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38

  ..续本文上一页存在有所取和能取,执著所取和能取各为一边。

  “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能取和所取,即从能治和所治的角度来认识能所。从佛法修行来说,主要是对治烦恼。对治烦恼本身,必然存在能对治和所对治,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里的戒定慧就是指能治,贪瞋痴就是指所治。无明和明本身也存在能治和所治,无明是所治,明(智慧)是能治。能治和所治就是两边,所以说“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能治无为”并不是无为法的无为,它指的是八正道,也就是能够断除烦恼、解脱痛苦的圣道。圣道不同于业烦恼之所为,所以叫“无为”。“乃至老死”,无明缘行乃至老死,存在能治和所治,除了无明以外,还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一种因缘的生起,它们是“所治”。既然是所治,必然有能治,必然还有能对治它们的圣道,也就是八正道。在能治和所治中,能对治的是能取,所对治的是所取,这就是二边。

  “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所治和能治,其实就是黑品和白品的差别,所治指黑品,能治是白品。《俱舍论》中也有相似的内容,即黑业和白业。黑业是恶法,属于所治;白业是善法,属于能治。这是黑品和白品的差别。

  “为离此执说中道行。”为了离开以上所取和能取的执著,所以说中道行。从依他起的事相上说,能取和所取是一种假相的差别。这种差别虽然存在,但并不是就最高、最真实的层面而言。因为在空性的层面上,并不存在这些差别。所谓的所取和能取,本身是相对的,是相待而言的。比如我给你们上课,我是讲者,你们是听者,讲者是能,听者是所。反过来,如果听者是能听,那么讲者就是所讲了。所以,能取和所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离开这种执著,就是要认识到所取和能取是一种相对的假相,不是真实不变的。

  “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明与无明是无二无二分。无二就是没有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无二分就是说能取和所取两种现象的存在,也是因缘和合的,不能离开因缘而有独立不变的自体,是相待的。“乃至广说”,除了无明以外,乃至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一支,每一对所建立起来的所取和能取,都可以作如是观。观什么呢?观明和无明,所取和能取皆是非有。所谓“皆非有”,就是说它不是真实、固定、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待的。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如幻如化的假相还是有的。

  丙八、染净边

  “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修学佛法是转染成净的过程。那么,是否存在真实不变的染和净的二元对立呢?

  “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先讲杂染。转染成净,就是用净法来对治染法。那么,首先应该明白染法有哪些。染的内容在佛教中叫杂染,杂就是表示很多、很复杂,就像杂货店那样什么都有。所谓杂染,就是指那些染污的、众多的、差别的、复杂的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是烦恼杂染。所有烦恼都是染污的,如贪、瞋、痴、慢、疑、爱、恨等,能使内心变得污浊。

  第二种是业杂染。业是以烦恼为基础而发起行为,本身有善、不善、无记三类。不善业就是杂染,那么善业是不是杂染呢?如果是从烦恼和染污心发, 起的善行,也属于杂染。假如没有烦恼心所,在无漏智慧引导下发起的善业,就不是染污的。评判善业是否染污,主要取决于它是有漏善业还是无漏善业。有漏善业是杂染的,无漏善业来就不是杂染的。

  第三种是生杂染。由烦恼业所招感的色身、认识、思惟及生活环境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杂染,叫生杂染。《三昧水忏》就是从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三方面说明忏悔的原理,内容很好,文字也很流畅。先忏悔烦恼杂染,再忏悔业杂染,最后忏悔生杂染。经常读诵《三昧水忏》,对修行很有帮助。古代的大德们,尤其是天台宗祖师,撰写了很多忏法。忏法最初是作为修行的前方便,每一种修行法门,比如要专修或打坐等,首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然后再修就不容易碰上逆缘。否则,修行往往会碰上逆缘。密宗的修行先要磕十万大头作为资粮,忏悔之后修行才会顺利,否则一修行问题就来了,不是身体不好,就是外缘干扰等。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忏悔排除障碍。

