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不顛倒,就不存在顛倒了。
“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不動無倒的特點是能夠正確認識依他起相,不起增益執,也不起損減執,才能做到不動無倒。
“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自相無倒是從勝義自相的高度來看依他起的一切差別,如夢如幻,了不可得。依他起的一切相的存在,只是假名的存在。這樣就能“修彼對治無分別道”,可以對治虛妄分別,從而成就無分別智,現證空性。
“由共相無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共相無倒的特點是能正確通達清淨法界。
“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染和淨就是未斷和已斷,未斷顛倒作意就是染,斷了顛倒作意就是清淨。
“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二相。”客無倒就是如實認識染和淨。從法界的本來面目而言,法界本身是清淨的,染和淨只是妄識附加上去的差別。
“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無怖、無高兩種無倒能使一切障礙斷滅,永遠出離生死。無倒的內容到這裏就介紹完了。下前又引十金剛句來說明建立十種無倒的依據。
此十無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種金剛句中。何等名爲十金剛句?謂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喻、無分別、本性清淨、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爲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
應知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無分別,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性淨喻虛空,無減亦無增,是十金剛句。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自性故者,謂叁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叁句如次應知。所緣故者,即叁自性。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于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叁自性及無分別。釋難故者,謂所余句。且有難言,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複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清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複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于世,一一能度無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雲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
“此十無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種金剛句中。”彌勒菩薩造《辨中邊論》提出十種無倒,它的依據是什麼?就是依據十種金剛句安立的。金剛是一種比喻,說明十金剛句堅固不壞,不被任何東西所摧毀,而它卻能摧毀一切。
“何等名爲十金剛句?”什麼是十金剛句呢?分別是:一、有非有,二、無顛倒,叁、所依,四、幻等喻,五、無分別,六、本性清淨,七、雜染清淨,八、虛空喻,九、無減,十、無增。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釋難故。”十金剛句主要從自性、所緣、無分別、釋難四個方面建立十種無倒。
“自性故者,謂叁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叁句如次應知。”首先建立十金剛句的自體。自性指叁自性,十金剛句從叁自性的角度來建立無倒。唯識宗講來講去沒有離開叁自性,如果有人問哪個概念最能概括唯識宗的所有思想,那就是叁自性。“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概念都沒有離開叁自性。比如八識就是依他起的內容,五法也沒有離開叁自性。唯識宗的所有思想都沒有離開叁自性,所以叁自性至關重要。
圓成實這一句主要建立文無倒。據前面的文無倒,主要包括有和非有兩方面。文句的構成具有相應和串習兩種內涵,具足這兩個條件,文字就有內涵、有意思。反過來,如果文字不具有相應和串習兩種內涵,就屬于無義文。非有就是沒有含義的文字。文包括有和非有兩方面的意思,通過對有和非有的認識,學佛者就能正確認識經教,由此證得圓成實。所以依圓成實建立文無倒,依遍計所執建立義無倒。義無倒是正確認識佛法義理,由此達到無顛倒認識世界的目的,主要對治遍計所執的顛倒。根據依他起建立作意無倒,由正確認識作意與二取的生起互爲所依的關系,建立作意無倒。所以,最初叁句是根據叁性的內容建立起來。
“所緣故者,即叁自性。”所緣還是指叁自性。在《攝大乘論》中,“所知相品”就是指叁性,這裏的所緣故者,指的也是叁自性。
“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于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叁自性及無分別。”根據無分別,主要建立兩種無倒,一是自相無倒,一是共相無倒。無分別包括兩種內容:一是無分別智,二是無分別智所證得的本性清淨,即無分別智的境界。根據無分別智建立自相無倒,根據本性清淨建立共相無倒。
