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既不可以无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七、日常生活的配合
除久坐有术之人外,不可以坐代睡,疲极要休息。
食不可过饱,过饱百脉不通;也不可过饥,过饥精神不振。
平日要注意饮食,不可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瞋,熟吃发淫。避烟酒,守五戒。
切忌情绪暴躁,遇善境不喜,遇恶境不忧。
静坐有四字真言。所谓:“松、静、守、息。”松,是将全身放松,头部,两肩,两眉及口角,全身悉令放下,宜穿宽身衣裤。静,是宁静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守,是将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会神。息,是调和气息,逐渐入于微、细、慢、长的状态。
本来练功的人,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历境习禅,由于初学,心粗意乱,必须以坐入定。佛住世之时,及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弟子修行证果,皆以打坐为首要。古德偈说:“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惊怖。”故于四威仪中,以静坐为胜。
D.修身与摄心
静坐虽有三种姿态,用心和旨趣,则各有所不同。一般人学习打坐,绝大多数是为保健,却病延年;儒家以修心养性为其目标;道家运气炼丹,以求飞升;佛教则以明心见性,成佛度生为终极。广述虽有千差万别,总括言之,不出修身与修心。上述前三者以修身为原则,后一种则纯粹是属于修心。
佛经有说:大凡世间一切有所作为之法,既落于形迹,便不免有生有灭。身体既由父母所生,当然也是有为之法,既是有所作为,不论将它修得如何坚固,就是仙家修得寿千万岁,也不过后死而已。
黄龙禅师曾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吾人之身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但心灵从不随生死而转移。不仅今生未曾改变,即父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结束之后,心灵依旧湛然不动,可谓亘古不变,永久常恒,佛经称此为:“常住真心。”世人若能回光返照,明其心、见其性,则可臻至不生不灭之境地。
关于修身的方法也有多途,于此简略介绍数种如下:
假使有人能独居静室,将万缘放下,无思无虑,悬心如虚空,调和气息,安稳身心,由于心平气和,肌肉松弛,肺量扩大,血液畅通,如此安坐,可以导致身体健康,无病延年。或平息妄念,专心想着自己在打坐,不令其心向外奔驰,一意贯注全身。或将心系缘一处,安守一境,日久也可见功。或坐时用气脉上下前后循环不息,吸气时气由丹田盘旋而上,直通大脑,呼气时气由大脑盘旋而下,再归丹田,如此往复不停,可使全身舒畅,身体康强,但未经人指导,则此方法不可随便运用。或运用增长呼吸方法,可以导致保健的作用,如道家所用的服气法,养精安神,宁静思想,能增长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
中国人的静坐方法,分有两派。
一、无为派。不作任何冥想,专注一事,端身正坐。
二、有为派。意念系缘一境。此派又分三种方法。
甲、默念法。不必出声,心想默念。思想宁静,心情舒畅,气血流通,精神愉快,飘飘若仙,如入云中,身轻若海绵,如腾云驾雾。如果血压低,念血压升高,若血压高,念血压降低等词句。若念与观想一起并用,功效益见迅速。然不可超过七个字,字多易生杂念。若是佛教徒,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均可,因没有超过七个字。
乙、意念专守外境。用心去想身外之物。例如百花齐放,海洋无边,晴空万里,中夜星辰,青松柏树,宇宙一体。或注意目前一卧牛之地。俗语有说:“笑一笑就少一少,恼一恼就老一老。”若人经常想开心事,就会健康长寿。
丙、意念系缘内境,专心注意内身,有八种方法。
丙一、百会穴(头顶中间)。道家所谓:“双眼遥思运顶门。”密宗有灌顶法,顶门若开,阳神由此而出,可以成圣成贤。佛经说:“圣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故有静坐之人,专守顶门。
丙二、祖窍穴(两眉中间)。《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说:“释迦佛从眉间放出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由此可知,眉间也是重要穴道。
丙三、中宫(两乳中间)。此处乃为人之中心点,常守亦可打通奇经八脉。普通人只通十二脉,奇经八脉非静坐不能通。奇经八脉即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八脉中更以督脉,任脉为重要。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若通督脉任脉,名为小周天。并通其他六脉,则名大周天。