  “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瞋痴相,三后有愿。”烦恼杂染又包括三项内容。一诸见,这是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或叫不正见,包括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和见取见五种。在家人爱深,出家人见重。修学佛法要摆脱这两种东西,一种是爱,另一种是见,这两种东西很麻烦。当然,出家人除了见以外还有爱,摆脱爱也不容易,爱要是能断得了,生死问题也差不多解决了。所以出家人要关系简单,感情淡泊,不要自找麻烦,有时爱比见还麻烦。你们现在还是佛学院的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很自信,还不可能有顽固的成见。等学修佛法有一定体会了,这时才能有“见”。当然,每一种宗教都有见,包括世间的各种学问等等,不一定是学佛的出家人才有。诸见就像原始森林般万树林立,走到里面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树立正见对于学习佛法非常重要。正见树立起来,就不会是非不分了。邪见本身就属于烦恼,而且是重量级的烦恼,属于痴和无明的表现。

  二贪瞋痴相,这是最根本的烦恼,在佛教中叫做三不善法。世间一切杀盗淫妄的根源,就是贪瞋痴。人们说毒品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烦恼就是毒害心灵的毒品,所以这三种烦恼也叫“三毒”。人生有烦恼,佛法在世间才有存在价值。如果烦恼没有了,也就不需要佛法了。

  人类的痛苦,除了肉体上、物质上的痛苦以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往往是个别、短暂的,比如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但人不会总是生病。可精神上的痛苦却相当普遍,时间也更持久。就像在座的同学,身体上的痛苦应该不会很多,但精神上的痛苦有没有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比动物要活得痛苦。因为动物仅有身体上的痛苦,来自精神的痛苦却很少。孩子的精神痛苦就比成人少得多,而动物的智力比孩子更差,想来也不会有什么精神痛苦。而人所面临的精神痛苦却无穷无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肉体上的痛苦表现形式比较简单,精神上的痛苦却很复杂。某些人有自虐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太重了,心灵承受不了,只好将内心的痛苦转移到肉体上,让肉体来分担心灵的痛苦。所以,自虐本身是为了寻求释放而不是寻求痛苦。从身苦和心苦上来分析,人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动物活得还痛苦。既然如此,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呢?动物虽然有快乐,但那种快乐是欲望的、低级的、纯感性的,欲望得到满足就快乐,欲望得不到渲泄就痛苦。唯有人类才懂得追求精神享受,这种快乐比之于动物的快乐有着天壤之别。当然,精神享受也有层次的高低。出家人所要追求的是最高的快乐,要放弃的是低级的快乐。从修道角度来说,人身很重要,因为人有思想,而思想是成就智慧的基础。而以动物的愚痴,是不可能成就智慧的。这就是人身难得的意义所在。

  三是后有愿。其实这是指后有爱,是有情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执著。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留恋过去是爱的表现,贪著现在也是爱的表现,渴望自己的生命和愿力能延续下去,仍然是爱的表现。人类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原因就是“后有爱”,渴望自己的生命通过儿女延续下去,希望自己死后生命仍能延续,这样就能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否则,一想到活生生的人死了,进入漆黑阴森、又潮又湿的坟墓,腐烂的尸体上爬满虫子,实在是很可怕。其实那和你根本就没有关系,死了之后尸体就不再是你了,怎么还想着那尸体是你呢?所以,后有愿就是烦恼。

  “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这三种烦恼用三种智慧来对治。空智,指证得空性的智慧,能对治诸见。诸见即种种恶见,如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空智具有无相的特征,又称无相智,修习无相智能消融贪瞋痴相。贪瞋痴的存在没有实体,不是真实、固定不变的,修习无相智能消除之。空智又称无愿智,因为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虚幻本质,不再生起任何期待。无愿智所对治的是后有愿,也就是后有爱,是有情众生对未来生命的贪恋和执著。

  “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所谓业杂染,包括自己所做的善业和恶业。这里所说的善业指有漏的善业,无漏的善业不在此范围之内。不作智能对治这种杂染。所谓“不作智”,就是不作恶业也不作有漏善业的智慧。因为有漏的善只能带来人天果报、有漏之因。

  “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生杂染也有三种。第一是后有生,即未来生命出现的最初一刹那,或指投生的最初一刹那,也就是阿赖耶识去住胎、投生之时。我曾经作过《生死与轮回》的讲座,探讨有情生死的问题。有一部分讲生命的转递,生命的几个转折,其中有个过程就是生有。第二种“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念生起之后…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