“釋難故者,謂所余句,且有難言。”十無倒前面所講的幾句:有非有句、無顛倒句、所依句、無分別句、本性清淨句,這五句是根據叁性和無分別智安立起來。下面還有五句:比如幻等喻、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等又是根據什麼安立的呢?這五句跟十種無顛倒又是什麼關系呢?其實,這五句是解答外道提出的疑難。
“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外道問:如果說遍計所執、依他起性沒有的話,那麼又如何可得之?如果說它是實實在在的有,就不應該說諸法本性清淨。因爲這些虛妄的東西本來就是有,既然是有,那麼諸法的本性就不該是清淨的。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爲了解釋這個疑難,就說幻等喻。幻師所幻現出來的假相雖然不是實在的有,但在現象上卻是有的。根據幻等喻建立十種無倒中的不動無倒,能認識到一切有爲法如幻如化,心念就不會爲妄相所動。
“複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清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又有人問:如果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怎麼會出現先染後淨的現象呢?有情衆生現在都處在染的狀態,必須通過修行後,才能進入清淨的狀態。
這個問難主要建立兩種無倒,一是染淨無倒,一是客無倒。染淨是根據有沒有顛倒的作意而建立。如果有顛倒的作意,那就是雜染;如果沒有顛倒的作意,那就是清淨。說有染淨主要是根據作意來建立,而不是根據客觀上的真實來建立。所以,在同一個境界中,在同一個世界裏,不同層次的人所看到的境界就不一樣。在《維摩诘經》中,舍利弗問佛陀關于清淨國土的問題:爲什麼其他國土那麼清淨,而釋迦佛的國土這麼汙濁穢惡呢?佛陀向舍利弗顯了一下神通,結果整個世界都變了樣。所以說這是個人境界的問題,不是國土淨不淨的問題。個人具有顛倒作意,所看到的國土自然是不清淨的。還有個比喻是虛空喻。虛空雖然本性清淨,但陰晴不定,時而烏雲密布,時而萬裏無雲。雖然虛空有陰晴,但並不是說虛空本身存在這些現象,虛空永遠都是那麼清淨。虛空喻正好可以安立解釋兩種無倒,一是染淨無倒,一是客無倒。
“複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于世,一一能度無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雲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難問:這個世界有很多佛陀來過,有無量佛出現在這個世界,每一佛都能度化無量有情,令他們出離生死,證入涅槃。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生死解脫後不再有生死,于是就産生恐怖,覺得生死解脫是否就意味著斷滅?而另有人以爲,證得涅槃後,涅槃界是否因此增加了?
這個釋難主要是安立無怖、無高兩種無倒。爲了解釋這個疑難,所以說染和淨。前面說過,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有雜染、有清淨;從圓成實的角度來看,染淨的差別和我法的差別也不可得。既然染淨的差別和我法的差別都了不可得,那麼了脫生死又有什麼可怕?生死本來就沒有,證得涅槃是理所當然的事。在涅槃界中一切都是平等的,又有什麼好自高自大的呢?有了這種認識之後,就能做到無怖、無高無倒。
“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有情界無量,涅槃界也無量。所以,一個有情了脫生死,有情界不會減少;一個有情證得涅槃,涅槃界也不會增多,是爲“不增不減”。
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言:
亂境自性因,無亂自性境。亂無亂二果,及彼二邊際。
“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言:亂境自性因,無亂自性境。亂無亂二果,及彼二邊際。”剛才根據十金剛句安立十種無倒。現在,根據另一種方式安立十種無倒。
這個頌包含的內容很廣。首句“亂境自性因”,包含了亂境、亂自性、亂因。“無亂自性境”,包含了無亂自性和無亂境。“亂無亂二果”,包含了亂果和無亂果。“及彼二邊際”指染和淨的邊際。
亂境指文,即遍計所執的文。亂自性指義,即依他起的自相。亂因指作意種子,無亂自性指不動和自相無倒。不動無倒是無分別智的體,自相無倒是無分別智的用,根據無亂自性建立無分別智的體和用。無亂境指共相,屬于正智所緣,即清淨法界。亂果指雜染,是亂識産生的結果。無亂果指清淨涅槃,是清淨智慧産生的結果。二邊際指染淨果的邊際。染淨果的邊際是什麼呢?它的體就是涅槃。
前面所建立的十金剛句及十種無倒的內容,都是根據亂不亂建立起來的,即亂境、亂自性、亂因、亂果、無亂自性、無亂境、無亂果。
乙四、離二邊正行
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雲何應知?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此行遠離何等二邊?頌曰:
異性與一性,外道及聲聞,增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與斷滅,所取能取邊,染淨二叁種。
分別二邊性,應知複有七,謂有非有邊,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並無用,不起及時等,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于色等執我有異,或執…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