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就能認識“自相無倒”。從眼色到意法,其間已包括六根、六塵、十二處乃至六識。要如實認識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依他起相只是假名安立,而名稱也同樣了不可得。這種如實的見,能幫助我們對治虛妄分別識,通達勝義的自相。

  “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但是,如果從世俗的自相來說,不只是有名稱,一切法的差別都宛然存在。所以佛教中有這樣兩句話:一句是“真谛門中不立一法”,這是從真如勝義的角度來看不立一法,一切法的差別都不可得。另一句是“世俗谛中不舍一法”,世俗谛中一切法的差別宛然存在。

  丁六、共相無倒

  于共相無倒者,頌曰:

  以離真法界,無別有一法,故通達此者,于共相無倒。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真法界諸法共相攝。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于共相無倒。

  自相是每一法特有的相,共相是衆多法共有的特征。從自相來說,每個人的年齡、籍貫、高矮胖瘦都不一樣,志向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自相不同。此外,還有一個共相。比如出家人統一剃發染衣,這是出家人的共相。但每個出家人又不一樣,各有各的自相。所以,共相中有自相,自相之外還有共相,一切法都是如此。無常是共相,無我也是共相,苦、空也是共相。所以,共相是一切法共有的特征。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什麼叫共相呢?“法無我”就是共相。因爲無我建立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具有無我的特征。所以,無我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同樣,無常也是一切有爲法的特征,一切有爲法的共相。

  “真法界諸法共相攝。”真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也是諸法的共相。在《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中講到諸法勝義谛相有四個特征,其中一個特征是遍一切一味相。既然是遍一切一味相,那麼真如無所不在就是一切法共有的特征,所以說真如就是共相。

  “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于共相無倒。”能如實認識真如法界,就是共相無倒。

  丁七、染淨無倒

  于染淨無倒者,頌曰:

  知顛倒作意,未滅及已滅,于法界雜染,清淨無顛倒。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爲雜染,已斷滅時說爲清淨。如實知見此染淨者,如次是于染淨無倒。

  染淨是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斷染取淨的過程。如果想要斷染取淨,首先必須認識什麼是染,什麼是淨。能否正確認識染和淨,直接關系到修行中能否斷染取淨。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爲雜染。”雜染和清淨的關鍵,取決于顛倒作意,也就是取決于認識的正確與否。在沒有斷滅顛倒認識和虛妄分別之前,我們所認識的法界就是雜染的法界,就是有垢的真如。

  “已斷滅時說爲清淨。”通過修行把顛倒認識斷除之後,煩惱沒有了,這時所認識的法界就是清淨法界。法界本身沒有雜染,但因爲人在認識上的不同,所以才有法界染和淨的差別。當人們以染汙心去認識法界時,法界就是雜染的;以清淨的智慧和正見來認識法界時,法界就是清淨的。“如實知見此染淨者,如次是于染淨無倒。”如果能正確認識染和淨的本性,對于染淨的認識沒有顛倒,就叫做“染淨無倒”。

  丁八、客無倒

  于客無倒其相雲何?頌曰:

  知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故染淨非主,是于客無倒。

  論曰:法界本性淨若虛空,由此應知,先染後淨二差別相是客非主。如實知見此客相者,應知是名于客無倒。

  什麼叫“客無倒”呢?大家知道,客人是相對于主人而言。這就是說,“客無倒”所闡述的內容主要還是關于染和淨的問題。法界本身不存在染淨的差別,現在說法界有染有淨,是屬于客而不是主。能夠認識到法界有染有淨不是它的本來面目,就是客無倒。

  “于客無倒其相雲何?頌曰:知法界本性,清淨如虛空,故染淨非主,是于客無倒。”染和淨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法界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清淨如虛空。法界有染有淨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法界的本身並非如此,所以說這是屬于客而不是主。

