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11章 善心与信心

  第11章 善心与信心

  ·善根之首、万德之本

  ·远离过愆、聚集功德

  ·在家居士修习之法

  ·信心——向上的原动力

  一、善根之道、众德之本

  《佛说善恶因果经》云:

  人见欢喜为何因?前世多结善缘人。

  台语谚云:“善心的躺着饿,恶心的戴风帽。”为何有此说,详情请看本文!

  《唯识三十论颂》第十一颂云: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接前文的“何谓定,慧?”等别境心所之后,今将继续研究五位百法中第二位心所有法中的第三、十一个善心所。

  本文所要的讨论的是十一个善心所中的首位“信心所”,其作的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个心所留待后文继续研讨。

  何以百法十一个善心中所“信”为首,因为佛经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面对著浩瀚的佛法大海,唯有信心才能得其门而入。“信”是修学佛法四阶段——信、愿、行、证之首;也是净土法门——信、愿、行(净土三要)的第一条。因此《大智度论》云:

  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大藏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中)。

  二、远离过愆,聚集功德

  名相释义如下:

  “信”既包含在善心所之内,故先说明“善”的含义。

  (一)何谓“善”

  梵语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与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净法。广义而言,“善”指与善心相应的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法教理者皆属之;狭度而言是指唯识宗的十一个善心所(如前所述)。

  我们称呼学佛的人为“善男子”、“善女人”,即在说明要心存善念,行慈悲给人欢喜的菩萨道方称为“善”。

  《成唯识论》卷五: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意即,有一种法,不但在过去世,未来世顺于正理,利益众生,就是现在世也是顺于正理,利益众生,这种法,即称为善法。关于“善法”的种类,据经论所载,有以下的说法:

  (1)二善:有漏善与无漏善

  根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述记》所载:“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之果报。“无漏善”则为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依此并不招感未来之果报;此无漏善亦为得涅槃,菩提之善。

  (2)三善:指世福、戒福、行福等三种,又称作世俗善。

  ①世福指忠信孝悌之道,②戒福指守戒净身之道,③行福指大乘佛法自行化他之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尚有四种善、七种善、十一种善、十三种善等,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所提出的善的种类,如下所述:

  (3)十三善:1、自性善:本质自体之善指信,惭愧等十一善。2、相应善:指与自性善相应的其他心所法。3、随逐善:指善法之习气。4、发起善:指身语二业之善。5、第一义善:指真如。6、生得善:由思惟加行而起之善。7、方便善:指闻正法而生如理作意之善。8、现前供养善:指供养诸佛如来之善。9、饶益善:以四摄法利益有情众生之善。10、引摄善:以施戒等福业来引摄生天之果,或得涅槃之因。11、对治善。12、寂静善:指断尽烦恼,得涅槃寂静之无漏善。13、等流善:指由寂静之增上力,而生起神通等之功德法。

  由以上所述“善”的定义和种类可知,所谓的善事,并非著重于眼前或当下:行善之德注重在往后对大众是否有益,会不会产生流弊,对个人很好,对大众却有不良影响,即不能称为善。例如:帮助一个不知悔改的恶人,让他得温饱之后再去为害社会,此举不是行善。

  《那先比丘经》卷上云:

  善事者,诚信、孝顺、精进、尽心念善、智慧是为善事。要以诚信、智慧等去判断善与不善。

  (二)何谓“信”

  梵语sraddha,使心产生清净的精神作用。亦即吾人内心对某一对象,或某种见解思想,有了殊胜的了解,因而生起一种崇敬、钦慕、渴望希求之心,而无丝毫疑惑,称之为“信”。就是信仰,是对治秽浊心的心所;亦即对事理有实际的认识而生诚敬的信心。“信”有正信、邪信之分,凡属实事实理,其内容足为后学典范而非虚无传说者为正信,否则便是邪信。宗教以“信”始,也以“信”终;所以进入佛道的初步是“信”,故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识论书中对“信”的定义如下所述:

  《俱舍论》卷四:

  信者,令心澄清,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

  《杂阿毗昙心论》卷二:

  于三宝、四谛净心,名为信。

  《成唯识论》卷六: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有三种:

  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实理中信忍故。

  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善,深信有力能成起希望之故。由斯对治彼不信心,爱乐证修世出世法。

