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
·三界唯心
·心的特质与异名
·心识清净、一切无碍
·第九识与第十识
·心识的作用
·心识的作用
·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识
一、三界唯心
接前一章“百法次第”之后,今将五位百法的第一位“心法”的内容组织作说明。
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生万法,宇宙万象由心而生,所以“心法”列为首位。
有位公司主管到工地,看到第一个工人就问:“你在做什么?”工人很不耐烦的答:“你没有看到我在做苦工,挑石子吗?”又走到第二位工人面前仍问:“你在做什么?”第二位工人答:“我为了养家活口,只好来此做工。”虽没有第一位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神情,但却是一副无奈何的神态。走到第三位工人面前再问:“你在做什么?”这位工人拭了一下汗水,放下挑石头,微笑地说:“我正在参与一件大工程,这栋建筑物盖好之后,一想到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心血在内时,觉得很高兴……。”一副与有荣焉,意兴风发的神情。同样的工作环境,同样的时空,同样的薪津,却因心念的不同而产生三种不同的心境。
百法明门论主世亲菩萨,为使众生明白“三界唯心所造”,将整个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归纳为一百个法,欲使众生清净智慧去观照、思惟、体证我法二空之理,而得大自在、大解脱之乐。前几章已“略述”五位百法,今将进入“详解”部分。将百法名数,按其次第(心法、心所地、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之顺序列出、详加说明。
二、心的特质与异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名相释义如下:
(一)何谓“心法”
心法又名“心王”,是有情众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是百法中最重要之法,含有八种心理作用(亦即八识)。心法有六义,见前文“何谓一切法?”
(二)何谓“略有八种”
蕅益智旭大师的《百法直解》云: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①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②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③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④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⑤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⑥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⑦意根从无始以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⑧阿赖耶识则喻如水,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喜恶,漏封锁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一,岂是实我实法哉。
由上述引文可得知,“心法”无量无边,心性无大小,不可以言语取,也非境物所可形之,因为心的本体是“言语道断,动念即乖”,所以当我们形容最高之真理为“一真法界”或“一乘教法”时,以“一”来形之尚属方便法,所以直解云:“尚不可名为一,云何有八?”但要从无量无边的心的作用理出个头绪,所以将众生心的作用中最为显著的举出八种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八识”。
关于“八识”的详细解说请参照拙著《谈心说识》。
(三)何谓“心与识”
智旭(一五九九至一六五五)在《止观法门述要》中云:“大乘者,心性之异名也”,“心之体即是大乘”;《大乘起信论》也是以众生心为大乘的本体。可见“心”确是大乘的思想,可是追究大乘唯心思想的根源,则无疑是萌芽于小乘教中,如果排除小乘教,便无法认知大乘唯心的根源。
佛教所说的“心识”和普通所说的心或心理学不一样,所以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七十二卷中云:“问:诸契经中,说心意识,如是三种,差别云何?”长行解释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为识。”
(《大正藏》第二十七卷·三七一页)
一般人总把“心意识”混为一谈,其实心、意、识各自有其职司功能,所以《毗婆沙论》云:“心意识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
这是在说明“心”有集起之义,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亦即第八阿赖耶识。
“意”是指末那,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识。“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而言,有“了别”之意,亦即主观的心对客观的境有明了分别之功能。
关于心、意、识彼此间的关系,有首偈语可说明:
兄弟八人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
这是在说明心的八个作用(亦即八识)的譬喻。“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是打前锋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表识,是我们的五种感官作用。
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也就是因为心识有此八种作用,五种感觉器官,要吃好的、听好的、睡好的,内心又不欲别人比自己强,自私、执著、无明,皆由此心起。但去除烦恼、证悟菩提妙果也是这个“心”。所以《六祖坛经》云: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世人因为对心识的力量、对心识的历程不解,所以总是向外寻求,祈求神明或上帝保护,或设法拥有大量财、权利,以便巩固自己,他们逃避面对自己的心灵情境,所以事事求诸于外力。若能体会《增一阿含经》所言:“一切法者只是一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把自己从物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恬淡不贪婪,不虚伪、诚实、真挚;在尽力发拙自己的潜能、性向及稟赋下,实现自己,始能创造精进、朝气蓬勃的生活。
从吾人对于自我心识的了解与否,将会形成两种价值导向。或在文化上形成人文和感性两种文化差异;或在生活上造成觉者和迷者的异趣;或是在品格上形成君子和小人的殊途,或在心境上演变成菩提和烦恼的不同。
因此不解佛法而自寻烦恼者,其境况犹如坠水之人,不识水性,必急忙求援,全力猛扑,而沉溺愈甚;懂佛法而不受六尘所束缚者,如坠水者,熟识水性,不急不忙,悠然浮起,终免于难,从容而登彼岸,这也就是菩提心般若智慧的实践。
所以迷与觉不离自心,经世济国之业人人能行,不分行业,不分大小。只要自净本心,不起染者,功在社会、利益人群而不执著,无拥有之念,则佛法与世法可相互融摄。如《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四)何谓“心的特质”
前文提到佛教所说的“心识”和普通一般人所谓的“心”不同,现就“心”的几个特质略述如下:
①心是超越形相的一种作用。它开始进行作用时,即形成“时间”,而开始扩展时,则形成“空间”。有了时间、空间之后即形成现象世界。因“心”超越时空,故能大小相融、一多相即而无碍。这是心的超越性。“心”又有一种“内在性”而相即于一切事物,因“心体”虽无形无相,但能显现一切相,有形无形,相即相融,形成一心法界的世界观。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平等觉性,其根本立场在此。
②心的作用是无常的。无形无相的心,时刻都在变化。不管是白天或睡觉的心都是在起作用,永不停止。因此大自然界(客观的世界)及吾人意识的世界,都在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
③心的本质是无我。外在的世界与内在的心虽迁流变化,但所谓“一心”、“生命”,并非有一个常住的实体,换言之,心虽有活动性,但无固定的本体可提。因为心和世界,皆是五蕴的因缘和合相,皆是因缘法,因缘所结合的现象是假有、暂时,而且各有不同,例如:“一水四见”。故从固缘法,欲觉一常住不变的实体,究竟是不可得。所以“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却是空”,故言:诸法无我,后来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即由此而演变开展。
④心有一种自己统一的特性。无我或空观是由于否定所有是固定的观念,进入主客未分的无差别界(此境是因缘法的核心),而以成立最高积极的统一为目的,这个最高的积极统一,叫“一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的存在,一朵花、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积极统一,这是万物一切有情无情的根本倾向。一切现象,都以“自己”为立场,来统一自己以外的一切现象。从小的“自己”到无限大的“大我”,都是这种自己统一或自己中心的倾向。
因此,由各不相同的自己所看的世界,当然亦各不相同,同时,有此自己统一的倾向,世界也才能够变成有统一的具体现象,否则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有系统地具体存在。《杂阿含经》云:“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也就是表示其自己统一的世界观。
⑤心有自己开展的特性。心的当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故云“法界一相”。这个一心的境界,不可提取,但可体会,如欲体会此境须舍“固执”以无我无常的心情来吟味,即可获得。不过如由理论方面来看,这种积极的统一(一心)是要开显“空”的内容,所以说:“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空”。从外表看“心”好像是寂静的样子,但在内涵上却是“活动性”或“跃动性”的,因此“一心”仍不能停止在“无差别”的状态,倒要从无差别的状态开展差别的世界出来。所谓:“一心生万法”,但此…
《观心·开心 第6章 “心”哲理与“识”的分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