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39

  ..續本文上一頁,後面生起的,就叫“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第叁種後有相續,指未來生命的相續。

  “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針對前面所說的叁種生雜染,用叁種智慧對治。無生智、無起智是證得諸法無生無滅的圓滿智慧,不再起惑造業,輪回生死,由此對治後有生、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同時,因爲證得無生智,了知一切生滅現象,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無自性智,是了悟諸法皆無自性,破除我法二執,由此能息滅有情的後有相續。

  “如是叁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以上所說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除滅之後,所顯的就是清淨,生命進入清淨的狀態。空等境智就是空智、無相智、無願智,這些智境的體就是真如。由空智所緣的就是真如,所以空等法就是空性,就是真如。叁種雜染的本性本來就是空的。

  關于對空的認識和學習,真正要學好的話,必須結合《中論》、《大智度論》,此外還有《肇論》,這幾部論非常重要。我在中國佛學院時,就把《肇論》全部背下來了。《肇論》是羅什的得意弟子僧肇大師所著,羅什稱他爲“秦人解空第一”,是中國人中對空研究得最透徹的。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則是國人中的解空第一。《肇論》由四部論組成,即《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其中尤以《不真空論》對空的道理闡述得最爲透徹,《般若無知論》告訴我們般若是怎麼回事。般若智慧就是般若中觀的核心,將來研究中觀的同學要好好學一學,爭取背下來。空很重要,空智是佛法的關鍵。

  “若于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在清淨法界中,執著實在的雜染,或執著實在的清淨,對治雜染不對治清淨,用清淨去對治雜染,都屬于邊見。因爲前面“客無倒”已經告訴我們,所謂染和淨是客非主,它不是主人而是客人。它也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因爲法界的本性是沒有染汙的,在法界中平等一味,離言絕待。既然是離言絕待,自然沒有染也沒有淨,因爲染和淨是相待而言的。

  “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爲了離開染淨兩邊的執著,所以說中道行。因爲法界本身是清淨的,所以染汙的叁種雜染用空智觀空。因爲雜染本身就是空的,不是實在的。

  複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于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複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複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

  這部分內容引《寶積經》的文義,從七個方面來顯示中道遠離二邊。

  “複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前面已經講了八種二邊,現在又有七種。到底是哪七種呢?

  丙九、有非有邊

  “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這是第一種:有、非有邊。有爲一邊,非有爲一邊。有和無稱爲二邊,有無二邊會産生常和斷的結果,也就是在有邊産生常見,在無邊産生斷見。先說有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有些人對佛法所說的空性不能正確認識,認爲首先有一個實在的補特伽羅——也就是有情,把有情消除之後也就空了,就是空性。這是一種常見,因爲執著有實在的補特伽羅。還有些人聽到佛法說無我的道理之後,就以爲什麼也沒有,有情、假我這一切都不存在,“或于無我分別爲無”,這很容易産生斷見。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爲了離開實有和非有的兩邊,所以說中道行。空性的建立,並不是把實有的補特伽羅滅掉之後才建立空性。這是怎麼回事呢?“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性,它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這種思想跟中觀無自性空的思想非常相似。空性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在任何時空裏,它的本性是由空所顯現的。

  丙十、能所寂邊

  “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這裏的寂是寂滅,能使煩惱寂滅的智慧就是能寂。所寂指所寂滅的對象,比如涅槃。智慧就是能寂,能使煩惱和痛苦寂滅,證得所寂的涅槃。

  說到寂滅,有些人就害怕了。他認爲生死煩惱寂滅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是不是進入一種斷滅?因爲這樣就産生執著,認爲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因爲認爲有一個實體被寂滅掉,被智慧所斷除,由此産生一種擔心,擔心自己落入虛無。如果能意識到生死本來就是寂滅的,生死寂滅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生死本來就是沒有自性的,把生死執著得非常實在,就會覺得生死很可怕。這實在的生死解脫了,以後再也沒有生死。沒有生死,生命還能不能延續?如果能認識到生死煩惱本來是寂滅,本來是空,本性是空,那麼現在說到生死的寂滅,乃至將來修行寂滅生死,寂滅煩惱,也就不會害怕落入虛無。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爲了離開能寂和所寂的二邊之見,所以說虛空的譬喻。虛空本來就是空的,並不是去除雲彩才空。其實,即使雲彩在的時候一樣是空的。同樣,在生死海中,煩惱、生死雖然存在,但生死和煩惱的當下是空的,不會因爲有生死、有煩惱就不空了。

  丙十一、怖畏邊

  “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什麼叫“分別所怖”呢?怖和下面的畏都是害怕的意思。怖畏就是害怕,怖和畏看起來像是兩邊,其實還是一邊,是一邊的兩種狀態。

  怖指所怖的對象,畏指能畏者,對某種境界産生恐怖和害怕的心理。執著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畏,因爲執著實在有色等六塵境界,把六塵境界看得太實在了,所以面對生死流轉充滿恐懼和怖畏。比如聲聞人把生死看得非常實在,所以“觀叁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原因就是把生死或六塵看得太實在了。如果把生死或六塵看得如夢幻泡影,還會害怕嗎?

  另一方面是面對這種境界——實在的物質現象所産生的恐怖。進一步執著痛苦,把痛苦看得太實在,所以執著“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 ,對六塵境界産生的種種痛苦有強烈的畏懼心理。之所以害怕生死,因爲生死太痛苦了。世間很多人活得很累、很痛苦,因爲社會競爭太激烈,生存不容易,沒有錢的人過日子不容易,想過好日子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即使有錢人也身心憔悴,煩惱很多。

  在修行過程中,學佛者往往對六塵境界及生死産生恐怖。爲了遠離怖和畏兩邊,所以說畫師喻。有情的生死流轉,只是有情內心的影像,就像畫師繪製各種作品。明白這一切並非真實、固定不變的,自然就不會害怕。

  “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這裏有兩個比喻,前面所說的虛空喻和現在所說的畫師喻。虛空喻是對聲聞人所說,畫師喻是對菩薩所說。因爲聲聞人容易墮入斷見,容易沈空滯寂,所以對他們說虛空喻。菩薩容易對生死産生怖畏,這就使他在發心上産生一種退失。爲了使他們的發心不會退失,所以就爲他們說畫師喻。

  丙十二、所能取邊

  “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識生起時顯現見分和相分,見分似能取,相分似所取。凡夫于此二取不能正確認識,妄執爲實實在在的能取所取,並以爲能取所取是對立。爲了離開這二邊,所以說幻師喻。就像善于幻術的幻師,雖然幻化出種種東西,但這一切並不是實在的。同樣,識所顯現的似能取的見分和似所取的相分,也只是我們自心的影像,並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更不是獨立于心外的。

   “由唯識智無境智生。”認識到唯識所現的道理,就不會再覺得認識之外還有一種實在的境界。人們通常認爲,一切境界都在認識之外,而且是實在的。事實上,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學習唯識之後,意識到一切都是識的顯現,皆由識所變現,就是“無境智生”。所謂“心外無境”,即我們所認識的境界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這也正是唯識要說明的重點所在。認識到境界空了之後,還要進一步認識到,唯識的識也是空的。因爲,心和境是相待而有,故雲:“境既非有,識亦是無。”境是非有的,是空的,識也是空的。

  “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用這個所喻的道理來說明能喻,以幻師的比喻來說明唯識境空心也空的道理。

  丙十叁、正邪邊…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