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糧食不足,乞食爲難。我爲荷負之人,與人負物,無論路途遠近,人面生熟,平等爲懷,唯取一錢之直,節取活命,更不多貪也。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者:前雲饑荒,饑荒有二:一、旱荒,二、水荒。此雲泥溺,當是久雨之水荒。又前雲饑荒,或是旱荒,其地必燥,何以泥溺?俗語有雲:久晴必有久雨,旱時土地曬幹,雨後成泥,此車牛被于泥溺,當是旱後時事也。 我有神力叁句:上負物屬利人,此拔苦兼利物,由積劫苦行,福報所感,故得神力。車牛或指牛車,或車與牛,被汙泥之所陷溺,人牛俱受苦惱;我有神力,爲其推輪,拔除苦惱。

  辰叁 蒙佛授平心教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于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交光法師雲: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檢親疏,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蓋前屬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內心外地,本惟一體,故惟平心,不分情、器,則境隨心轉,安有不平,較前豈不天淵乎?時、即國王請佛設齋之時;延、即請也。我在爾時,知佛必由此路,而至王宮,王既爲國修福,屈九五之尊,而迓萬德之聖,我則平地待佛,以表敬佛之意,此待佛,即所以待教也。 毗舍如來摩頂者,愍其事行久勞,慈悲攝受也。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佛欲令以理融事,故謂之曰,當平心地,以心爲諸法之本,地由心造,內心既平,外相斯夷,滄桑變易,常自如如,故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淨名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換言之,欲平大地,當平心地,隨其心平,則世界地平。毗舍、金粟二佛之言,若合符節。

  辰四 依教悟無生忍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前修二行,屬權漸,此則心開,入圓頓。心開者:即藏心開發顯現,始知藏心隨緣成事,心歧則千差競起;此心返妄歸真,心平則法界坦然,了達內色外色,地大平等。到此則超過聲聞之智,非但不執內四大爲我,亦複洞明外四大唯心矣!見自身中,地大微塵,與能造世界,所有微塵,唯是藏心平等,無有差別。 微塵自性,不相觸摩者:微塵,指內外地大色法,自性,即如來藏性心法,色、心不二,性色真空,內身外界,所有微塵,悉皆自性,不相抵觸,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礙。乃至外地大之刀兵,與內地大之身根,以刀觸身,亦無所觸傷,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也。持地所修,具四法界:初修平地效力,事相之行,屬事法界;蒙平心教,心平地平,以理奪事,屬理法界;心開見塵,色心不礙,屬理事無礙法界;刀兵觸身,亦無所傷,屬事事無礙法界。肇法師曰:“將頭臨白刃,猶若斬春風。”彼但證性無傷,如六祖延頸,剌客叁揮利刃,俱如斬影,此則到事事無礙矣!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爲上首。

  《指掌》雲:身界二塵,該一切法,彼既同一自性,則一切法,皆同一自性,誰爲能生?誰爲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悟無生理,忍信不疑。按悟處巳齊八地,但以伏斷分齊,分盡見思,故雲成阿羅漢。悟大證小其故何也?以所知障輕,故得悟大,煩惱障重,故但證小。由其悟處既深,不住淺位,故回小乘心,今入大乘菩薩位中。 聞諸如來:當指賢劫中四佛,非獨指釋迦。以前毗舍浮佛時,悟明圓理,回小入大,故聞諸如來,宣說妙蓮華,佛知見地,先爲證明。妙蓮華,即指本經,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佛知見:即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爲諸佛之因地心,依此進修,可獲果地覺,我先證明,率衆依修,而爲上首。

  辰五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因谛觀,身界二地大,內塵外塵,平等無差。此由蒙平心教,藏心開顯,以無分別智,谛審觀察,相妄性真,故曰本如來藏。所有地大,無非藏性隨緣,循業發現而已;既屬循業,虛妄顯現,故曰虛妄發塵。今既悟全相即性,萬法唯心,則塵相銷除,智光圓滿,能成無上覺道,以斯地大進修,最爲第一。

  卯叁 月光水大 分四 辰初 陳白古佛授觀 二 觀成未得亡身 叁 亡身方能合界 四 結答所證圓通 今初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爲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叁摩地。

  童子乃童真入道,月光具童真德,故得是名。起座頂禮白佛:我回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爲水天:此佛因修水觀,得悟性天,乃叁十五佛之一。教諸菩薩者:乃爲一類之機,非專爲月光一人也。修習水觀:以水爲觀行,觀成得入叁摩地。

