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37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拔無假有情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中智。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二邊不隨觀說。于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即于此二邊中智。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別。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雜染有叁,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複有叁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叁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叁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叁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若于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

  這一節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辨中邊論》的核心。這部論叫“辨中邊”,主要目的就是要我們遠離邊見、建立中道的認識。所以本論從第一品一直到《辨真實品》都在講中道,都在講建立中道的認識,但並沒有直接指出什麼是中道,什麼是邊見。這部分內容卻直接從各個方面指出中道和邊見,指導我們如何認識中道,遠離邊見。

  “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雲何應知?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此行遠離何等二邊?”已說隨法正行。根據佛法修行,在修習過程中很容易産生二邊之見,所以本論進一步告知我們“離二邊正行”,就像《寶積經》所說的中道正行。那麼,中道的行爲應該遠離哪二邊呢?

  頌曰:

  異性與一性,外道及聲聞,增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與斷滅,所取能取邊,染淨二叁種。

  分別二邊性,應知複有七,謂有非有邊,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並無用,不起及時等,是分別二邊。

  文中共用四個偈頌回答這一問題。前二頌包括八種二邊,後二頌引《寶積經》說有七種二邊,共有十五種二邊。下面結合論文進行詳細解釋。

  丙一、一性異性邊

  “論曰:若于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于身或即身故。”異性、一性兩邊,執一執異都不對。“八不”中有“不一不異”,一和異屬兩邊。中道是不一不異的,所以要遠離一和異兩邊。

  “若于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這是對“我”的執著。印度外道普遍執著有一個“神我”。“我”到底與身體有什麼關系呢?有的認爲色身和我是兩個東西,這種執著屬于“異性邊”;有的執著色身和我是一體的,這種執著屬于“一性邊”。這兩種執著都是不對的。

  爲了離開這兩種執著,佛法說中道行。什麼叫“中道行”呢?“謂觀無我乃至儒童”,這裏引《寶積經》中的一段話教導我們如何觀無我。“乃至”的意思包括很多,如無我、無有情、無生者、無養育者、無數取趣、無異生者、無儒童等,總的來說是觀無我。以緣起法的智慧去觀察,外道所執著的神我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說不存在神我的話,那麼異性和一性就不能成立。因爲神我都沒有,還有什麼一或異呢?所以說“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于身或即身故”。因爲覺得有我,才會産生一或異的執著,認爲我和身體是兩個東西,或是一個東西。認識到佛法無我的道理,就可以破除一性和異性的二邊之見。

  丙二、聲聞外道邊

  “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如果對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其實一般人都在執著色爲常住。這種執著,對衆生來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衆生之所以有很多煩惱和痛苦,就是因爲這種恒常的執著,才有許多貪著、瞋恨、我慢、嫉妒,所以叫做“外道邊”。反之,如果執著無常,則是聲聞邊。

  從中道的角度來說,執著常或無常都屬于二邊見。而在中道實相來說,中道非常非無常。爲了遠離這兩種執著,應該正確觀察中道,遠離常和無常的兩邊之見。執著常是不對的,從遍計所執的意義來看,執著無常一樣是不對的。而從叁性的意義來看:依遍計所執所見的無常是沒有的;依他起性相所顯示的就是無常,但不可以執著;圓成實的法性非無常,但也不可以執它爲常。所以說,中道的正確認識應當是非常非無常。

  丙叁、有情增減邊

  “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假有情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中智。”有情增減邊,就是對有情産生增益和損減的執著,都屬于二邊之見。

  所謂“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即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我在操縱生命,在造業、招感果報、輪回六道。什麼是“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呢?佛法不是強調無我嗎?爲什麼講無我也不對呢?因爲佛法所說的無我,所要“無”的只是外道所說的恒常普遍的自我,而有情的假我還是有的。如果認爲佛教講無我,連有情假我也否定的話,也是不對的。如果連假我也否定了,就變成一種斷滅見。

  爲了離開這種認爲有固定之我的增益見,同時也離開這種連假我也否定的損減見,所以說中道行。其目的是讓我們認識到,在遠離我的同時也要遠離無我。遠離我和無我兩邊,才能證得中道的智慧。

  丙四、法增減邊

  “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法增減邊就是對法的認識要遠離增和減的二邊。

  “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如果執著地認爲心、色及一切現象都是實在而固定不變的,就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如果認爲這個心是虛無而不存在的,就是損減法邊。爲了遠離增益和損減這兩種執著,所以說中道行。

  “于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表面來理解這段經文。這裏主要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明心和心所的現象是有的,而從遍計所執意義上心和心所都是沒有的。遠離有和沒有的二邊,才能如實認識心和心所。

  丙五、所能治邊

  “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二邊不隨觀說。”修行是轉染成淨的過程。既然是轉染成淨,必然有能對治和所對治。而能對治和所對治,就成爲兩邊了。如果永遠停滯在“能所”的狀態下,就永遠不能證得中道。因爲有“能所”就有對立,有對立難免落入二邊之見。

  如果執著有實實在在的不善等法,這不善等雜染就落在所治邊。如果認爲有善等清淨法來對治那些雜染法,就落在能治邊。在修行過程中,忏悔固然很重要,修善法也同樣重要。忏悔不善的行爲,對做過的惡行産生厭離,雖是理所當然的,但也不能太執著。不能因爲幹了一件非善行之後,整天耿耿于懷,生活在陰影中不能自拔,這樣肯定修不好。所以必須把它放下,忏悔之後就應該放下。佛教中最高的忏悔方法是觀空,是實相忏悔。

  所以,雜染法固然是要對治的,清淨法固然是應當修習的,但不管是雜染法還是清淨法,從實相上說皆了不可得。爲了遠離這兩種對立的執著,故說中道行。善惡本性空寂,不要執著善的,也不要執著或討厭惡的。雜染法也好,清淨法也好,它們本性是空寂的。達摩祖師說:不睹惡而生厭,亦不睹善而生喜。這就是說,不因爲看到惡的而生無比厭惡,也不因爲看到善的而生無比歡喜。因爲善惡的本質是空的,自性了不可得,必須有這樣的境界才能證得中道。當然,對于初入佛門的人來說,需要對止惡行善有所執著,但修到一定程度或某個階段時,就要遠離這些執著。

  丙六、常斷邊

  “于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即于此二邊中智。”有情、法指依他起。對依他起的事相一定執爲實有,認爲它是真實不變的有,就屬于常住邊,也就是常見。“定執非有是斷滅邊”,如果認爲依他起的事相是什麼都沒有的,就屬于斷滅邊,也就是斷見。爲了遠離這種常見和斷見,遠離二邊之見,所以說中道行。

  丙七、所能取邊

  “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別。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人的認識從兩方面組成,就是能認識和所認識。能認識的是能取,所認識的是所取。執著有能取和所取的對立,這種絕對的差別對立,就屬于二邊之見。

  “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無明指十二因緣中的無明。這種無明的存在有兩方面,能認識的心是一種無明狀態,除此之外,還有被無明所認識的相分境。能認識的無明是一邊,所認識的境界又是一邊,這是一般人的認識。從依他起的事相來說,的確有這種能取和所取的差別。

  “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與無明相對的是明。無明是愚癡,明就是智慧。智慧作爲一種能認識者,必然還會有智慧所認識的相分境。在認識的問題上,同樣…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