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定初階

  《正定初階》

  本書錄自作者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西澳大利亞帕斯北部一個爲期九天的禅期中的開示。

  正定初階7階段:

  第一部

  1把注意力保持在當下

  第二部

  2當下的默然覺知 (當下對呼吸的默然覺知)

  3持續地注意著呼吸

  4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

  第叁部

  5完全持續地注意著美妙的呼吸

  6 體驗美妙禅相

  7 初禅

  

  第一部

  此初階禅法的目標是要使心達至美妙的靜默、靜止和清明的狀態

  禅修是離棄執著、達至放下的方法。在禅修時,我們要放下外面的複雜世界,才能進入內在的甯靜世界。在所有的神秘主義中、在許多的傳統中,這都被認爲是達至心靈清淨、心力強化之道。心靈從世間解放出來,這種清淨心的體驗,是非常精彩和充滿妙樂的。

  禅修通常在開始時是會有點辛苦,但請不要抗拒,要明白你將會因而經驗到一些非常美妙、非常有意義的狀態,這是很值得辛勞的。不努力便不會有進步,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不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禅修或做任何事情若不精進努力,便不會有所成就。

  然而,單是努力並不足夠,努力得來必須巧妙。這即是說,要將精力用於恰當之處,並維持至其任務完成爲止。巧妙的精進努力不會障礙你亦不會阻擾你,反而只會把你帶至深層的禅定,體驗很美妙的平靜。

  想知道精進努力應用於何處,便須徹底明白禅修的目標。此初階禅法的目標便是要使心達至美妙的靜默、靜止和清明的狀態。若你明白此目標,那麼應該投入精進努力之處和達成此目標的方法都會變得很清晰。

  精進努力是用來放下一切、用來發展出一顆趣向離執的心。佛陀說的話深睿但簡單,他曾說:「禅修者擁有一顆趣向離執的心,便很容易成就叁摩地。」這樣的禅修者幾乎是自然地證得這些內在的妙樂狀態。佛陀的意思是,證入深層禅定、達至這等強勁狀態的主要原因,便是有舍棄、放下和出離的意願。

  我們禅修不是要發展出一顆積聚事物、抓持事物的心,我們是要發展出一顆願意放下事物、願意放下負擔的心。在非禅修期間,我們須要肩負很多責任,就像帶著很多重甸甸的手提箱一樣,但在禅修時,這麼多的行李是不必要的,所以,看看你在禅修時能把多少行李卸下。你把這些東西視爲加諸你身上、把你壓著的重物負擔。這樣,你便會有正確的態度來放下所有這些東西,大方爽快地舍棄,頭也不回。這種精進努力、這種態度、這種轉變,在一顆趣向離執的心中,將會引發出深層的禅定。即使在這種禅法的起步階段,也請看看你能否生起引發舍離的精力,即那種放棄事物的意願。這樣,放下的意願便會逐點兒地生起。當你在心內把東西放棄,你便會感到輕快得多、感到輕松自在。在修禅定的方法中,這種對事物的舍離會逐階段地、逐步地生起。

  若你喜歡,你可以快速完成起始階段,但若這樣做,務必要很小心。有些時候,當你太快通過起始步驟,你會發覺准備功夫還未完成。這就好像在一個很不穩固、很馬虎的地基上建造大廈一樣,樓宇很快建起,但亦會很快倒塌!因此,花多些時間於地基和第一層樓上,使基礎工作做得牢固、堅穩、紮實,這才是明智的做法。然後,當你達到較高的層次時,禅定的妙樂狀態亦會穩固紮實。

  我教導禅修的方式,是喜歡從很簡單的階段開始,先要抛棄過去和未來這些包袱。有些時候,也許你會認爲這有何難,太初階了。可是,假如你肯全力以赴,不匆忙躍上較高的階層,直至你真正達到第一目標,能把注意力保持在當下,這樣,你隨後便會發覺到,你已建立起一個十分堅穩的根基,可在其上建立更高的階層。

  抛棄過去的意思是,連你的工作、家庭、承擔、責任、前塵往事、兒時的甘苦片段等等,也不去想,對所有過去的經曆完全不感興趣、全部抛棄掉,你於禅修時變成一個沒有過去的人,甚至不去想你從何處來、生於何處、誰是你父母,或你的教養如何,所有這些過去經曆在禅修時都要抛棄。這樣,每一個參加禅期的人都變成平等,大家都只是一個禅修者。你禅修了幾多年、你是老手還是新手,這些都變得不重要。如果你抛棄所有這些個人經曆,那麼大家便都是平等無束縛。我們正是在擺脫這些關注、觀感和心念思想,不讓它們束縛我們、阻止我們開展出從放下而來的平靜。就這樣,你徹徹底底放下你過去的每一個片段,即使是在此禅期間時至這刻曾發生過的事,即使僅在這一刻之前所發生的事情的記憶!這樣,你不把負擔從過去帶進當下,無論剛剛發生了甚麼事,你都不再感興趣,任它來去。你不讓過去在心內回蕩。

  我會把這描述爲把心發展成有如一間軟壁房間一樣,當有任何經驗、觀感,或心念思想打在軟壁上,都不會反彈回來,只是嵌進軟墊內,停於該處。如是地,我們不讓過去在我們的意識內回響,不管是昨日或所有之前的過去,因爲我們正在開展著趣向於離執、舍棄和不累贅的心。

