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正性是一边,邪性是一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性。正性就是正性离生,指的是见道。见道指成就智慧,证得实相,远离生死,所以叫“正性离生”。在见道之前属于邪性。见道之前的暖、顶、忍、世第一,还有凡夫的状态等等,都属于邪性的范畴。邪和正的区别何在?从本质上来说,正性指无漏智,邪性指有漏妄识。用前面说过的话,进入见道时,无漏智慧的生命系统才开始运行。而在见道之前,运行的都是属于妄识的有漏系统,所以它属于邪性。
“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如实观在加行位。在加行位上能产生四种寻思,还有四种如实智。如实智的开发,在忍和世第一位。如实观到底属于正性还是邪性呢?从它本身来讲,属于邪性的系统,但它又能引发正性。所以,它又有正性的成分在其中。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为了说明如实观远离正、邪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的比喻。把如实观定为正或邪都不对。如实观不可以定为是正,因为它属于妄识邪性的系统;但也不可以定为是邪,因为它马上就能引发正智。正智和正性的产生,必须通过如实观来引发。
这里举了一个两木生火的比喻。两木摩擦生火,木头不是火,木头里也没有火,可却能摩擦出火来。摩擦不是木头也不是火,但摩擦却是两木生火的关键。如实观就像摩擦生火一样。我们还可以根据《中论·因缘品》来说明。木头里有没有火的自性?假如说有火的自性,为什么它不在摩擦之前就起火呢?如果说没有火的自性,两木摩擦之后怎么会产生火呢?没有的东西就不应该产生,好比一粒沙不能榨出油来,一大堆沙同样不能榨出油来。同样的道理,一根木头不能起火,两根木头也不应该摩擦出火来。如果有火的话,它应该早就有火。这是《中论》的思想。
火燃起之后,再把木头烧毁。就像如实观的智慧,虽然不属于正性离生,可一旦通过如实观引发正性离生的无漏智慧之后,反过来又能把如实观的妄识彻底粉碎。这和两木摩擦生火的道理是一样的。
“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如实观虽然没有圣道正性之相,但能发生正性圣慧。正性圣慧一旦引生后,又能除遣这种如实观。因为如实观顺着正性,能引发正性,所以不能说它是邪性。
丙十四、有无用边
“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有用无用,主要指圣智,有以为无漏智要通过分别才有用,或者说分别在无分别智的修证过程中根本就是无用,有用和无用各为一边。
有些人执著无漏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之后,才能除去这种染污烦恼。如果不先分别的话,就不能除去染污烦恼。前面已经讲过,当无漏圣智生起时,断除有漏的杂染,是不需要分别的。但有些人就执著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然后才断除杂染。如果不分别的话,圣智就无用,就不能有断杂染的作用。
为了离开有用、无用的分别,所以说初灯喻。就像一盏灯,把灯点起来之后,黑暗就消失了。灯破除黑暗要不要分别?不需要分别。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没有黑暗存在。光明出来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太阳出来了,黑夜自然也没有了,这是不需要分别的。
丙十五、不起及时边
“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分别不起”是一边,“分别时等”是另一边,各为一边。
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圣智生起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外人又问难:无漏圣智为什么一定要到见道时才能生起呢?为什么不能早点生起呢?要么无漏圣智永远不能生起,要么它能长时现行,无始无终。而杂染也应该和无分别智一样,是无始无终的,不应该断除。因为杂染本身是无始的存在,而无漏智、无分别智也是无始的存在。《大乘起信论》说,真如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所谓无始真如、无始无明。既然无明和真如都是无始的,那么,无明能不能被断除?如果断除之后,将来还会不会生起?
为了离开这两种边见,所以说后灯喻。就像灯一样,点亮之后才能破除黑暗。黑暗也因为灯被点亮,自然就消失了。后灯喻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灯现在没有点起来,但以后可以点起来。就像智慧,现在没有开发出来,以后可以开发。还有一层意思是,灯没有点起来之前,是和黑暗同时存在的。灯一旦点亮之后,黑暗就随之消失了。
乙五及六、差别无差别正行
如是已说离二边正行,差别、无差别正行云何?颂曰:
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十波罗蜜多,增上等诸集。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
这个颂包括两种正行,差别正行和无差别正行。这两种正行主要说的还是关于十波罗蜜多修行中的差别和无差别。怎样修属于差别修十波罗蜜多?怎样修属于无差别修十波罗蜜多?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在十地的修行中修十度,比如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三地修忍辱,四地修精进等。“随一增上”,在每地中都有本地特别的修行项目和内容,这是“差别正行”。
“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初地的特点是修布施,但并不等于不修其他九度。二地的特点是持戒,也不是说就不修其他九度。也就是说,每一地中都是同时修十种正行,这是“无差别正行”。
六正行总义者,谓即如是品类最胜,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
这是对六种正行作的总结。“谓即如是品类最胜”,前面说十度的修行内容最为殊胜,所以最初说最胜正行。“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根据六种正行去思惟大乘经教的道理,所以说作意正行。“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根据前面所讲,无乱转变就是修奢摩他,以内心没有散乱来修止。“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无倒转变”是从认识上的真实来修观,所以说随法正行。“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根据这种义理来修中道,然后求得出离烦恼,出离生死,所以说“离二边正行”。“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然后到十地上再修这些差别和无差别的功行,所以说差别、无差别正行。
甲三、所 缘 无 上
如是已说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第二谓真如。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
最后一品是《无上乘品》,主要讲三种无上:正行无上、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中,正行无上是这一品的重点,所以它在本品所占的分量也特别大。而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在本品只是附带说明,所占的分量也非常小。
所缘,是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所缘的境界。无上,是指所缘境界的殊胜。大乘菩萨所缘的境界究竟有多殊胜呢?本论用“无上”二字来形容,就是在一切所缘境界中没有更高、更殊胜的。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作为大乘菩萨的修行,他们所缘的境界主要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分别解释如下: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安立所缘的内容,主要是安立到达彼岸的差别法门,这里指十度。大乘菩萨依十度修行能成就无上佛果,到达涅槃和菩提的彼岸。
二法界所缘。“第二谓真如。”法界所缘就是真如,也就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清净法界。修十度要到达的彼岸,就是建立在通达真如法界的基础上。
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三种是所立所缘,第四种是能立所缘。所指的是前面第一种和第二种,即安立施设所缘和法界所缘。到彼岸等差别法门就是安立法施设所缘的十度,而无漏十度行的成就是建立在通达法界的基础上。因此,真如法界是能立,无漏的十度行是所立。能立所缘是真如法界,所立所缘为无漏的十度行。
五任持所缘。“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任持所缘指闻所成慧的境界。闻所成慧的境界是什么呢?当然是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我们通过闻思大乘经教,就能获得大乘经教的知识。
六印持所缘。“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印持所缘指思所成慧的境界。思所成慧的境界是什么呢?是大乘经教中揭示的义理。依此义理如理思惟,就能获得正知正见。
七内持所缘。“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内持也就是内证,内持所缘指修所成慧的境界。修所成慧是将闻思的正…
《《辨中边论》探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