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正性是一邊,邪性是一邊。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性。正性就是正性離生,指的是見道。見道指成就智慧,證得實相,遠離生死,所以叫“正性離生”。在見道之前屬于邪性。見道之前的暖、頂、忍、世第一,還有凡夫的狀態等等,都屬于邪性的範疇。邪和正的區別何在?從本質上來說,正性指無漏智,邪性指有漏妄識。用前面說過的話,進入見道時,無漏智慧的生命系統才開始運行。而在見道之前,運行的都是屬于妄識的有漏系統,所以它屬于邪性。
“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如實觀在加行位。在加行位上能産生四種尋思,還有四種如實智。如實智的開發,在忍和世第一位。如實觀到底屬于正性還是邪性呢?從它本身來講,屬于邪性的系統,但它又能引發正性。所以,它又有正性的成分在其中。
“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爲了說明如實觀遠離正、邪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的比喻。把如實觀定爲正或邪都不對。如實觀不可以定爲是正,因爲它屬于妄識邪性的系統;但也不可以定爲是邪,因爲它馬上就能引發正智。正智和正性的産生,必須通過如實觀來引發。
這裏舉了一個兩木生火的比喻。兩木摩擦生火,木頭不是火,木頭裏也沒有火,可卻能摩擦出火來。摩擦不是木頭也不是火,但摩擦卻是兩木生火的關鍵。如實觀就像摩擦生火一樣。我們還可以根據《中論·因緣品》來說明。木頭裏有沒有火的自性?假如說有火的自性,爲什麼它不在摩擦之前就起火呢?如果說沒有火的自性,兩木摩擦之後怎麼會産生火呢?沒有的東西就不應該産生,好比一粒沙不能榨出油來,一大堆沙同樣不能榨出油來。同樣的道理,一根木頭不能起火,兩根木頭也不應該摩擦出火來。如果有火的話,它應該早就有火。這是《中論》的思想。
火燃起之後,再把木頭燒毀。就像如實觀的智慧,雖然不屬于正性離生,可一旦通過如實觀引發正性離生的無漏智慧之後,反過來又能把如實觀的妄識徹底粉碎。這和兩木摩擦生火的道理是一樣的。
“此如實觀亦複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複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如實觀雖然沒有聖道正性之相,但能發生正性聖慧。正性聖慧一旦引生後,又能除遣這種如實觀。因爲如實觀順著正性,能引發正性,所以不能說它是邪性。
丙十四、有無用邊
“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有用無用,主要指聖智,有以爲無漏智要通過分別才有用,或者說分別在無分別智的修證過程中根本就是無用,有用和無用各爲一邊。
有些人執著無漏聖智一定要先有分別之後,才能除去這種染汙煩惱。如果不先分別的話,就不能除去染汙煩惱。前面已經講過,當無漏聖智生起時,斷除有漏的雜染,是不需要分別的。但有些人就執著聖智一定要先有分別,然後才斷除雜染。如果不分別的話,聖智就無用,就不能有斷雜染的作用。
爲了離開有用、無用的分別,所以說初燈喻。就像一盞燈,把燈點起來之後,黑暗就消失了。燈破除黑暗要不要分別?不需要分別。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沒有黑暗存在。光明出來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太陽出來了,黑夜自然也沒有了,這是不需要分別的。
丙十五、不起及時邊
“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分別不起”是一邊,“分別時等”是另一邊,各爲一邊。
前面講的幾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聖智生起所提出的問題。現在外人又問難:無漏聖智爲什麼一定要到見道時才能生起呢?爲什麼不能早點生起呢?要麼無漏聖智永遠不能生起,要麼它能長時現行,無始無終。而雜染也應該和無分別智一樣,是無始無終的,不應該斷除。因爲雜染本身是無始的存在,而無漏智、無分別智也是無始的存在。《大乘起信論》說,真如是無始的,無明也是無始的,所謂無始真如、無始無明。既然無明和真如都是無始的,那麼,無明能不能被斷除?如果斷除之後,將來還會不會生起?
