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有所取和能取,執著所取和能取各爲一邊。
“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能取和所取,即從能治和所治的角度來認識能所。從佛法修行來說,主要是對治煩惱。對治煩惱本身,必然存在能對治和所對治,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裏的戒定慧就是指能治,貪瞋癡就是指所治。無明和明本身也存在能治和所治,無明是所治,明(智慧)是能治。能治和所治就是兩邊,所以說“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能治無爲”並不是無爲法的無爲,它指的是八正道,也就是能夠斷除煩惱、解脫痛苦的聖道。聖道不同于業煩惱之所爲,所以叫“無爲”。“乃至老死”,無明緣行乃至老死,存在能治和所治,除了無明以外,還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一種因緣的生起,它們是“所治”。既然是所治,必然有能治,必然還有能對治它們的聖道,也就是八正道。在能治和所治中,能對治的是能取,所對治的是所取,這就是二邊。
“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別。”所治和能治,其實就是黑品和白品的差別,所治指黑品,能治是白品。《俱舍論》中也有相似的內容,即黑業和白業。黑業是惡法,屬于所治;白業是善法,屬于能治。這是黑品和白品的差別。
“爲離此執說中道行。”爲了離開以上所取和能取的執著,所以說中道行。從依他起的事相上說,能取和所取是一種假相的差別。這種差別雖然存在,但並不是就最高、最真實的層面而言。因爲在空性的層面上,並不存在這些差別。所謂的所取和能取,本身是相對的,是相待而言的。比如我給你們上課,我是講者,你們是聽者,講者是能,聽者是所。反過來,如果聽者是能聽,那麼講者就是所講了。所以,能取和所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離開這種執著,就是要認識到所取和能取是一種相對的假相,不是真實不變的。
“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明與無明是無二無二分。無二就是沒有兩種絕對對立的實體。無二分就是說能取和所取兩種現象的存在,也是因緣和合的,不能離開因緣而有獨立不變的自體,是相待的。“乃至廣說”,除了無明以外,乃至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一支,每一對所建立起來的所取和能取,都可以作如是觀。觀什麼呢?觀明和無明,所取和能取皆是非有。所謂“皆非有”,就是說它不是真實、固定、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待的。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如幻如化的假相還是有的。
丙八、染淨邊
“雜染有叁,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複有叁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叁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叁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叁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若于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修學佛法是轉染成淨的過程。那麼,是否存在真實不變的染和淨的二元對立呢?
“雜染有叁,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先講雜染。轉染成淨,就是用淨法來對治染法。那麼,首先應該明白染法有哪些。染的內容在佛教中叫雜染,雜就是表示很多、很複雜,就像雜貨店那樣什麼都有。所謂雜染,就是指那些染汙的、衆多的、差別的、複雜的現象,主要可以歸納爲叁種。
第一種是煩惱雜染。所有煩惱都是染汙的,如貪、瞋、癡、慢、疑、愛、恨等,能使內心變得汙濁。
第二種是業雜染。業是以煩惱爲基礎而發起行爲,本身有善、不善、無記叁類。不善業就是雜染,那麼善業是不是雜染呢?如果是從煩惱和染汙心發, 起的善行,也屬于雜染。假如沒有煩惱心所,在無漏智慧引導下發起的善業,就不是染汙的。評判善業是否染汙,主要取決于它是有漏善業還是無漏善業。有漏善業是雜染的,無漏善業來就不是雜染的。
第叁種是生雜染。由煩惱業所招感的色身、認識、思惟及生活環境等,所有這些都屬于雜染,叫生雜染。《叁昧水忏》就是從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叁方面說明忏悔的原理,內容很好,文字也很流暢。先忏悔煩惱雜染,再忏悔業雜染,最後忏悔生雜染。經常讀誦《叁昧水忏》,對修行很有幫助。古代的大德們,尤其是天臺宗祖師,撰寫了很多忏法。忏法最初是作爲修行的前方便,每一種修行法門,比如要專修或打坐等,首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忏悔,然後再修就不容易碰上逆緣。否則,修行往往會碰上逆緣。密宗的修行先要磕十萬大頭作爲資糧,忏悔之後修行才會順利,否則一修行問題就來了,不是身體不好,就是外緣幹擾等。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忏悔排除障礙。