  “論曰:法界本性淨若虛空,由此應知,先染後淨二差別相是客非主。”法界本身恒常清淨,像虛空一樣。碧空如洗、晴朗無雲時所看到的虛空,才是虛空的本來面目。烏雲密布或彩霞滿天時看到的虛空,都不是虛空的本來面目。法界也是同樣,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卻有染有淨。從淨到染的過程,是外來塵垢附著上去,染汙了清淨法界,這才看不見法界的本來面目。

  “如實知見此客相者,應知是名于客無倒。”法界有染有淨是客非主,正確認識法界的染和淨是附加上去的,並非法界的本性,就叫“客無倒”。

  丁九、十、無怖無高俱無倒

  于無怖無高俱無顛倒者,頌曰:

  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

  論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淨性亦俱非有。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

  無怖就是不害怕,無高就是不自高自大,這是修行人比較容易出現的兩種狀態。比如說到“了生死、證涅槃”,是不是會産生灰身滅智、什麼都沒有的斷滅之見?這就是對涅槃不能正確了解所致。有些人留戀生死,害怕涅槃斷滅,這樣就會對“了生死”産生一種怖畏心理。另外還有一種人對空性稍有體證,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就是自高自大。修學佛法要避免這兩種心態,做到無怖和無高。

  “頌曰:有情法無故,染淨性俱無,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一個人要做到無怖、無高,關鍵還是建立在對法的正確認識上。

  “論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衆生所執著的有情和法,從遍計所執的角度來說是沒有的。從圓成實的角度來說,有情和法都屬于如幻如化,是幻有而非實在的有。所以說“有情及法俱非有故”。

  “彼染淨性亦俱非有。”染和淨並不是法的本來面目。前面說過,從法性本身說是淨若虛空的,亘古亘今都是清淨的,染和淨只是附加上去的。所以,染和淨的差別從法界本身來說是“非有”,這種差別也非真實的存在。

  “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無增。”從法界本身來說,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如實認識法界,認識法界的本來面目。當證得法界時,並不因爲你證得法界,法界就增多了;也不因爲你沒有證得法界,法界就減少了。所以說,斷染取淨看似有增有減,從依他起來說有斷有證,其實從法界本身來說,沒有增也沒有減,實在沒有什麼可斷,也沒有什麼可證。這就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由此于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于二無倒。”學佛修行就是以清淨智慧證得法界。證得法界有什麼好害怕的呢?生死本來就如空花,本來就是不實在的,而清淨法界本來就是現成的。所以,認識它沒什麼可害怕的,也沒什麼值得自高自大的。這種認識,並不是發明或創造了什麼。佛陀曾經說過:我不是創造者,也不是發明者,我只是發現者。佛陀發現了什麼?發現了真理。雖然真理本來就存在,但衆生被無明障蔽而不能證得。如實認識法界,就會遠離害怕和傲慢兩種顛倒心態。

  無倒行總義者,謂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由作意無倒,于倒因緣能正遠離。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由共相無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二相。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

  “無倒行總義者。”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十種無倒。

  “謂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對經教文字、叁藏典籍能夠正確認識,就能通達止和觀的修習。因爲叁藏典籍是指導我們修習止觀的。想修習止觀,首先要聞思,通達經教後才能通達止觀二相。

  “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義就是依他起的事相,能正確認識依他起的事相,就能通達在依他起相上産生的遍計所執諸顛倒相。比如把無常當做常、把無我當做我、把苦當做樂、把不淨當做是淨,都屬于顛倒的表現。因爲不能正確認識依他起事相,所以才會産生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正確認識依他起事相,就能遠離這些顛倒相。

  “由作意無倒,于倒因緣能正遠離。”作意無倒就是前面所說的思惟認識上的無顛倒。思惟認識的顛倒是産生顛倒的主要原因,是顛倒世界的根源。爲什麼這個世界是顛倒的世界呢?原因就是人類思惟和認識上的顛倒。一個人如果能在作意上做到無倒,有正確的思惟和認識,就能遠離顛倒的因緣。如果思惟…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