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寅三 六识圆通 分六 卯初 鹙子眼识 二 普贤耳识 三 难陀鼻识 四 满慈舌识 五 波离身识 六 目莲意识 今初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舍利弗,此云鹙子,起座顶礼白佛;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即眼识,不染色尘曰清净。如是指眼识清净。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间,凡圣染净诸法,六凡法界,善恶攸分,苦乐不等,四圣法界,大小差殊,权实有异,故曰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者:祗要眼识一见,随念分别,则能通达,了然明白,获无障碍,不必意识,计度分别,此显多劫,眼识明利也。
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沙然殁后,无师可事,一日于中路,逢三迦叶波,兄弟相逐即相随,宣说因缘深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即大乘因缘,天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即依此偈而立,四句依次立四教。鹙子一闻,便悟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 有云舍利弗,路逢马胜比丘,威仪庠序,即趋问汝师是谁?答曰:我师释迦牟尼。又问:汝师授汝何法,可得闻乎?答曰:我初入道,祗记得因缘之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闻已,即得初果。归告目连亦悟,二人率领徒众,投佛出家,今云逢迦叶波者,或同时所遇,非独一人,彼此互出耳。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既闻胜法,乃知师亦非常。遂从佛出家,见觉亦眼识也。向者眼识,虽得无碍,尚未明圆,今则更承佛诲,识精明圆,得大自在,具四无畏,为接乐小之俦,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欲伏邪外之众,示居智魁,为佛长子,乃以智德居长也。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非说色身,乃指法身,从佛闻法,而得悟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长养之力,是从法化生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即由眼识,而成无障碍智,光即智也。智光极处,彻佛知见,斯眼识最为第一。他经云:“鹙子过去,已成金龙如来,乃不舍大悲,倒驾慈航。”则知七日通达佛法,半月得证圣果,皆示现耳。
卯二 普贤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此自述远因。普贤菩萨: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此显事佛之多,恒沙如来,悉皆承事,无空过者,故得证位之深,以为法王真子,位当等觉,可以承绍法王家业也。《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十方诸佛如来,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萨根器者,即圆顿一类之机,修普贤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愿王是也。此行从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贤有所加被也。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即耳识。惟用耳识,随念分别,不假五俱意,及独头意识,计度分别,便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然众生知见不一,有邪、正、大、小、权、实,种种差别,但用心闻,即能了知。若于他方,恒河沙界之外,极言其处之远。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先悟毗卢性海,次入普贤行门,虽然在远不遗,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此菩萨利生念切,及时而应。准《法华》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为因,而到如来果地也。 分身百千:极言其多,非定数也。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菩萨即现无量身,而遍应之,此不思议之力用也。一身不分而普现,群机咸应以无违,如一月当空,影临众水,纵彼惑重障深,能障遇圣善根,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消其惑业,除其障难,冥中拥护,令不退转。如无障者,现身安慰,令其增进。成就、双指有障无障,皆得成就,普贤广大行愿心也。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上来所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诸行,莫不资始乎此,故曰斯为第一。
卯三 难陀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孙陀罗,此云艳,是妻名,难陀是本名,此云喜,连妻为名曰艳喜。因佛会下,难陀多人,加艳以别之。是佛胞弟,具三十相,短佛四指,身亦金色,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是佛来。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初出世俗家,从佛而入出世道。虽具戒律:言于戒虽然无缺,于定尚未时入,故曰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散者心摄不起,动者心定不下,因无定不能发慧,无慧不能断惑,故未获无漏。 世尊教我:乃因机施教。及拘絺罗,此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同为散心之机。故佛教观鼻端白,两目注视,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处,收摄散动也。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我初秉教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当知此气,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视微若著。烟相渐销,鼻息成白两句:应接如烟下,观之既久,烦恼垂尽,烟相渐销,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内明者:身心即鼻识,以肉鼻同身,内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发慧,明即智慧光明,烦恼既销,慧光迭发。圆满洞彻,依报世界,遍成虚净。虚则无碍,净则无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内明外虚,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首句藏心开显,诸漏俱尽,诸出入气息,皆化为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罗汉,此转烦恼成菩提之先声。故世尊记我,当得菩提,即当来成佛也。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不取嗅、闻、鼻识,而取观息之功。我以销息者;始而观鼻摄心,见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故曰销息。销息乃销如烟之气,而成白净之息也。息久发明者:销息既久,定力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明圆灭漏者:光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不仅见思,并灭尘沙无明,惟斯鼻观,最为第一。
卯四 满慈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满慈子,起座顶礼白佛,自述远因。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此由宿命通,能忆远劫之事。辩才有四:一、法无碍辩,能说世出世法,一一名相,无不了知;二、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差别之义,通达无碍;三、辞无碍辩,能以一言,而含无边妙义,能收广义,纳在数语之中;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 宣说苦空:对小机说小法;深达实相:对大机说大法;又正说苦空之时,深达实相之理,了知苦本无苦,苦即法身,法身即实相也。了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权实诸法,随宜能说。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即大乘了义秘密深奥法门。我于大众之中,将精微之义理,用巧妙之言词,对众开示,人众既多,根器不等。开示曰微妙者,自必三根普利,一雨均沾也。得无所畏者;分得如来,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心无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此叙现迹。本师世尊,知我有大辩才;诚为知弟莫若师,因才而教育。以音声轮:即口轮说法,亦即*轮。教我发扬者:教我观机发扬,慎勿不净错施于炉韝,数息竟授于冢人。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者;助扬佛化,代转*轮。因师子吼;即说法无畏也。师子一吼,群兽皆伏,妙法一宣,邪、外归化。以此舌识,上辅佛化,下度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人中,为无有上。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以舌识,说法无畏,即以法音,降伏三界诸魔,五阴怨贼,销灭结使,以及诸漏,以斯舌识,最为第一。
卯五 波离身识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优波离此云上首,严持净戒,为众纲纪故。起座顶礼,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者:据传说,佛为太子时,优婆离为东宫执事之臣。及佛背父出家,彼─优婆离─亦有失职之咎,当然不安于位,且无职可供矣,故即随佛出家。但非国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者:太子剃除须发已,将宝冠宝衣等,交车匿持回,告禀父王母后,不必忧念。净饭王派遣五臣,同车匿往请太子回国,太子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于是与太子随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