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愛著,故名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

   行者若舍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當入定時,也觀此定,依五陰起,若五陰空,定不可得,均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名無所有處背舍。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行者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當入定時,也觀此定,依五陰起,五陰若空,定從何有,由此觀之,悉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八、滅受想背舍

   受即是領納,想即是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由于行者討厭此心,常時散亂,此時雖無粗重煩惱,但未滅除諸心數法,故欲入定休息,盡滅一切心數法,而非心數法也滅,今欲背舍受想諸心,故名滅受想背舍。

   八勝處

   端身正坐,修八背舍之後,觀心已經成熟,這時可以運轉自如,不論淨與不淨,均能隨意破除,從而轉修八勝處了。

   此八法所以均名勝處,含有二種意義:一者不論淨與不淨,或五欲之染法,得此觀時則可隨意能破。二者能善調觀心。譬如乘馬擊賊,非但可破前陣,也能善製其馬,故名勝處。

   P .八勝處者: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

   行者或觀己身,或觀所愛之人,胖脹爛壞,膿血流溢,不可愛樂。觀欲界中色有二種,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是淨色名爲好,能生瞋恚是不淨色故名醜。至此觀心純熟,于好色心不貪愛,于醜色心不瞋恚,但觀色相由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如水泡不堅固,智慧能深達假實之相,住是不淨門中,可以破除貪愛與瞋恚,而由于觀想仍未能成熟,若觀多色,恐難攝持,譬如鹿遊未能調服,則不敢遠放,所以要觀色少。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

   行者觀心既熟,骨人未滅,爾時于定中廣觀外色,外色雖多,也不妨礙。首從一死屍觀起,乃至十百千萬一國土,乃至十百千萬一世界,皆見悉是死屍,若見一切胖脹,乃至膿血爛壞亦複如是。《摩诃衍》中廣說:“若但觀一切人,見不淨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淨觀是名多。”大不淨觀者,觀象馬牛羊等六畜飛禽走獸之類,悉見爲死屍胖脹,觀飲食皆如蟲如糞,衣服絹布猶如爛皮爛肉,錢財寶物如毒蛇,谷米如臭死蟲,宅舍、田園、國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爛壞臭處不淨,乃至見白骨狼籍,一切世間不淨,甚可厭患,行者于叁昧中,隨觀即見回轉自在,能破一切世間好醜愛憎貪憂煩惱,故可外觀色多。

   叁、內無色相外觀色少

   行者進入二禅,已滅內心色相,滅內色之理與前二背舍初開無異。今行者要破欲界煩惱,于二禅中,重修此二勝處,乃對治除滅下地結,使令無遺余,又以觀心未能成熟,要觀多色,恐難攝持,是故仍觀色少,以自修持。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

   行者既入二禅,已滅內身色相,故名內無色相,但也要再轉變觀道,令純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轉勝。由于觀內身色相既無,故外觀色相雖多,也不妨礙,仍由一死屍觀起,乃至擴至全世界,胖脹爛壞亦如此觀,故名外觀色多。

   五、青勝處

   功夫用到純熟,觀見青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至此八色光明雖然殊勝,谛觀此色,知從幻心而生,如幻師觀,所化幻色,本無所有,故不生愛染,名爲青勝處。

   六、黃勝處

   見黃色如檐蔔華,加功用行小已,忽見黃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雖勝,知是如幻有,故不生愛著,名爲黃勝處。

   七、赤勝處

   見赤色如春朝霞,行者精進不住,忽見赤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雖勝,知如水中月,故不起法執,名爲赤勝處。

   八、白勝處

   見白色如珂雪,行者勇猛修觀,忽見白色照耀,勝于背舍八色光明,八色光明雖勝,知是鏡中像,故不起貪愛,名爲白勝處。

   行者入第四禅時,念慧已經清淨,將以上四種色,可以轉更光顯,如妙寶光,勝于前色。又用不動智慧煉此青黃赤白四色,少能成多,多能成少,轉變自在,而且欲見即見,欲滅即滅,故名勝處。又者,以前見此勝色,煩惱未斷,法愛心生,今斷法愛,則知此色,乃從心起,故不生取著,是以將八背舍,轉名爲八勝處。

   Q .十一切處

   修八勝處之後,還要修十一切處觀。

   十一切處即是一青、二黃、叁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以此十色,包括一切萬事萬物,作爲一個對象,而起觀照。

   前八勝處,但觀少色,勝八背舍,如閻浮提王,唯一勝天下。十一切處,則能遍滿緣故,又勝于八勝處,如轉輪聖王,遍勝四天下。若此叁種觀行具足,禅定功夫必能成就。

   一、青遍一切處

   前背舍勝處中,雖有八色光明,但是所照非廣,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今則不然,行者于禅定中,還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之青,以成就自在勝色。首用念清淨心,取少許青色焰相,猶如草葉之大,一心系緣其中,當與少許青色相應之後,次以觀心運此少許青色遍照十方,功夫純熟,則見光明隨心普照,此時見諸世界皆是青色,遍滿停住不動,猶如青色世界,故名青遍一切處。

   二、黃遍一切處

   行者于禅定中,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黃色,作爲所觀之境,首從少許黃色觀起,與此黃色相應之後,進而運此黃色擴至一切處,久之即見光明,隨心普照,故名黃遍一切處。

   叁、赤遍一切處

   行者于禅定中,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赤色,從少許赤色觀起,漸令遍照十方,故名赤遍一切處。

   四、白遍一切處

   行者攝心用念,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白色,從少許白色觀起,漸運白色遍照十方,故名白遍一切處。

   五、地遍一切處

   行者心無分散,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地色,重新起觀,漸令地色遍照十方,故名地遍一切處。

   六、水遍一切處

  , 行者一心專注,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水色,又複起觀,漸令水色遍一切處,故名水遍一切處。

   七、火遍一切處

   行者心不馳散,又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火色,重新起觀,漸令火色無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處。

   八、風遍一切處

   行者心空一切,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風色,再起觀照,亦令風色遍照十方,故名風遍一切處。

   九、空遍一切處

   行者心緣一念,亦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空色,使一切處無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處。

   十、識遍一切處

   行者于禅定中心注一境,仍取八背舍與八勝處中所見識色,使一切處無不周遍,故名識遍一切處。

   以上雖有十色,但其性體,本來周遍法界,互攝互融,由于衆生迷性執相,故有差別相生。因而諸色,隨衆生心,由其業感,而後發現。若行者觀心劣小,則應之以少色,觀心勝大,則應之以遍色,色之遍與非遍,皆隨觀心之大小而分。

   十一切處之初觀青色,遍照十方,乃至空色識色,無不同遍,雖各遍照十方,但互相涉入,均不妨礙,故名遍一切處。

   《大智度論》雲:“八背舍爲初門,八勝處爲中行,遍一切處爲成就。”由于根性不等,亦有未必具修,若是利根,于中隨修一種,便可得道。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