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曜經》雲:至伽阇山,苦行林,天獻麻米,日食一顆。五臣同波離,與太子伴修,五臣先後離去,惟波離始終不離,故曰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者: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祗恐贻誤衆生,以苦爲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起詣菩提樹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經四十八日,波旬魔王,夢見叁十二變,覺已恐怖,觀察閻浮提菩薩坐樹下,將成正覺。敕四魔女,令壞禅定,現叁十二媚相,菩薩身心,寂然不動,令女自見九孔二藏,八萬蟲戶,汙穢不淨,嘔吐而去。魔怒親率魔兵,有欲加害,亦無可奈何,此亦波離目睹之事,故曰親見。
製諸外道:此佛成道以後。佛未出世,印度只有外道婆羅門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屢欲害佛,如申日以毒飯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自不受毒,食已安然。如以醉象害佛,佛伸五指,現五師子,醉象伏地不動。又度優樓頻螺迦葉等,皆親見製諸外道也。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者:此波離自敘悟證有由,因親觀苦行,親見降魔製外,信出世之有益,厭世間之無常,深知貪欲,爲諸漏根本,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脫。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叁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此述秉教得果。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漸次增進,大乘菩薩戒法。叁千威儀:以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對叁聚淨戒,各一千則成叁千。八萬微細者:以叁千威儀,配身口七支,則成二萬一千,複配貪、嗔、癡、等分,合成八萬四千細行。 性業遮業者: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不待製止,犯則成業,如殺盜淫妄等,是爲性業。若所戒之法,體性非惡,以能引令作惡,佛故遮止;如飲酒食葷墾土等,是爲遮業。由是大、小兩乘之戒,悉皆能持,清淨無犯。 身心寂滅,成阿羅漢者:小乘製身,故身識寂然;大乘製心,故意識亦滅。此即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發,乃得人空慧,成阿羅漢道。
我是如來衆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衆推爲上。
我是如來律中首領,于大衆中,能以戒律,整綱肅紀。統領曰綱,維持曰紀,佛令稽查持犯,處斷重輕,統領僧衆,維持律宗,故曰我是衆中綱紀。 親印我心者:此雲大乘製心之戒;是我密行,無念總持,蒙佛親印我心戒清淨。小乘製身之學,持戒修身,是我顯迹,蒙佛于大衆之中,推爲無上。如智論雲:“長老優波離,于五百羅漢中,持律第一”是也。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佛問圓通,我以用也身識,執持小乘身戒,身識不起,于觸塵中,並無違順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內,次第以身識,執持大乘心戒。心得通達者:即悟明無作妙戒,既無所持之戒,亦無能持之心,然後若身若心,不待執持,自然無犯。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圓通,以斯身識,最爲第一。
卯六 目連意識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叁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大目犍連,此雲大采菽氏。起座頂禮白佛:我當初于路乞食,逢遇叁迦葉波,兄弟叁人,優樓頻螺此雲木瓜林,依此林而修;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依此山修故,那提江名,近此江修故。宣說如來,因緣深義: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非取世間和合粗因緣相。有雲舍利,聞說因緣之法,歸告目連,此目連自述,親聞所說。我頓發心有二義:一、發心從佛出家;二、發明意識心,即如來藏。故曰:“得大通達。”所謂窮源徹底,了知全識全性也。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遊十方,得無挂礙,神通發明,推爲無上,成阿羅漢。
既聞法已,仰慕于佛。聞舍利弗歸投于佛,佛呼善來比丘四字,袈裟著身,須發自落,頓成比丘之相。我遊十方,得無挂礙,去住自由。神通發明者:由此神通,發明意識即藏性,不變隨緣,自在無礙,故于衆中,神通推爲無上,成阿羅漢道。
甯惟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此言我之神通,豈獨本師世尊,于阿含會上,許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來,亦皆歎我神力,具有四義:一、遍遊十方,作諸佛事,故曰圓明;二、一真不動,纖塵不染,故曰清淨;叁、任運示現,無礙解脫,故曰自在;四、無魔不降,有怨讀冤皆伏,故曰無畏。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佛今問我,悟十八界,誰爲圓通?從何方便入叁摩地?我以用也意識,旋轉虛妄分別之意識,複歸圓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光明,由此顯發宣流,現爲神通,如澄濁水,流即水也。妄識種種分別如濁水,旋字即澄濁之功,旋之既久,而成湛然澄清,瑩淨皎潔之藏性,惟斯意識,最爲第一。叁六識圓通竟。
