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37

  ..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拔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

  这一节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辨中边论》的核心。这部论叫“辨中边”,主要目的就是要我们远离边见、建立中道的认识。所以本论从第一品一直到《辨真实品》都在讲中道,都在讲建立中道的认识,但并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是中道,什么是边见。这部分内容却直接从各个方面指出中道和边见,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中道,远离边见。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已说随法正行。根据佛法修行,在修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二边之见,所以本论进一步告知我们“离二边正行”,就像《宝积经》所说的中道正行。那么,中道的行为应该远离哪二边呢?

  颂曰:

  异性与一性,外道及声闻,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与断灭,所取能取边,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文中共用四个偈颂回答这一问题。前二颂包括八种二边,后二颂引《宝积经》说有七种二边,共有十五种二边。下面结合论文进行详细解释。

  丙一、一性异性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异性、一性两边,执一执异都不对。“八不”中有“不一不异”,一和异属两边。中道是不一不异的,所以要远离一和异两边。

  “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这是对“我”的执著。印度外道普遍执著有一个“神我”。“我”到底与身体有什么关系呢?有的认为色身和我是两个东西,这种执著属于“异性边”;有的执著色身和我是一体的,这种执著属于“一性边”。这两种执著都是不对的。

  为了离开这两种执著,佛法说中道行。什么叫“中道行”呢?“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这里引《宝积经》中的一段话教导我们如何观无我。“乃至”的意思包括很多,如无我、无有情、无生者、无养育者、无数取趣、无异生者、无儒童等,总的来说是观无我。以缘起法的智慧去观察,外道所执著的神我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不存在神我的话,那么异性和一性就不能成立。因为神我都没有,还有什么一或异呢?所以说“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因为觉得有我,才会产生一或异的执著,认为我和身体是两个东西,或是一个东西。认识到佛法无我的道理,就可以破除一性和异性的二边之见。

  丙二、声闻外道边

  “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如果对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其实一般人都在执著色为常住。这种执著,对众生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众生之所以有很多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这种恒常的执著,才有许多贪著、瞋恨、我慢、嫉妒,所以叫做“外道边”。反之,如果执著无常,则是声闻边。

  从中道的角度来说,执著常或无常都属于二边见。而在中道实相来说,中道非常非无常。为了远离这两种执著,应该正确观察中道,远离常和无常的两边之见。执著常是不对的,从遍计所执的意义来看,执著无常一样是不对的。而从三性的意义来看:依遍计所执所见的无常是没有的;依他起性相所显示的就是无常,但不可以执著;圆成实的法性非无常,但也不可以执它为常。所以说,中道的正确认识应当是非常非无常。

  丙三、有情增减边

  “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拨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有情增减边,就是对有情产生增益和损减的执著,都属于二边之见。

  所谓“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即执著有个实实在在的我在操纵生命,在造业、招感果报、轮回六道。什么是“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呢?佛法不是强调无我吗?为什么讲无我也不对呢?因为佛法所说的无我,所要“无”的只是外道所说的恒常普遍的自我,而有情的假我还是有的。如果认为佛教讲无我,连有情假我也否定的话,也是不对的。如果连假我也否定了,就变成一种断灭见。

  为了离开这种认为有固定之我的增益见,同时也离开这种连假我也否定的损减见,所以说中道行。其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远离我的同时也要远离无我。远离我和无我两边,才能证得中道的智慧。

  丙四、法增减边

  “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法增减边就是对法的认识要远离增和减的二边。

  “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如果执著地认为心、色及一切现象都是实在而固定不变的,就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如果认为这个心是虚无而不存在的,就是损减法边。为了远离增益和损减这两种执著,所以说中道行。

  “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理解这段经文。这里主要从依他起的角度来说明心和心所的现象是有的,而从遍计所执意义上心和心所都是没有的。远离有和没有的二边,才能如实认识心和心所。

  丙五、所能治边

  “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修行是转染成净的过程。既然是转染成净,必然有能对治和所对治。而能对治和所对治,就成为两边了。如果永远停滞在“能所”的状态下,就永远不能证得中道。因为有“能所”就有对立,有对立难免落入二边之见。

  如果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不善等法,这不善等杂染就落在所治边。如果认为有善等清净法来对治那些杂染法,就落在能治边。在修行过程中,忏悔固然很重要,修善法也同样重要。忏悔不善的行为,对做过的恶行产生厌离,虽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不能太执著。不能因为干了一件非善行之后,整天耿耿于怀,生活在阴影中不能自拔,这样肯定修不好。所以必须把它放下,忏悔之后就应该放下。佛教中最高的忏悔方法是观空,是实相忏悔。

  所以,杂染法固然是要对治的,清净法固然是应当修习的,但不管是杂染法还是清净法,从实相上说皆了不可得。为了远离这两种对立的执著,故说中道行。善恶本性空寂,不要执著善的,也不要执著或讨厌恶的。杂染法也好,清净法也好,它们本性是空寂的。达摩祖师说:不睹恶而生厌,亦不睹善而生喜。这就是说,不因为看到恶的而生无比厌恶,也不因为看到善的而生无比欢喜。因为善恶的本质是空的,自性了不可得,必须有这样的境界才能证得中道。当然,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需要对止恶行善有所执著,但修到一定程度或某个阶段时,就要远离这些执著。

  丙六、常断边

  “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有情、法指依他起。对依他起的事相一定执为实有,认为它是真实不变的有,就属于常住边,也就是常见。“定执非有是断灭边”,如果认为依他起的事相是什么都没有的,就属于断灭边,也就是断见。为了远离这种常见和断见,远离二边之见,所以说中道行。

  丙七、所能取边

  “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人的认识从两方面组成,就是能认识和所认识。能认识的是能取,所认识的是所取。执著有能取和所取的对立,这种绝对的差别对立,就属于二边之见。

  “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无明指十二因缘中的无明。这种无明的存在有两方面,能认识的心是一种无明状态,除此之外,还有被无明所认识的相分境。能认识的无明是一边,所认识的境界又是一边,这是一般人的认识。从依他起的事相来说,的确有这种能取和所取的差别。

  “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与无明相对的是明。无明是愚痴,明就是智慧。智慧作为一种能认识者,必然还会有智慧所认识的相分境。在认识的问题上,同样…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