  “信”是心的归趣,能生热诚与力量,传统的解释认为信有有三性,一乐二欲(希求)三心净(不杂乱)。信有三向,一、信有实,二、信有德,三、信有能。因此蕅益大师的《百法真解》:“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

  今略解如下:

  (一)信的三性:忍、乐、心净,又可分为信的因果与信的体性。

  ①信的因果:

  《成唯识论》卷六:

  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

  以“忍”为“信心”生起之“因”是说,我们对于诸法万象的实事(世俗谛)实理(胜义谛)诸佛所弘的正因正果,有了殊胜的了解之后,内心就安住于其上,不会为其他的异学、异见、别解、别行所影响而退失或动摇,此为“忍”。反之,若对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为邪因邪果所引转,甚而被五欲六尘所蒙蔽而心有所改变,这即表示此人不具“忍”的心力,信心也无从产生!

  以“乐欲”为“信果”是说,由于信心的坚固增强,遂对所好乐的境界,生起希求渴望获得之心(乐欲),勇猛精进,不达目的,决不终止,由此而说乐欲为信之果。

  ②信的体性:

  信的体性是“心净”,没有染污,不生杂乱。信的清净自体能远离一切的过愆秽恶,能聚集一切功德,纯净无瑕。

  广益的《百法明门论纂》云:

  信之自性澄清,能净染污心,以心胜敌,立心净名。如水清珠,入水一寸,水清一寸;入水一尺,水清一尺。故曰: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净信投于秽心,秽心不得不净矣。

  又《百法论纂补义》云:

  信如水清珠,入杂乱之心如浊水。若见佛像,一起“信敬”之心,心便清净。

  由此可知信的体性能令心清净。此中所言信是“智信”,而非“迷信”。因智信才能使心清净,烦恼尽涤乃至菩提佛果现前;迷信则徒增扰乱,障智生难,令人日趋困惑,不得解脱之道。

  (二)信的三向(信仰的所依或信心生起的要素):

  ①信实有者:指深信诸佛所说的世出世间的实事实理的因果性和理性。

  “实事”是谓“世俗谛”,凡说明“诸法因缘生”之理者即为世俗谛。因为世俗凡夫迷情未解,未悟本性,于境起妄想执著,逐相而转。诸佛为开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缘生,所以《法华经》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说明缘生法(有即非有)是世俗谛。

  “实理”是“胜义谛”,凡说明“缘世即空”之理者皆是。因圣者睿智,能洞烛虚妄之相而见真实之自性,能明一切世间诸法,非有而有,当体即空,其义决定,不可动摇,故名胜义谛,或称第一义谛。

  龙树菩萨云:“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世俗谛明“即空之有”,胜义谛明“即有之空”。唯识中道义为非有非无,即如上所述的空有不著,离有无二边。我们对于诸佛所说的实事实理,甚深微妙,不易了解。但“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唯有深信诸佛如来之语,亲身实践,方可得度。所以《唯识论》云:“于诸法实事实理中,深信忍故”。

  ②信有德者:

  指深信诸佛菩萨三宝有法身般若,解脱真净之德,深信好乐,不为外道所惑乱。

  “佛”的解脱真净之德是指“常、乐、我、净”。

  “常德”,常者不迁不变,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经万法而不变。

  “乐德”,乐者安稳寂灭,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槃寂灭之乐。

  “我德”,我者自在无碍;但有妄我、真我之别,若外道凡夫于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徧诸处,犹如虚空。)称为我者,即是真我。

  “净德”,净者离垢无染,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法”的真净德,是指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有照彻痴闇者,依之修行,皆能离苦得乐,乃至究竟成佛。

  “僧”的真净德,是指六和合僧团(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戒定严身之德。

  古德云:“茫茫长夜中,三宝为灯明;滔滔苦海内,三宝作舟航。”所以我们对三宝的真净德一旦产生欢喜好乐之心,崇敬归向之意,即如《成唯识论》所云:“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③信有能者:

  能是指能力、才能,如通达五明学术者,能作济世利人事业者等皆是。意即有能力运载我们得到乐果,乃至成就圣道者。因此论文云:“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一个深信因果法则之人,一旦对圣道生起希…

《观心·开心 第11章 善心与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