寅四 七大圓通 分七 卯初 鳥刍火大 二 持地地大 叁 月光水大 四 琉璃風大 五 空藏空大 六 彌勒識大 七 勢至根大 卯初分四 辰初 陳白因欲得觀 二 觀行成就得名 叁 證果心發大願 四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烏刍瑟摩,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
烏刍瑟摩此雲火頭,即火頭金剛。七大本以地大爲首,茲以火大居先者,以淫欲屬火,淫爲壞定之冤賊,當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烏刍起座,頂禮白佛:我常先憶,久遠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貪欲,以宿生淫習,積習成性。于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名空王,證第一義空也。法華經佛雲:我與阿難,同于空王佛所發心,則烏刍亦與佛,同在空王會下同學,今爲護佛法、乃現力士之身。 空王善能觀機施教,說多淫人,生爲欲火,死爲業火,淫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欲火非惟燒諸善根,並能燒滅智種。乃教我遍觀百骸四肢:百骸是周身骨節,四支即兩手、兩足。諸冷暖氣者:于欲心未動之時,全身本自清冷,迨欲念既萌之後,舉體便覺暖熱,自信火聚之言不虛,心生怖畏,專心修觀。
辰二 觀行成就得名
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
禅觀之中,遍觀周身暖觸,厭畏心生,淫欲心歇,遂成正定。一段神光,內凝不動,能化多淫之心,轉欲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叁昧。從是諸佛,以我善觀火性,皆呼召我,名爲火頭。
辰叁 證果心發大願
我以火光叁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爲力士,親伏魔怨。
我以觀火成定,名爲火光叁昧,由此叁昧力故,斷諸結縛,證入圓通,成大阿羅漢。心發大願:即護法之願,諸佛成道,我爲力士,擁護佛法,親伏魔怨音冤決不姑容。《正法念經》雲:昔有國王,第一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以千籌令抽驗之,拘留孫抽第一。釋迦第四,彌勒第五,乃至樓至當一千;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爲梵王,請千兄轉*輪,一願爲密迹,金剛神王,護千兄法。今諸佛成道烏刍爲力士,諸佛或指賢劫千佛,釋迦正當爲四也。
辰四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爲第一。
我以谛觀,因谛觀火大,得成叁昧。初觀百骸四肢,是觀身之欲火;後神光內凝,是觀心之欲火。暖觸即火大,觀行成就,則化淫心爲道心,轉欲火成智火,淫心既化,智火已成,不爲惑業所礙,故曰無礙。複以神光智火,流貫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諸漏既已銷除,生大寶焰之智火,此即火光叁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此則顯明,大本齊佛,示居因位,輔揚佛化矣!我證圓通,即以谛觀火大,斯爲第一。
卯二 持地地大 分五 辰初 陳白積平地行 二 兼敘修效力行 叁 蒙佛授平心教 四 依教悟無生忍 五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我爲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 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
因積平地行,後持平心教,依教修證,故名持地。起座頂禮白佛:此自述遠因,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佛名普光者,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乃五十叁佛之首。我于彼佛,發心出家,而爲比丘,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來必經之要路,水陸交通之津口,田地險隘之處所。險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寬。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于車,損傷其馬,車有折軸之危,馬有失足之患,我皆平填,高者夷之使平,深者填之使滿,或作橋梁,以利津口,或負沙土,以修要路。
辰二 兼敘修效力行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于世。或有衆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爲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首句指上平填道路,或作橋梁,或負沙土,皆勤勞苦行。經無量佛出現于世:經時之久,常行不退。此結平地行,下敘效力行。或有衆生:指老弱乏力者,于市垣曰阛,市門曰阓,商場貿易,要人擎物,我先爲擎,至其所詣之處,放物即行,不論親疏貴賤,悉皆不取其直,直即工價,非但不索,即物主與之,亦複不取。此以效勞,布施身力,以爲其行,此中具足施度叁施:一、財施,身爲內財,以身力施故;二、法施,廣結善緣,感化于人故;叁、無畏施,人知其善,不生怖畏故。又不取其直,並以外財布施也。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爲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爲其推輪,拔其苦惱。
梵語毗舍浮,此雲遍一切自在。此佛是莊嚴劫之末,最後一尊佛,住世之時,衆生同業所感,世多饑荒,即饑馑荒年,五谷不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