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爱着,故名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行者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若五阴空,定不可得,均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行者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当入定时,也观此定,依五阴起,五阴若空,定从何有,由此观之,悉皆苦、空、无常、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是领纳,想即是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由于行者讨厌此心,常时散乱,此时虽无粗重烦恼,但未灭除诸心数法,故欲入定休息,尽灭一切心数法,而非心数法也灭,今欲背舍受想诸心,故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端身正坐,修八背舍之后,观心已经成熟,这时可以运转自如,不论净与不净,均能随意破除,从而转修八胜处了。

   此八法所以均名胜处,含有二种意义:一者不论净与不净,或五欲之染法,得此观时则可随意能破。二者能善调观心。譬如乘马击贼,非但可破前阵,也能善制其马,故名胜处。

   P .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或观己身,或观所爱之人,胖胀烂坏,脓血流溢,不可爱乐。观欲界中色有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是不净色故名丑。至此观心纯熟,于好色心不贪爱,于丑色心不瞋恚,但观色相由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如水泡不坚固,智慧能深达假实之相,住是不净门中,可以破除贪爱与瞋恚,而由于观想仍未能成熟,若观多色,恐难摄持,譬如鹿游未能调服,则不敢远放,所以要观色少。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观心既熟,骨人未灭,尔时于定中广观外色,外色虽多,也不妨碍。首从一死尸观起,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乃至十百千万一世界,皆见悉是死尸,若见一切胖胀,乃至脓血烂坏亦复如是。《摩诃衍》中广说:“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大不净观者,观象马牛羊等六畜飞禽走兽之类,悉见为死尸胖胀,观饮食皆如虫如粪,衣服绢布犹如烂皮烂肉,钱财宝物如毒蛇,谷米如臭死虫,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烂坏臭处不净,乃至见白骨狼籍,一切世间不净,甚可厌患,行者于三昧中,随观即见回转自在,能破一切世间好丑爱憎贪忧烦恼,故可外观色多。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

   行者进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灭内色之理与前二背舍初开无异。今行者要破欲界烦恼,于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乃对治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又以观心未能成熟,要观多色,恐难摄持,是故仍观色少,以自修持。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

   行者既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名内无色相,但也要再转变观道,令纯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转胜。由于观内身色相既无,故外观色相虽多,也不妨碍,仍由一死尸观起,乃至扩至全世界,胖胀烂坏亦如此观,故名外观色多。

   五、青胜处

   功夫用到纯熟,观见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至此八色光明虽然殊胜,谛观此色,知从幻心而生,如幻师观,所化幻色,本无所有,故不生爱染,名为青胜处。

   六、黄胜处

   见黄色如檐卜华,加功用行小已,忽见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是如幻有,故不生爱着,名为黄胜处。

   七、赤胜处

   见赤色如春朝霞,行者精进不住,忽见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如水中月,故不起法执,名为赤胜处。

   八、白胜处

   见白色如珂雪,行者勇猛修观,忽见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虽胜,知是镜中像,故不起贪爱,名为白胜处。

   行者入第四禅时,念慧已经清净,将以上四种色,可以转更光显,如妙宝光,胜于前色。又用不动智慧炼此青黄赤白四色,少能成多,多能成少,转变自在,而且欲见即见,欲灭即灭,故名胜处。又者,以前见此胜色,烦恼未断,法爱心生,今断法爱,则知此色,乃从心起,故不生取着,是以将八背舍,转名为八胜处。

   Q .十一切处

   修八胜处之后,还要修十一切处观。

   十一切处即是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以此十色,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作为一个对象,而起观照。

   前八胜处,但观少色,胜八背舍,如阎浮提王,唯一胜天下。十一切处,则能遍满缘故,又胜于八胜处,如转轮圣王,遍胜四天下。若此三种观行具足,禅定功夫必能成就。

   一、青遍一切处

   前背舍胜处中,虽有八色光明,但是所照非广,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今则不然,行者于禅定中,还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之青,以成就自在胜色。首用念清净心,取少许青色焰相,犹如草叶之大,一心系缘其中,当与少许青色相应之后,次以观心运此少许青色遍照十方,功夫纯熟,则见光明随心普照,此时见诸世界皆是青色,遍满停住不动,犹如青色世界,故名青遍一切处。

   二、黄遍一切处

   行者于禅定中,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作为所观之境,首从少许黄色观起,与此黄色相应之后,进而运此黄色扩至一切处,久之即见光明,随心普照,故名黄遍一切处。

   三、赤遍一切处

   行者于禅定中,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从少许赤色观起,渐令遍照十方,故名赤遍一切处。

   四、白遍一切处

   行者摄心用念,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从少许白色观起,渐运白色遍照十方,故名白遍一切处。

   五、地遍一切处

   行者心无分散,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地色,重新起观,渐令地色遍照十方,故名地遍一切处。

   六、水遍一切处

  , 行者一心专注,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水色,又复起观,渐令水色遍一切处,故名水遍一切处。

   七、火遍一切处

   行者心不驰散,又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火色,重新起观,渐令火色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

   八、风遍一切处

   行者心空一切,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风色,再起观照,亦令风色遍照十方,故名风遍一切处。

   九、空遍一切处

   行者心缘一念,亦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

   十、识遍一切处

   行者于禅定中心注一境,仍取八背舍与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

   以上虽有十色,但其性体,本来周遍法界,互摄互融,由于众生迷性执相,故有差别相生。因而诸色,随众生心,由其业感,而后发现。若行者观心劣小,则应之以少色,观心胜大,则应之以遍色,色之遍与非遍,皆随观心之大小而分。

   十一切处之初观青色,遍照十方,乃至空色识色,无不同遍,虽各遍照十方,但互相涉入,均不妨碍,故名遍一切处。

   《大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由于根性不等,亦有未必具修,若是利根,于中随修一种,便可得道。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