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寅叁 六識圓通 分六 卯初 鹙子眼識 二 普賢耳識 叁 難陀鼻識 四 滿慈舌識 五 波離身識 六 目蓮意識 今初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舍利弗,此雲鹙子,起座頂禮白佛;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心見即眼識,不染色塵曰清淨。如是指眼識清淨。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間,凡聖染淨諸法,六凡法界,善惡攸分,苦樂不等,四聖法界,大小差殊,權實有異,故曰種種變化。一見則通者:祗要眼識一見,隨念分別,則能通達,了然明白,獲無障礙,不必意識,計度分別,此顯多劫,眼識明利也。
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沙然殁後,無師可事,一日于中路,逢叁迦葉波,兄弟相逐即相隨,宣說因緣深義,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四句,即大乘因緣,天臺宗,藏、通、別、圓四教,即依此偈而立,四句依次立四教。鹙子一聞,便悟圓理,圓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無際。 有雲舍利弗,路逢馬勝比丘,威儀庠序,即趨問汝師是誰?答曰:我師釋迦牟尼。又問:汝師授汝何法,可得聞乎?答曰:我初入道,祗記得因緣之法: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聞已,即得初果。歸告目連亦悟,二人率領徒衆,投佛出家,今雲逢迦葉波者,或同時所遇,非獨一人,彼此互出耳。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爲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既聞勝法,乃知師亦非常。遂從佛出家,見覺亦眼識也。向者眼識,雖得無礙,尚未明圓,今則更承佛誨,識精明圓,得大自在,具四無畏,爲接樂小之俦,權取四果,成阿羅漢;欲伏邪外之衆,示居智魁,爲佛長子,乃以智德居長也。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者:非說色身,乃指法身,從佛聞法,而得悟證法身,如從佛口生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長養之力,是從法化生也。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如我所修所證,心見發光,即由眼識,而成無障礙智,光即智也。智光極處,徹佛知見,斯眼識最爲第一。他經雲:“鹙子過去,已成金龍如來,乃不舍大悲,倒駕慈航。”則知七日通達佛法,半月得證聖果,皆示現耳。
卯二 普賢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此自述遠因。普賢菩薩: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起座頂禮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此顯事佛之多,恒沙如來,悉皆承事,無空過者,故得證位之深,以爲法王真子,位當等覺,可以承紹法王家業也。《行願品》雲:“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十方諸佛如來,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薩根器者,即圓頓一類之機,修普賢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願王是也。此行從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賢有所加被也。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聞:心聞即耳識。惟用耳識,隨念分別,不假五俱意,及獨頭意識,計度分別,便能分別衆生,所有知見。然衆生知見不一,有邪、正、大、小、權、實,種種差別,但用心聞,即能了知。若于他方,恒河沙界之外,極言其處之遠。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先悟毗盧性海,次入普賢行門,雖然在遠不遺,如十方世界,有無量衆生,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此菩薩利生念切,及時而應。准《法華》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爲因,而到如來果地也。 分身百千:極言其多,非定數也。有無量衆生,發明普賢行,菩薩即現無量身,而遍應之,此不思議之力用也。一身不分而普現,群機鹹應以無違,如一月當空,影臨衆水,縱彼惑重障深,能障遇聖善根,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消其惑業,除其障難,冥中擁護,令不退轉。如無障者,現身安慰,令其增進。成就、雙指有障無障,皆得成就,普賢廣大行願心也。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上來所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現前諸行,莫不資始乎此,故曰斯爲第一。
卯叁 難陀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叁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
孫陀羅,此雲豔,是妻名,難陀是本名,此雲喜,連妻爲名曰豔喜。因佛會下,難陀多人,加豔以別之。是佛胞弟,具叁十相,短佛四指,身亦金色,若入衆中,有不識者,謂是佛來。起座頂禮白佛言:我初出世俗家,從佛而入出世道。雖具戒律:言于戒雖然無缺,于定尚未時入,故曰于叁摩地,心常散動。散者心攝不起,動者心定不下,因無定不能發慧,無慧不能斷惑,故未獲無漏。 世尊教我:乃因機施教。及拘絺羅,此雲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同爲散心之機。故佛教觀鼻端白,兩目注視,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處,收攝散動也。
我初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我初秉教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當知此氣,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煙,昧者不覺。惟谛觀能見,視微若著。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兩句:應接如煙下,觀之既久,煩惱垂盡,煙相漸銷,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內明者:身心即鼻識,以肉鼻同身,內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發慧,明即智慧光明,煩惱既銷,慧光疊發。圓滿洞徹,依報世界,遍成虛淨。虛則無礙,淨則無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內明外虛,猶如琉璃,內外明徹。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首句藏心開顯,諸漏俱盡,諸出入氣息,皆化爲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羅漢,此轉煩惱成菩提之先聲。故世尊記我,當得菩提,即當來成佛也。
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不取嗅、聞、鼻識,而取觀息之功。我以銷息者;始而觀鼻攝心,見氣如煙;繼而煙相漸銷,鼻息成白,故曰銷息。銷息乃銷如煙之氣,而成白淨之息也。息久發明者:銷息既久,定力愈深,並息亦銷,諸出入息,稱性發化,成爲智慧光明。明圓滅漏者:光明圓照十方,銷滅諸漏,不僅見思,並滅塵沙無明,惟斯鼻觀,最爲第一。
卯四 滿慈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滿慈子,起座頂禮白佛,自述遠因。我曠劫來,辯才無礙:此由宿命通,能憶遠劫之事。辯才有四:一、法無礙辯,能說世出世法,一一名相,無不了知;二、義無礙辯,能說諸法,差別之義,通達無礙;叁、辭無礙辯,能以一言,而含無邊妙義,能收廣義,納在數語之中;四、樂說無礙辯,隨順衆生好樂,善巧方便,而爲說法。 宣說苦空:對小機說小法;深達實相:對大機說大法;又正說苦空之時,深達實相之理,了知苦本無苦,苦即法身,法身即實相也。了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權實諸法,隨宜能說。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即大乘了義秘密深奧法門。我于大衆之中,將精微之義理,用巧妙之言詞,對衆開示,人衆既多,根器不等。開示曰微妙者,自必叁根普利,一雨均沾也。得無所畏者;分得如來,四無所畏: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能于衆中,作師子吼,心無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于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此敘現迹。本師世尊,知我有大辯才;誠爲知弟莫若師,因才而教育。以音聲輪:即口輪說法,亦即*輪。教我發揚者:教我觀機發揚,慎勿不淨錯施于爐韝,數息竟授于冢人。我于佛前,助佛轉輪者;助揚佛化,代轉*輪。因師子吼;即說法無畏也。師子一吼,群獸皆伏,妙法一宣,邪、外歸化。以此舌識,上輔佛化,下度衆生,成阿羅漢。世尊印證我,說法人中,爲無有上。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爲第一。
此結答圓通。我以舌識,說法無畏,即以法音,降伏叁界諸魔,五陰怨賊,銷滅結使,以及諸漏,以斯舌識,最爲第一。
卯五 波離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優波離此雲上首,嚴持淨戒,爲衆綱紀故。起座頂禮,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者:據傳說,佛爲太子時,優婆離爲東宮執事之臣。及佛背父出家,彼─優婆離─亦有失職之咎,當然不安于位,且無職可供矣,故即隨佛出家。但非國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者:太子剃除須發已,將寶冠寶衣等,交車匿持回,告禀父王母後,不必憂念。淨飯王派遣五臣,同車匿往請太子回國,太子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國。”于是與太子隨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