“煩惱雜染複有叁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叁後有願。”煩惱雜染又包括叁項內容。一諸見,這是六種根本煩惱中的惡見,或叫不正見,包括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和見取見五種。在家人愛深,出家人見重。修學佛法要擺脫這兩種東西,一種是愛,另一種是見,這兩種東西很麻煩。當然,出家人除了見以外還有愛,擺脫愛也不容易,愛要是能斷得了,生死問題也差不多解決了。所以出家人要關系簡單,感情淡泊,不要自找麻煩,有時愛比見還麻煩。你們現在還是佛學院的學生,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不很自信,還不可能有頑固的成見。等學修佛法有一定體會了,這時才能有“見”。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見,包括世間的各種學問等等,不一定是學佛的出家人才有。諸見就像原始森林般萬樹林立,走到裏面就會迷失方向。所以,樹立正見對于學習佛法非常重要。正見樹立起來,就不會是非不分了。邪見本身就屬于煩惱,而且是重量級的煩惱,屬于癡和無明的表現。
二貪瞋癡相,這是最根本的煩惱,在佛教中叫做叁不善法。世間一切殺盜淫妄的根源,就是貪瞋癡。人們說毒品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其實煩惱就是毒害心靈的毒品,所以這叁種煩惱也叫“叁毒”。人生有煩惱,佛法在世間才有存在價值。如果煩惱沒有了,也就不需要佛法了。
人類的痛苦,除了肉體上、物質上的痛苦以外,還有精神上的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往往是個別、短暫的,比如生病或受到意外傷害,但人不會總是生病。可精神上的痛苦卻相當普遍,時間也更持久。就像在座的同學,身體上的痛苦應該不會很多,但精神上的痛苦有沒有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比動物要活得痛苦。因爲動物僅有身體上的痛苦,來自精神的痛苦卻很少。孩子的精神痛苦就比成人少得多,而動物的智力比孩子更差,想來也不會有什麼精神痛苦。而人所面臨的精神痛苦卻無窮無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肉體上的痛苦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精神上的痛苦卻很複雜。某些人有自虐的現象,這就是因爲精神上的痛苦太重了,心靈承受不了,只好將內心的痛苦轉移到肉體上,讓肉體來分擔心靈的痛苦。所以,自虐本身是爲了尋求釋放而不是尋求痛苦。從身苦和心苦上來分析,人在某種意義上要比動物活得還痛苦。既然如此,爲什麼說人身難得呢?動物雖然有快樂,但那種快樂是欲望的、低級的、純感性的,欲望得到滿足就快樂,欲望得不到渲泄就痛苦。唯有人類才懂得追求精神享受,這種快樂比之于動物的快樂有著天壤之別。當然,精神享受也有層次的高低。出家人所要追求的是最高的快樂,要放棄的是低級的快樂。從修道角度來說,人身很重要,因爲人有思想,而思想是成就智慧的基礎。而以動物的愚癡,是不可能成就智慧的。這就是人身難得的意義所在。
叁是後有願。其實這是指後有愛,是有情對生命未來的一種執著。這種愛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留戀過去是愛的表現,貪著現在也是愛的表現,渴望自己的生命和願力能延續下去,仍然是愛的表現。人類爲什麼要傳宗接代?原因就是“後有愛”,渴望自己的生命通過兒女延續下去,希望自己死後生命仍能延續,這樣就能避免死亡帶來的恐懼。否則,一想到活生生的人死了,進入漆黑陰森、又潮又濕的墳墓,腐爛的屍體上爬滿蟲子,實在是很可怕。其實那和你根本就沒有關系,死了之後屍體就不再是你了,怎麼還想著那屍體是你呢?所以,後有願就是煩惱。
“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這叁種煩惱用叁種智慧來對治。空智,指證得空性的智慧,能對治諸見。諸見即種種惡見,如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空智具有無相的特征,又稱無相智,修習無相智能消融貪瞋癡相。貪瞋癡的存在沒有實體,不是真實、固定不變的,修習無相智能消除之。空智又稱無願智,因爲深刻認識到輪回的虛幻本質,不再生起任何期待。無願智所對治的是後有願,也就是後有愛,是有情衆生對未來生命的貪戀和執著。
“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所謂業雜染,包括自己所做的善業和惡業。這裏所說的善業指有漏的善業,無漏的善業不在此範圍之內。不作智能對治這種雜染。所謂“不作智”,就是不作惡業也不作有漏善業的智慧。因爲有漏的善只能帶來人天果報、有漏之因。
“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叁後有相續。”生雜染也有叁種。第一是後有生,即未來生命出現的最初一刹那,或指投生的最初一刹那,也就是阿賴耶識去住胎、投生之時。我曾經作過《生死與輪回》的講座,探討有情生死的問題。有一部分講生命的轉遞,生命的幾個轉折,其中有個過程就是生有。第二種“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從投胎之後的第一念生起之後…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