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普曜经》云:至伽阇山,苦行林,天献麻米,日食一颗。五臣同波离,与太子伴修,五臣先后离去,惟波离始终不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者: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祗恐贻误众生,以苦为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起诣菩提树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经四十八日,波旬魔王,梦见三十二变,觉已恐怖,观察阎浮提菩萨坐树下,将成正觉。敕四魔女,令坏禅定,现三十二媚相,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令女自见九孔二藏,八万虫户,污秽不净,呕吐而去。魔怒亲率魔兵,有欲加害,亦无可奈何,此亦波离目睹之事,故曰亲见。

  制诸外道:此佛成道以后。佛未出世,印度只有外道婆罗门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屡欲害佛,如申日以毒饭害佛,佛自念我心无毒,自不受毒,食已安然。如以醉象害佛,佛伸五指,现五师子,醉象伏地不动。又度优楼频螺迦叶等,皆亲见制诸外道也。 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者:此波离自叙悟证有由,因亲观苦行,亲见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厌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脱。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此述秉教得果。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渐次增进,大乘菩萨戒法。三千威仪: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净戒,各一千则成三千。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 性业遮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不待制止,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以能引令作恶,佛故遮止;如饮酒食荤垦土等,是为遮业。由是大、小两乘之戒,悉皆能持,清净无犯。 身心寂灭,成阿罗汉者:小乘制身,故身识寂然;大乘制心,故意识亦灭。此即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发,乃得人空慧,成阿罗汉道。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我是如来律中首领,于大众中,能以戒律,整纲肃纪。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佛令稽查持犯,处断重轻,统领僧众,维持律宗,故曰我是众中纲纪。 亲印我心者:此云大乘制心之戒;是我密行,无念总持,蒙佛亲印我心戒清净。小乘制身之学,持戒修身,是我显迹,蒙佛于大众之中,推为无上。如智论云:“长老优波离,于五百罗汉中,持律第一”是也。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佛问圆通,我以用也身识,执持小乘身戒,身识不起,于触尘中,并无违顺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内,次第以身识,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者:即悟明无作妙戒,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然后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圆通,以斯身识,最为第一。

  卯六 目连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起座顶礼白佛:我当初于路乞食,逢遇三迦叶波,兄弟三人,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依此林而修;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依此山修故,那提江名,近此江修故。宣说如来,因缘深义: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非取世间和合粗因缘相。有云舍利,闻说因缘之法,归告目连,此目连自述,亲闻所说。我顿发心有二义:一、发心从佛出家;二、发明意识心,即如来藏。故曰:“得大通达。”所谓穷源彻底,了知全识全性也。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既闻法已,仰慕于佛。闻舍利弗归投于佛,佛呼善来比丘四字,袈裟著身,须发自落,顿成比丘之相。我游十方,得无挂碍,去住自由。神通发明者:由此神通,发明意识即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故于众中,神通推为无上,成阿罗汉道。

  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此言我之神通,岂独本师世尊,于阿含会上,许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来,亦皆叹我神力,具有四义:一、遍游十方,作诸佛事,故曰圆明;二、一真不动,纤尘不染,故曰清净;三、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故曰自在;四、无魔不降,有怨读冤皆伏,故曰无畏。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佛今问我,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以用也意识,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光明,由此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如澄浊水,流即水也。妄识种种分别如浊水,旋字即澄浊之功,旋之既久,而成湛然澄清,莹净皎洁之藏性,惟斯意识,最为第一。三六识圆通竟。

  寅四 七大圆通 分七 卯初 鸟刍火大 二 持地地大 三 月光水大 四 琉璃风大 五 空藏空大 六 弥勒识大 七 势至根大 卯初分四 辰初 陈白因欲得观 二 观行成就得名 三 证果心发大愿 四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即火头金刚。七大本以地大为首,兹以火大居先者,以淫欲属火,淫为坏定之冤贼,当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乌刍起座,顶礼白佛:我常先忆,久远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贪欲,以宿生淫习,积习成性。于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名空王,证第一义空也。法华经佛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则乌刍亦与佛,同在空王会下同学,今为护佛法、乃现力士之身。 空王善能观机施教,说多淫人,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淫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欲火非惟烧诸善根,并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百骸四肢:百骸是周身骨节,四支即两手、两足。诸冷暖气者:于欲心未动之时,全身本自清冷,迨欲念既萌之后,举体便觉暖热,自信火聚之言不虚,心生怖畏,专心修观。

  辰二 观行成就得名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禅观之中,遍观周身暖触,厌畏心生,淫欲心歇,遂成正定。一段神光,内凝不动,能化多淫之心,转欲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以我善观火性,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辰三 证果心发大愿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我以观火成定,名为火光三昧,由此三昧力故,断诸结缚,证入圆通,成大阿罗汉。心发大愿:即护法之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拥护佛法,亲伏魔怨音冤决不姑容。《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第一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以千筹令抽验之,拘留孙抽第一。释迦第四,弥勒第五,乃至楼至当一千;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轮,一愿为密迹,金刚神王,护千兄法。今诸佛成道乌刍为力士,诸佛或指贤劫千佛,释迦正当为四也。

  辰四 结答所证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我以谛观,因谛观火大,得成三昧。初观百骸四肢,是观身之欲火;后神光内凝,是观心之欲火。暖触即火大,观行成就,则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心既化,智火已成,不为惑业所碍,故曰无碍。复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诸漏既已销除,生大宝焰之智火,此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此则显明,大本齐佛,示居因位,辅扬佛化矣!我证圆通,即以谛观火大,斯为第一。

  卯二 持地地大 分五 辰初 陈白积平地行 二 兼叙修效力行 三 蒙佛授平心教 四 依教悟无生忍 五 结答所证圆通 今初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 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因积平地行,后持平心教,依教修证,故名持地。起座顶礼白佛:此自述远因,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佛名普光者,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乃五十三佛之首。我于彼佛,发心出家,而为比丘,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隘之处所。险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宽。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于车,损伤其马,车有折轴之危,马有失足之患,我皆平填,高者夷之使平,深者填之使满,或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修要路。

  辰二 兼叙修效力行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首句指上平填道路,或作桥梁,或负沙土,皆勤劳苦行。经无量佛出现于世:经时之久,常行不退。此结平地行,下叙效力行。或有众生:指老弱乏力者,于市垣曰阛,市门曰阓,商场贸易,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之处,放物即行,不论亲疏贵贱,悉皆不取其直,直即工价,非但不索,即物主与之,亦复不取。此以效劳,布施身力,以为其行,此中具足施度三施:一、财施,身为内财,以身力施故;二、法施,广结善缘,感化于人故;三、无畏施,人知其善,不生怖畏故。又不取其直,并以外财布施也。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此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尊佛,住世之时,众生同业所感,世多饥荒,即饥馑荒年,五谷不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