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探微▪P41

  ..续本文上一页见落实到心行上,在修行过程中逐渐证得。

  八通达所缘。“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通达所缘是通达位,即见道位所缘的境界。见道位是菩萨通过修行而成就根本智、契入空性之始,因此通达所缘也就是空性。空性其实是非能非所,但因为成就根本智方能通达,故假名为“通达所缘”。

  九增长所缘。“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增长所缘是修道位中第二地到第七地的修行。它究竟增长什么呢?初地是最初获得无漏智,成就胜义菩提心,而在二至七地的修行过程中,无漏智和胜义菩提心的力量始终在增长,故名“增长所缘”。

  十分证所缘。“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分证所缘,指前七地在修习世出世道时,不断克服烦恼、所知二障,证得空性,分分证得法界中具足的功德。分证所缘,即分分证得法界的功德。

  十一等运所缘。“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等运,是八地菩萨的境界。菩萨修行到达八地,不需要任何功用,无漏智就能相续。此时所缘的法界称为“等运所缘”。

  十二最胜所缘。“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最胜所缘指九地、十地乃至如来地所缘的境界。达到九地以上境界的圣者们,不仅无漏智相续不断,更因修习胜义菩提心而成就无量功德。此时所缘的境界,自然是最胜的。

  “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从第三所缘开始,一直到第十二所缘,这些过程都是建立在初所缘和第二所缘的基础上。初就是安立法施设所缘,第二就是法界所缘。从所立所缘到最胜所缘,都没有离开安立法施设所缘和法界所缘。

  这里所说的“所缘无上”虽有十二种,但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能证法界的差别法门,另一类属于所证得的法界。能证法界的差别法门主要指十度,所证法界就是指真如。现在所说的这些,从第一安立法施设所缘、第二法界所缘、第三所立所缘、第四能立所缘,主要指出了“所缘无上”的两大内容,即能证法界中的差别法门和所证法界,一是属于能立,一是属于所立。

  甲四、修 证 无 上

  如是已说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二信解修证,不毁谤大乘故。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修证无上”,指大乘菩萨修行所证得的果位是无上的。下面从十个方面来显示大乘法门的修行及结果都是最殊胜的。

  “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唯识宗理论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种子,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都以种子为因,然后才有可能生起,否则就不可能生起。在阿赖耶识中,有有漏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在世间流转需要种子,成佛修行也同样需要种子。所以,成佛首先要有种性,即菩萨种性。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种性,想修菩萨道,想成佛是极其困难的,这叫“缘无阙故”。

  “二信解修证,不毁谤大乘故。”所谓信解修证,指对大乘经教的相信和理解。如果要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必须信解大乘,才能依照大乘经教去修行,才能行菩萨道,才有希望成佛。反过来说,不信解大乘,那么大乘菩萨道肯定修不成。所以,对大乘经教的相信和理解也是修行的重要因素。

  “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修习大乘者,首先要发起菩提心,并通过种种因缘使菩提心的力量不断增长,使之越来越坚固,绝不向往人天乘或声闻、缘觉乘的果报。

  “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发了菩提心之后,就得修菩萨行。菩萨行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十度。正行修证就是不断修习六度、十度行,直到最终圆满。

  “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入离生即进入正性离生,在见道位。入离生修证,是契入空性,成就圣智的修证。

  “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成熟有情,是指度化众生的事业。菩萨的修行要利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充满无限慈悲。这种心行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一点一滴的积累。菩萨在利益有情的过程中,也使慈悲心的力量不断壮大,愈加坚固。

  “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作为大乘菩萨的修行,最终目的是要成就佛土、度化众生。要想成就净土、度化众生,心就要调柔,也就是心地清净、没有烦恼。心净则国土净,此谓净土修证。

  “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得不退地,指第八地的修证。八地菩萨不住生死和涅槃,自然就不会于生死退转或证入二乘的无余涅槃中,所以称为不退地受记修证。

  “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佛地,是菩萨修行的最终目的。通过十地过程的修行,不断消除二障。到了佛地,方能彻底断除二障。

  “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通常,人们以为成佛后修行就结束了。这是把成佛当做目的,当做终点,这种理解也是有问题的。成佛是成就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这就注定诸佛菩萨会尽未来际利益有情,永不停止。

  无上乘总义者,略有三种无上乘义,谓正行无上故,正行持无上故,正行果无上故。

  无上乘的总义主要指三种无上:正行无上,正行持无上,正行果无上。正行无上,指大乘修行的方法无上;正行持无上,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所缘的境界无上;正行果无上,指修证成就的结果无上。

  甲五、结  颂

  何故此论名辨中边?颂曰:

  此论辨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论曰:此论能辨中边行故,名辨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又此能辨中边境故,名辨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所缘境义。或此正辨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辨中边。此论所辨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是坚实义,能摧他辨,非彼伏故。是广大义,能辨利乐自他事故。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

  “何故此论名辨中边?”这部论为什么名为《辨中边论》?

  “论曰:此论能辨中边行故,名辨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之所以称为“辨中边”,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辨别什么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么是落入边见、邪见的修行。通过本论的学习,能使我们摆脱边见和邪见,安住于中道行中。

  “又此能辨中边境故,名辨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所缘境义。”此论又从所缘境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中道实相,什么是断见、常见、有见、无见等边见。由此显示凡夫认识中真理与谬论的差别。

  “或此正辨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辨中边。”本论对于中道和边见的阐述,从究竟意义上说,是为了帮助我们远离边见,契入中道实相。

  “此论所辨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这是解释《辨中边论》的五个特点。第一是深密义,本论所辨之理是深奥、秘密的。《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说,“胜义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当然,这是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对圣人来说是否深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凡夫之所以感觉深奥,因为它超越凡夫心认识的范畴,非凡夫的思惟心所能触及。

  “是坚实义,能摧他辨,非彼伏故。”第二个特点是坚实义。坚实就是坚固,就像金刚般坚固不坏。《辨中边论》是立足于真理的认知,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实,是诸佛菩萨智慧通达的结果。毫无疑问,本论所揭示的真理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任何理论可以驳倒。

  “是广大义,能辨利乐自他事故。”第三个特点是广大义。本论能引发广大无边的利益,正如众多大乘经典的校量功德中所描述的那样,读诵演说经典具有无上功德。同样,修学《辨中边论》也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第四个特点是一切义。一切显示了本论所含摄的内容之广。我们可以用本论的中道见,去理解、认识佛陀的三乘教法。

  “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第五个特点是能除灭除诸种不吉祥。什么是世间最大的不吉祥呢?就是我、法二执,及烦恼、所知二障。本论的中道正见、三十七道品及六度、十度行,正是要帮助我们永远断除二执、二障,除灭给生命带来一切不吉祥的罪魁祸首。

  我辨此论诸功德,咸持普施群生类。

  令获胜生增福慧,疾证广大三菩提。

  这个颂由世亲菩萨撰写。首句赞颂弥勒菩萨造《辨中边论》的功德,第二句是要把造论的所有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第三句祝福一切众生获得增上的福德智慧,最后一句是希望众生有了福德智慧之后,以最快速度证得广大无上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