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此心即圆湛不生灭之根性,犹如摩尼宝珠,圆满湛然,寂照具足,乃自性天然之本定。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此彰显用胜。即修证之力用。三摩提此云等持,定慧平等任持,入流照性,全凭慧力,澄浊还清,乃由定力,又知真心本具,幻惑本空,此亦慧力;于本无修证,而起无修之幻修,无证之幻证,此亦定力;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 弹指超无学者:即明修巧而效速也。亦即前文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能于弹指顷,超过无学之位,但解三结,已齐无学,何况寂灭现前,乃至得成无上知觉乎?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彰显教胜。此字指根性法门,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谓此从根解结之教法,是最胜顶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薄伽梵,有云婆伽梵,是佛之别称,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乃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路者,三世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独取,万德毕备,二死永亡,无余大般涅槃。此门字,但指修门。前第四卷,大开圆解,是悟门;此所示圆修,是修门;第八卷得成圆证,是证门;文殊拣选圆通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即指此一路之修门,彼则明指耳门,此则密示耳门,即一门深入之门也。二偈颂竟。
丑三 叙性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此亦经家叙悟。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指十方诸佛,同言结解唯根,更无他物。如来指本师释迦,重为详释。皆是无上大慈心中,流出了义教诲。祗夜此云重颂,又云应颂,应长行而颂也。伽陀此云孤起颂,又云讽颂,讽美而颂也。入流成正觉,及彰显五胜之义,皆讽美意。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上句指能诠之偈,下句谓所诠之理。杂者和杂,糅者糅合,即应讽和合,前后照应,文回织锦,义走盘珠,精谓文华精彩,莹谓句法莹明。妙理者,圆湛不生灭之理性也。空有双非,真妄不立,缚脱无二,因果该彻,故谓之妙。其理清净,纤尘不染,如莲华;其用明彻,五阴顿破,如金刚。谛聆之下,心目开明,即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修证,即是了义,已不复疑。以后但请示伦次,选择一门,以便起修,更无疑贰也。二验证以释二疑竟。
壬三 绾巾以示伦次 分二 癸初 叙前请后 二 如来巧示 今初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此叙阿难谢前。合掌顶礼,仰白于佛:我今闻佛,以平等无遮大悲心;无遮有二:一、人无遮,不弃下机,同施上法;二、法无遮,不吝秘密,和盘托出。性净妙常者:性即根性,根性为众生本觉真性,此性不属于有为,不属于无为,离相清净,曰净;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法身常住,曰常。此约所诠言之,真实法句,乃指能诠,长行偈颂,皆是如来真语实语,所说妙法章句,此句与第四卷阿难谬疑根性断灭,反怪如来违越诚言,终成戏论,后经击钟引梦,以验其常,复经诸佛如来,宣释其义,始悉如来,一向皆真实语也。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此承上,虽闻如来真实法句,心中犹未能通达,如何是六解一亡之义?如何是舒解也结伦次之义?伦者伦类,次者次第。以此二义,犹未彻底明了,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现前斯会,及与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根中积生虚习,以及无明,深沉细垢。
癸二 如来巧示 分二 子初 巧立喻本 二 分答二问 子初分二 丑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结 今初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阿难求示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二义。佛先答后义,举事辩答,言相并彰,善巧说法,令人易了。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里衣。敛者收也,僧伽梨,此云大衣。揽七宝几:此几有七宝所嵌,引手于几,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乃宝叠华,织成之巾。
丑二 绾成六结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叠华,西域贵重之物,织以成巾,价值无量。又为天人所奉,更足宝贵,佛以叠华,喻如来藏性,巾喻藏性随缘,成阿赖耶识,从真起妄,辗转相依,妄成六结,喻一巾绾成六结。一一结成,皆问阿难,要自审自答,自明结之伦次,虽同是结,不无次第,即伦类次序也。如前太虚空,由器形异,名之异空,此六结既是次第绾成,自是竖论六结,不是横喻六根。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识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上段历问,以显次第;此段故问,以示结同。佛告阿难下,应将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此二句提前,我初绾时,汝名为结,二句放后,再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文意相贯,谅系抄写之误。此段之文,似淡无味;《正脉》云:细详实有关要,按后圆通,所解六重结相,一动、二静、三闻、四觉、五空、六灭,由前而后,则疏亲有异;由后而前,则细粗不同。若不与之显示结同,初心者,或忽于疏,而始无入门,中途者,或住于细,而终无究竟,启示一六结同,正欲始终解尽矣?诚哉须信佛语深也!然不直说,而乃故意反问,以激阿难自说者,将使因喻以详法矣。
子二 分答二问 分二 丑初 答六解一亡 二 答舒结伦次 丑初分二 寅初 喻从至同遂成至异 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今初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此宝华巾,未结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岂得有六?是谓至同;既结之后,六之相已定,不复见一,是谓至异。佛令谛审观察,既知由同成异,自可除异还同。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前五句示有次第,后三句故意难问,令辨可否。谓吾今欲将第六名,首尾相换,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换否?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六结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终非第一。佛欲将六作一,问我定其可否?纵使我历生多闻,尽其聪明慧辩,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无次第,一六乱名也?阿难以用中相背,故答不能互换也。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此佛印证。六结次序不同,循者顺也,顺顾结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杂乱,终不得成,而一相岂能复见哉?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法合。则汝六根,亦复如巾结者是也。根性本体,未结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处有六?此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既结之后,六相分明,不可少乱,此毕竟异也。
寅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无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复审明六解一亡,欲令当机自悟解结之法。故告之曰:我绾巾已成六结,汝必嫌此六结各异,不欲其成,愿乐一巾元同,依旧成一,复云何得?此句明明必须解结,故意设问,令其自悟。阿难言:此六结设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则是非锋起,如刀兵相斗也。于中自然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彼此二字,即一六也。如来今日,若将六结,从六至一,总为解除,结全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者: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对六结立名,六结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云何成?此即六解一亡义也。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此法合。佛言我先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复如此巾结无异。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显,一亡二字,非真体亦亡,真体本来,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对六说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属对待法故可亡,真体绝待,故不可亡也。
丑二 答舒结伦次 分二 寅初 示结之伦次 二 示舒之伦次 寅初分三 卯初 顺次成结 二 更以喻明 三 逆次合喻 今初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此先示从真起妄,妄成六结,从细向粗。由汝自从无始,心性狂乱:心即清净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无明,一念妄动,犹演若达多,狂怖妄出;乱指三细,扰乱于真净心中,此第一结成。知见妄发者:即黏妄所发之知见,属智相,见境界相,不了心现,妄执心外实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续不断,故曰发妄不息,属相续相。此二属法执,第二、第三两结成。劳见发尘者:劳虑转深,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属我执,妄见我及我所,发现尘劳,有世间相,此即身、心、世界,属后三结成。六结伦次如此,历历可辨,次第相生也。
卯二 更以喻明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劳目睛。譬如有人,以目直视虚空,瞪之既久,眼目发劳,…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