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探微▪P41

  ..續本文上一頁見落實到心行上,在修行過程中逐漸證得。

  八通達所緣。“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通達所緣是通達位,即見道位所緣的境界。見道位是菩薩通過修行而成就根本智、契入空性之始,因此通達所緣也就是空性。空性其實是非能非所,但因爲成就根本智方能通達,故假名爲“通達所緣”。

  九增長所緣。“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增長所緣是修道位中第二地到第七地的修行。它究竟增長什麼呢?初地是最初獲得無漏智,成就勝義菩提心,而在二至七地的修行過程中,無漏智和勝義菩提心的力量始終在增長,故名“增長所緣”。

  十分證所緣。“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分證所緣,指前七地在修習世出世道時,不斷克服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空性,分分證得法界中具足的功德。分證所緣,即分分證得法界的功德。

  十一等運所緣。“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等運,是八地菩薩的境界。菩薩修行到達八地,不需要任何功用,無漏智就能相續。此時所緣的法界稱爲“等運所緣”。

  十二最勝所緣。“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最勝所緣指九地、十地乃至如來地所緣的境界。達到九地以上境界的聖者們,不僅無漏智相續不斷,更因修習勝義菩提心而成就無量功德。此時所緣的境界,自然是最勝的。

  “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從第叁所緣開始,一直到第十二所緣,這些過程都是建立在初所緣和第二所緣的基礎上。初就是安立法施設所緣,第二就是法界所緣。從所立所緣到最勝所緣,都沒有離開安立法施設所緣和法界所緣。

  這裏所說的“所緣無上”雖有十二種,但又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屬于能證法界的差別法門,另一類屬于所證得的法界。能證法界的差別法門主要指十度,所證法界就是指真如。現在所說的這些,從第一安立法施設所緣、第二法界所緣、第叁所立所緣、第四能立所緣,主要指出了“所緣無上”的兩大內容,即能證法界中的差別法門和所證法界,一是屬于能立,一是屬于所立。

  甲四、修 證 無 上

  如是已說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性修證,緣無阙故。二信解修證,不毀謗大乘故。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修證無上”,指大乘菩薩修行所證得的果位是無上的。下面從十個方面來顯示大乘法門的修行及結果都是最殊勝的。

  “一種性修證,緣無阙故。”唯識宗理論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講種子,認爲萬事萬物的産生都以種子爲因,然後才有可能生起,否則就不可能生起。在阿賴耶識中,有有漏的種子,有無漏的種子。在世間流轉需要種子,成佛修行也同樣需要種子。所以,成佛首先要有種性,即菩薩種性。如果不具備相應的種性,想修菩薩道,想成佛是極其困難的,這叫“緣無阙故”。

  “二信解修證,不毀謗大乘故。”所謂信解修證,指對大乘經教的相信和理解。如果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必須信解大乘,才能依照大乘經教去修行,才能行菩薩道,才有希望成佛。反過來說,不信解大乘,那麼大乘菩薩道肯定修不成。所以,對大乘經教的相信和理解也是修行的重要因素。

  “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修習大乘者,首先要發起菩提心,並通過種種因緣使菩提心的力量不斷增長,使之越來越堅固,絕不向往人天乘或聲聞、緣覺乘的果報。

  “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發了菩提心之後,就得修菩薩行。菩薩行的內容主要是六度、十度。正行修證就是不斷修習六度、十度行,直到最終圓滿。

  “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入離生即進入正性離生,在見道位。入離生修證,是契入空性,成就聖智的修證。

  “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成熟有情,是指度化衆生的事業。菩薩的修行要利益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充滿無限慈悲。這種心行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培養,一點一滴的積累。菩薩在利益有情的過程中,也使慈悲心的力量不斷壯大,愈加堅固。

  “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作爲大乘菩薩的修行,最終目的是要成就佛土、度化衆生。要想成就淨土、度化衆生,心就要調柔,也就是心地清淨、沒有煩惱。心淨則國土淨,此謂淨土修證。

  “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得不退地,指第八地的修證。八地菩薩不住生死和涅槃,自然就不會于生死退轉或證入二乘的無余涅槃中,所以稱爲不退地受記修證。

  “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佛地,是菩薩修行的最終目的。通過十地過程的修行,不斷消除二障。到了佛地,方能徹底斷除二障。

  “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通常,人們以爲成佛後修行就結束了。這是把成佛當做目的,當做終點,這種理解也是有問題的。成佛是成就無限的智慧和慈悲,這就注定諸佛菩薩會盡未來際利益有情,永不停止。

  無上乘總義者,略有叁種無上乘義,謂正行無上故,正行持無上故,正行果無上故。

  無上乘的總義主要指叁種無上:正行無上,正行持無上,正行果無上。正行無上,指大乘修行的方法無上;正行持無上,指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所緣的境界無上;正行果無上,指修證成就的結果無上。

  甲五、結  頌

  何故此論名辨中邊?頌曰:

  此論辨中邊,深密堅實義,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論曰:此論能辨中邊行故,名辨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又此能辨中邊境故,名辨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所緣境義。或此正辨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辨中邊。此論所辨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是堅實義,能摧他辨,非彼伏故。是廣大義,能辨利樂自他事故。是一切義,普能決了叁乘法故。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

  “何故此論名辨中邊?”這部論爲什麼名爲《辨中邊論》?

  “論曰:此論能辨中邊行故,名辨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之所以稱爲“辨中邊”,是因爲它能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于中道行中。

  “又此能辨中邊境故,名辨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所緣境義。”此論又從所緣境的角度,告訴我們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由此顯示凡夫認識中真理與謬論的差別。

  “或此正辨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辨中邊。”本論對于中道和邊見的闡述,從究竟意義上說,是爲了幫助我們遠離邊見,契入中道實相。

  “此論所辨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這是解釋《辨中邊論》的五個特點。第一是深密義,本論所辨之理是深奧、秘密的。《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勝義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當然,這是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對聖人來說是否深奧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凡夫之所以感覺深奧,因爲它超越凡夫心認識的範疇,非凡夫的思惟心所能觸及。

  “是堅實義,能摧他辨,非彼伏故。”第二個特點是堅實義。堅實就是堅固,就像金剛般堅固不壞。《辨中邊論》是立足于真理的認知,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實,是諸佛菩薩智慧通達的結果。毫無疑問,本論所揭示的真理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沒有任何理論可以駁倒。

  “是廣大義,能辨利樂自他事故。”第叁個特點是廣大義。本論能引發廣大無邊的利益,正如衆多大乘經典的校量功德中所描述的那樣,讀誦演說經典具有無上功德。同樣,修學《辨中邊論》也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是一切義,普能決了叁乘法故。”第四個特點是一切義。一切顯示了本論所含攝的內容之廣。我們可以用本論的中道見,去理解、認識佛陀的叁乘教法。

  “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第五個特點是能除滅除諸種不吉祥。什麼是世間最大的不吉祥呢?就是我、法二執,及煩惱、所知二障。本論的中道正見、叁十七道品及六度、十度行,正是要幫助我們永遠斷除二執、二障,除滅給生命帶來一切不吉祥的罪魁禍首。

  我辨此論諸功德,鹹持普施群生類。

  令獲勝生增福慧,疾證廣大叁菩提。

  這個頌由世親菩薩撰寫。首句贊頌彌勒菩薩造《辨中邊論》的功德,第二句是要把造論的所有功德布施給一切衆生,第叁句祝福一切衆生獲得增上的福德智慧,最後一句是希望衆生有了福德智慧之後,以最快速度證得廣大無上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辨中邊論》探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