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寶覺圓明,真淨妙心,此心即圓湛不生滅之根性,猶如摩尼寶珠,圓滿湛然,寂照具足,乃自性天然之本定。

  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

  此彰顯用勝。即修證之力用。叁摩提此雲等持,定慧平等任持,入流照性,全憑慧力,澄濁還清,乃由定力,又知真心本具,幻惑本空,此亦慧力;于本無修證,而起無修之幻修,無證之幻證,此亦定力;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結,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正所謂諸幻滅盡,覺心不動,證入圓通,得住首楞嚴叁昧。 彈指超無學者:即明修巧而效速也。亦即前文所雲: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能于彈指頃,超過無學之位,但解叁結,已齊無學,何況寂滅現前,乃至得成無上知覺乎?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彰顯教勝。此字指根性法門,阿毗達磨:此雲無比法,謂此從根解結之教法,是最勝頂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諸佛,薄伽梵,有雲婆伽梵,是佛之別稱,具足六義: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乃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路者,叁世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獨取,萬德畢備,二死永亡,無余大般涅槃。此門字,但指修門。前第四卷,大開圓解,是悟門;此所示圓修,是修門;第八卷得成圓證,是證門;文殊揀選圓通偈雲: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即指此一路之修門,彼則明指耳門,此則密示耳門,即一門深入之門也。二偈頌竟。

  醜叁 敘性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此亦經家敘悟。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聞佛指十方諸佛,同言結解唯根,更無他物。如來指本師釋迦,重爲詳釋。皆是無上大慈心中,流出了義教誨。祗夜此雲重頌,又雲應頌,應長行而頌也。伽陀此雲孤起頌,又雲諷頌,諷美而頌也。入流成正覺,及彰顯五勝之義,皆諷美意。 雜糅精瑩,妙理清徹:上句指能诠之偈,下句謂所诠之理。雜者和雜,糅者糅合,即應諷和合,前後照應,文回織錦,義走盤珠,精謂文華精彩,瑩謂句法瑩明。妙理者,圓湛不生滅之理性也。空有雙非,真妄不立,縛脫無二,因果該徹,故謂之妙。其理清淨,纖塵不染,如蓮華;其用明徹,五陰頓破,如金剛。谛聆之下,心目開明,即心眼洞開,徹見根性,即如來藏性,依此根性修證,即是了義,已不複疑。以後但請示倫次,選擇一門,以便起修,更無疑貳也。二驗證以釋二疑竟。

  壬叁 绾巾以示倫次 分二 癸初 敘前請後 二 如來巧示 今初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此敘阿難謝前。合掌頂禮,仰白于佛:我今聞佛,以平等無遮大悲心;無遮有二:一、人無遮,不棄下機,同施上法;二、法無遮,不吝秘密,和盤托出。性淨妙常者:性即根性,根性爲衆生本覺真性,此性不屬于有爲,不屬于無爲,離相清淨,曰淨;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法身常住,曰常。此約所诠言之,真實法句,乃指能诠,長行偈頌,皆是如來真語實語,所說妙法章句,此句與第四卷阿難謬疑根性斷滅,反怪如來違越誠言,終成戲論,後經擊鍾引夢,以驗其常,複經諸佛如來,宣釋其義,始悉如來,一向皆真實語也。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此承上,雖聞如來真實法句,心中猶未能通達,如何是六解一亡之義?如何是舒解也結倫次之義?倫者倫類,次者次第。以此二義,猶未徹底明了,惟願如來,垂大慈悲,再愍現前斯會,及與將來衆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滌根中積生虛習,以及無明,深沈細垢。

  癸二 如來巧示 分二 子初 巧立喻本 二 分答二問 子初分二 醜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結 今初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阿難求示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二義。佛先答後義,舉事辯答,言相並彰,善巧說法,令人易了。即時即阿難求示之時,如來在師子座,整理涅槃僧,此雲裏衣。斂者收也,僧伽梨,此雲大衣。攬七寶幾:此幾有七寶所嵌,引手于幾,取劫婆天此雲時分天,即夜摩天;所奉華巾,乃寶疊華,織成之巾。

  醜二 绾成六結

  于大衆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俱白佛言:此名爲結。于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衆,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爲結。

  疊華,西域貴重之物,織以成巾,價值無量。又爲天人所奉,更足寶貴,佛以疊華,喻如來藏性,巾喻藏性隨緣,成阿賴耶識,從真起妄,輾轉相依,妄成六結,喻一巾绾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問阿難,要自審自答,自明結之倫次,雖同是結,不無次第,即倫類次序也。如前太虛空,由器形異,名之異空,此六結既是次第绾成,自是豎論六結,不是橫喻六根。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汝名爲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叁,雲何汝曹,複名爲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叁,不名爲結?