  觀于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複,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此依觀久修。上八句觀內水,下五句觀外水,先觀自身中水性,無相傾奪,此爲總標;下釋無奪之義。初從涕唾:在鼻曰涕,在口曰唾,此水在外易見者;在咽下咽曰津,在喉外溢曰液,此水近內可覺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隱難知者。飲食茹退,曰大小便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余皆水之濁相,在一身之中,旋環往複,清濁雖異,水性一同,性既相同,故無傾奪。 見水身中者:見水在一身之中,旋環往複,內觀既熟,引令擴充,觀世界水。《乳峰摘脈》雲:按華藏莊嚴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芷香幢,華中有十佛刹,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種;每一刹種,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爲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諸香水海,即指總別諸香水海。觀身內水,與世界外香水海水,雖有遠近大小,水性亦複一同,平等無有差別。又同者通也,內水外水互通,不相留礙也。

  辰二 觀成未得亡身

  我于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此則依教修習。是時即修習時,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初得相應,是爲初成。此觀即水觀,觀行成就,入觀之時,不見其人,但見其水,即以水爲身,尚未得無相,不能無身。

  當爲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窺窗觀室,惟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

  此舉事以證,尚爲身累。當時我爲比丘,在靜室之中,安心禅觀,即修水觀。我有弟子,乃巾瓶執侍之人,因見久在室中,遂乃窺其窗縫,觀其室中,以探情形,唯見滿室清水,了無他物所見,此即心境相應,觀水現水,是謂定果色,定境現前也。但定果色,尋常入觀之時,唯自見之,此月光水觀,與烏刍火觀,皆能令他人見者,實觀力殊勝也。

  後梁漢州綿竹縣,水觀和尚,時寇作亂,欲入綿竹。水觀和尚,即作水觀觀綿竹縣,全縣皆水,寇至惟見汪洋澤國,不見縣境,全縣人民,皆免于難,可證此義。

  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于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童子幼稚,無有知識,心懷疑慮:一、疑此室何故有水,遍滿其中?二、疑師在室中安禅,何以不見其人?不知此水是水非水,乃取一瓦礫,投于水中,激水作聲。激是激動,水既作聲,信知是水,乃顧視盼望而去。我出定後,忽然覺著心痛,就如舍利弗,遭違害鬼之事。舍利弗于耆阇崛山,入定之時,有二鬼從虛空過,一名違害,一名複害。複害謂違害言:我欲以拳打此沙門。違害勸雲:勿興此意。複害不聽,違害即去。複害以拳,便打舍利弗之頭,出定後頓覺頭痛。白世尊言:體素無患,今何頭痛?佛告之曰:有伽羅鬼,手打汝頭,彼鬼大力,打須彌山,便成二分,汝若無定,身應粉碎,此鬼受報,身已陷入阿鼻地獄矣!今雲違害者,乃同時所遇,錯舉其名耳。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我自心思量惟忖,疑慮莫釋: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應當無有現業,雲何今日,忽生心痛之病?將無退失句,且作二解:一、心痛之病,出定將無退失?二、阿羅漢,久離病緣,今得心痛之病,將無退失果位耶?《正脈》雲:羅漢有病無病,當明子、果二縛。夫宿種今種,應召來果,而尚未受身者,謂之子縛;今已受身,即身應受,謂之果縛;若實行新證四果,已將子縛見思二惑斷盡,不受後有,不要再來受生,然現身尚未灰滅,則果縛猶存,所有病苦,即身應受,故舍利頭痛,畢陵足痛,皆斯類也。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複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捷來者:月光出定,童子速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料知,心痛必是瓦礫投水之故。遂告童子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月光複至室中入定,童子還複窺見,水中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體也如初無恙。自覺心痛者,未得亡身之故也。

  辰叁 亡身方能合界

  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于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逢佛無量,經劫必久,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此佛亦從水大圓通,成無上覺,若山若海,水性自在流通。山屬地大,俗雲山高水更高,水大地大,自在無礙。王即自在之義。先修內觀,後修外觀,由淺及深,至此佛時,逢佛既多,觀力愈深、方得亡身合界、與十方世界,諸香水海之水,一味流通,性合真空者:即悟明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無二無別,全相全性,即體即用。今于如來座下,得童真名,預入大乘菩薩之會。

  辰四 結答所證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