爲了離開這兩種邊見,所以說後燈喻。就像燈一樣,點亮之後才能破除黑暗。黑暗也因爲燈被點亮,自然就消失了。後燈喻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燈現在沒有點起來,但以後可以點起來。就像智慧,現在沒有開發出來,以後可以開發。還有一層意思是,燈沒有點起來之前,是和黑暗同時存在的。燈一旦點亮之後,黑暗就隨之消失了。
乙五及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如是已說離二邊正行,差別、無差別正行雲何?頌曰:
差別無差別,應知于十地。十波羅蜜多,增上等諸集。
論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
這個頌包括兩種正行,差別正行和無差別正行。這兩種正行主要說的還是關于十波羅蜜多修行中的差別和無差別。怎樣修屬于差別修十波羅蜜多?怎樣修屬于無差別修十波羅蜜多?
“論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在十地的修行中修十度,比如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叁地修忍辱,四地修精進等。“隨一增上”,在每地中都有本地特別的修行項目和內容,這是“差別正行”。
“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初地的特點是修布施,但並不等于不修其他九度。二地的特點是持戒,也不是說就不修其他九度。也就是說,每一地中都是同時修十種正行,這是“無差別正行”。
六正行總義者,謂即如是品類最勝,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及無倒轉變修毗缽舍那,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于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
這是對六種正行作的總結。“謂即如是品類最勝”,前面說十度的修行內容最爲殊勝,所以最初說最勝正行。“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根據六種正行去思惟大乘經教的道理,所以說作意正行。“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根據前面所講,無亂轉變就是修奢摩他,以內心沒有散亂來修止。“及無倒轉變修毗缽舍那”,“無倒轉變”是從認識上的真實來修觀,所以說隨法正行。“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根據這種義理來修中道,然後求得出離煩惱,出離生死,所以說“離二邊正行”。“于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然後到十地上再修這些差別和無差別的功行,所以說差別、無差別正行。
甲叁、所 緣 無 上
如是已說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第二謂真如。第叁、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五謂聞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
最後一品是《無上乘品》,主要講叁種無上: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中,正行無上是這一品的重點,所以它在本品所占的分量也特別大。而所緣無上和修證無上在本品只是附帶說明,所占的分量也非常小。
所緣,是指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所緣的境界。無上,是指所緣境界的殊勝。大乘菩薩所緣的境界究竟有多殊勝呢?本論用“無上”二字來形容,就是在一切所緣境界中沒有更高、更殊勝的。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作爲大乘菩薩的修行,他們所緣的境界主要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分別解釋如下:
一安立法施設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安立所緣的內容,主要是安立到達彼岸的差別法門,這裏指十度。大乘菩薩依十度修行能成就無上佛果,到達涅槃和菩提的彼岸。
二法界所緣。“第二謂真如。”法界所緣就是真如,也就是我們所要證得的清淨法界。修十度要到達的彼岸,就是建立在通達真如法界的基礎上。
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第叁、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叁種是所立所緣,第四種是能立所緣。所指的是前面第一種和第二種,即安立施設所緣和法界所緣。到彼岸等差別法門就是安立法施設所緣的十度,而無漏十度行的成就是建立在通達法界的基礎上。因此,真如法界是能立,無漏的十度行是所立。能立所緣是真如法界,所立所緣爲無漏的十度行。
五任持所緣。“第五謂聞所成慧境,任持文故。”任持所緣指聞所成慧的境界。聞所成慧的境界是什麼呢?當然是佛陀所說的大乘經教。我們通過聞思大乘經教,就能獲得大乘經教的知識。
六印持所緣。“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印持所緣指思所成慧的境界。思所成慧的境界是什麼呢?是大乘經教中揭示的義理。依此義理如理思惟,就能獲得正知正見。
七內持所緣。“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內持也就是內證,內持所緣指修所成慧的境界。修所成慧是將聞思的正…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