  有些人認爲,如果他們深思過去,便可從中學習,並能解決到過去的問題。可是,你要明白,在你凝視著過去時,你總是透過扭曲的鏡片來看。無論你認爲那是怎樣,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這便是爲何人們都對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會有所爭論的原因,即使那是幾刹那之前的事。負責調查交通意外的警員都很清楚,即使意外是發生於半小時之前,兩個都是絕對誠實的不同的目擊證人都會有不同的描述。我們的記憶很不可靠,假如你細心想想記憶是如何不可靠,你便不會認爲回憶過去是有意義的。於是,你便可以把它放下,你可把它埋葬,有如埋葬死人一樣,你把它們放在棺材內,然後埋葬,或火化,這便完結、了事。不要流連過去,不要繼續把裝著流逝時光的棺材頂在頭上!否則你便是把實際上不屬於你的重擔加諸身上。忘掉所有過去,這樣你便有能力在當下中解脫。

  至於未來方面,預計、擔憂、計劃、期望,所有這些亦都要放下。佛陀有一次說到未來:「無論你預料那將會是怎樣,但結果往往會是別樣!」智者都了解,未來是不確定、未知和不可預知的。預想未來往往是十分愚昧,而且在禅修中預想未來更是在浪費時間。

  在修心的修行中,你會發覺心是那麼的奇怪,它竟會做出些那麼的令人贊歎和意想不到的事。禅修者吃苦頭,坐得不很平靜,邊坐邊想:「唉,又開始啦,另一個小時的沮喪」,這都很平常。雖然他們開始時會這樣想,預計會失敗,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起來,他們竟進入十分平靜的禅定。

  最近,我聽說有一個人參加了一個十天的禅期,這是他首次。一天後,他坐得身體很痛,於是請求回家。老師說:「多留一天吧,我保證疼痛會消失。」這樣他便留下多一天,但疼痛卻加劇,於是他又再次想回家。老師重複說:「只多一天,疼痛便會消失。」他留至第叁天,但疼痛甚至更劇烈。在一連九天中,每天黃昏他都去找老師,十分痛苦地請求回家,但老師總是說:「只多一天,疼痛便會消失。」最後一天,卻完全超乎他所想像,在開始早上的第一坐時,痛楚竟真的消失了!痛楚不再出現。他可坐很久,一點痛楚也沒有!這個心竟是這麼奇妙,他感到驚訝,驚歎它居然能産生出如此出人意表的結果。所以,你不會預知到未來,未來可以是這麼的奇怪,甚至怪異,完全超乎你預料之外。像這樣的體驗會帶給你智慧和勇氣來抛棄所有有關未來的思慮,以及所有的期望。

  打坐時若想著「還要坐多少分鍾?我還要忍受多久?」這其實只是又再回到未來。疼痛可以在一刹那後消失,下一刹那就可能會很順暢,你實在無法預知將會發生甚麼事。

  你在密集禅期中一直坐了很多節,有時可能會認爲沒有一節是坐得好的。接著的一節,你開始坐,發覺竟然坐得很平靜、很舒適。你想,「哇!我現在會禅修了」,可是,下一節又再是這般糟糕。到底出了甚麼事?

  我第一個禅修老師告訴過我一句話,我當時聽得莫明其妙,他說,世上沒有很糟的禅坐這種事兒!他說得對,所有你認爲是很糟、失敗、未如理想的禅坐,其實都是「賺取工錢」所要付出的辛勞……。

  這就好像一個人星期一上班,工作了一整天,但下班時沒得到工錢一樣。他想:「我做這些是爲了甚麼?」星期二,又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時仍是沒得到工錢,又是糟透的一天。星期叁一整天、星期四一整天,所有付出的辛勞,仍是沒有回報,一連四天都很糟。然後到星期五,仍是如前一樣地工作,然而,下班時,老板發給他一張工資支票。「哇!爲何不可以每天都是發薪日?!」

  爲何不可以每天都是「發薪日」?現在,你明白此譬喻嗎?你正是在艱苦的禅坐中積聚

  功勞、積聚成功因素。你在辛苦的禅坐中爲了得到平靜而努力,你是在積聚力量、積聚獲取平靜的動量。這樣,當優良的質素足夠了,心便會進入精彩的禅定,感覺就有如「發薪日」一樣。你正是在很糟的禅坐中耕耘哩。

  最近一次,我在悉尼主持一個禅期,面談中,一位女士對我說,她一整天都遷怒於我,原因有兩個。在早段的禅坐中,她修得很辛苦吃力,她遷怒於我,因爲我不早些打鍾;在後段的禅坐中,她進入了很美妙的平靜狀態,但卻因爲嫌我過早打鍾,所以又遷怒於我。其實每一節的時間都相同,正正一小時。唉,做老師連打鍾也不討好!

  這便是當你一面打坐,一面期望未來,想著「還有幾多分鍾才響鍾」時所會發生的事,這正是你自己折磨自己、背上與你無關的沈重負擔之所在。所以,要很小心,不要背上「還有幾多分鍾?」或「之後我應怎樣做?」等等這些重擔。若你心中想著的便是這些,那麼你便不是在注意著當下所發生的事,你不是在禅修,你已失卻當下,自招煩惱。

  在此禅修階段中,你應把注意力保持在正正的當下,你要做到甚至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或現在是甚麼時間——早上?下午?——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只是心正在哪個時刻——當下!如是地,你進入…

《正定初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