  上段曆問,以顯次第;此段故問,以示結同。佛告阿難下,應將此疊華巾,先實一條,此二句提前,我初绾時,汝名爲結,二句放後,再第二、第叁雲何汝曹,複名爲結,文意相貫,諒系抄寫之誤。此段之文,似淡無味;《正脈》雲:細詳實有關要,按後圓通,所解六重結相,一動、二靜、叁聞、四覺、五空、六滅,由前而後,則疏親有異;由後而前,則細粗不同。若不與之顯示結同,初心者,或忽于疏,而始無入門,中途者,或住于細,而終無究竟,啓示一六結同,正欲始終解盡矣?誠哉須信佛語深也!然不直說,而乃故意反問,以激阿難自說者,將使因喻以詳法矣。

  子二 分答二問 分二 醜初 答六解一亡 二 答舒結倫次 醜初分二 寅初 喻從至同遂成至異 二 喻除至異還成至同 今初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此寶華巾,未結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豈得有六?是謂至同;既結之後,六之相已定,不複見一,是謂至異。佛令谛審觀察,既知由同成異,自可除異還同。

  于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爲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前五句示有次第,後叁句故意難問,令辨可否。謂吾今欲將第六名,首尾相換,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換否?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曆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六結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終非第一。佛欲將六作一,問我定其可否?縱使我曆生多聞,盡其聰明慧辯,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無次第,一六亂名也?阿難以用中相背,故答不能互換也。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此佛印證。六結次序不同,循者順也,順顧結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雜亂,終不得成,而一相豈能複見哉?

  則汝六根,亦複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此法合。則汝六根,亦複如巾結者是也。根性本體,未結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處有六?此畢竟同也。及其從真起妄,既結之後,六相分明,不可少亂,此畢竟異也。

  寅二 喻除至異還成至同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複雲何得?阿難言:此結無存,是非鋒起,于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此複審明六解一亡,欲令當機自悟解結之法。故告之曰:我绾巾已成六結,汝必嫌此六結各異,不欲其成,願樂一巾元同,依舊成一,複雲何得?此句明明必須解結,故意設問,令其自悟。阿難言:此六結設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則是非鋒起,如刀兵相鬥也。于中自然生起,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彼此二字,即一六也。如來今日,若將六結,從六至一,總爲解除,結全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者: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對六結立名,六結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雲何成?此即六解一亡義也。

  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

  此法合。佛言我先說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複如此巾結無異。根中六結,若總解除,真體自顯,一亡二字,非真體亦亡,真體本來,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對六說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屬對待法故可亡,真體絕待,故不可亡也。

  醜二 答舒結倫次 分二 寅初 示結之倫次 二 示舒之倫次 寅初分叁 卯初 順次成結 二 更以喻明 叁 逆次合喻 今初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此先示從真起妄,妄成六結,從細向粗。由汝自從無始,心性狂亂:心即清淨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無明,一念妄動,猶演若達多,狂怖妄出;亂指叁細,擾亂于真淨心中,此第一結成。知見妄發者:即黏妄所發之知見,屬智相,見境界相,不了心現,妄執心外實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續不斷,故曰發妄不息,屬相續相。此二屬法執,第二、第叁兩結成。勞見發塵者:勞慮轉深,執取相、計名字相,此二屬我執,妄見我及我所,發現塵勞,有世間相,此即身、心、世界,屬後叁結成。六結倫次如此,曆曆可辨,次第相生也。

  卯二 更以喻明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

  勞目睛。譬如有人,以目直視虛空,瞪之既久,眼目發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