丙四、肚脐。人之有生,脐在最先。脐带系于胎根,外通母腹。在母胎时,全靠脐带吸取元素而生长,是以脐为人生的重要部位。古德要人观想肚脐如豆般大,首先解衣详细审视清楚,然后闭起眼睛,令身心调和。若心向外攀缘,立即收摄令返,过后若想念不清,再解衣细看,务令清楚。如此凝神,注守不散,非但可以却病,且能进入禅定。
丙五、系念丹田。道家以心之灵气为丹,如田可以植禾,意即一切成长,不出此丹田外。其云:“常伏气于脐下,守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生,可以生身,此内丹不死之道。”此不过是其权宜之说,其实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一不是有生必有灭,有好必有坏,高低、长短、大小、方圆莫不皆然。要想不死,须求无生,无生则无死,方是究竟解决生死的大问题。丹田也有它的部位,在脐下边的是下丹田,在心窝处的是中丹田,在两眉间的是上丹田。今教人观想的乃指下丹田。佛教显宗说丹田在脐下二寸半,密宗说在脐下四指中脉之间,道教说在脐下三寸位置,以人之高低不等,是故各说也不一。又密宗称此处为“生法宫”,意谓宇宙万有一切皆由此而生,亦名“气海”,全身之气集聚于此,然后由此分布遍身。若心贯注丹田,心到则气至,气到则力至,力到则血至,有力则使血液推至全身。有说观想脐下有一红色明点,或想内中有火,由于身体虚弱的人,大多下冷上热,病轻者易发觉,患重者则不知。如人透支过多,辛劳不易发觉,愈是休息,愈觉疲倦。如人健康不受补,与虚弱不受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意守腹部,久而感觉发热,小腹会咕噜咕噜地响。如果心火不足,可藉外火相助,用艾条燃烧脐下四寸之处,每次三十分钟,早晚各一次,如此不仅却寒,且能大补元气,畅通气脉。若身体发热,则不适宜烧,此外,余一切时均无妨碍。
丙六、止心于足底下之“涌泉穴”。此法能治一切病患,由于五识处于头部,心多向上攀缘,心属于火,火向上升,水往下降,水火不济,诸病丛生。若心向下想,火便往下降,水则向上升,水火既济,阴阳调合,万病消除。
丙七、运心病处。无论何种毛病,若能专心一意,运心病处,以心为果报之王,心至何处,病患即除。心比如王,疾病如贼:王至何处,贼便逃走。又有相克之义,如水大之病,用紧张的观想医治;火大之病,用松弛的观想医治;地大之病,应将意念集中于头顶医治;风大之病,应将意念集中于足下医治。
得病也有三种因缘。一、四大五脏得病。二、鬼神所作得病。三、宿世业报得病。
四大生病者:常止心在下,多动地大,而生地病。常止心在上,多动风大,而生风病。常止心急骤,多动火大,故生火病。常止心宽缓,多动水大,故生水病。又地大增者,肿结沈重,身体枯瘠。火大增者,煎寒壮热,肢节皆痛。风大增者,身体虚悬,呕逆气急。水大增者,痰阴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发生。
四大不顺得病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为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水火风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水火风,亦是等分,属地大病。若此四大不调,则会生四百零四种病。
五脏得病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是心病相。身体胀满,心闷鼻塞,是肺病相。忧愁不乐,头痛眼闇,是肝病相。肤痒疼痛,饮食失味,是脾病相。咽喉噎塞,腹胀耳聋,是肾病相。
六神发生之病:若多怕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前失后,是心中无神。多恐怖癫狂,是肺中无魄。多悲观喜笑,是肾中无志。多回旋疑惑,是脾中无意。多失意不欢,是阴中无精。
应知养生之道,眼不多见而魂在肝。耳不多闻而精在肾。鼻不多嗅而魄在肺。舌不多尝而神在心。身不多劳而志在脾。意不多思而神守舍。老子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即此义也。
如得四大五脏之病,应求诊中西医生调治。若是鬼神作祟得病,当勇猛精进,以坚固志,加以咒力,或念《心经》,《大悲咒》,《往生咒》,或诵大乘经典,可以痊愈。若是宿业果报病,如生意失败,家属不和,贫病交加,一切不顺利,则应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戒杀放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经常跪在诸佛菩萨面前,生大惭愧,发露众罪,求乞忏悔,可以消除一切罪业。
丙八、观息遍身。放松身体,将万缘放下,一切顺乎自然,不可过于拘束,观想气息周遍全身,随诸毛孔,或出或入,无障无碍。如此用心,非但通诸气脉,更能消除病患。
禅波罗密门有五门禅。
一、系心顶上,久则心动于风,如得风病,自己以为得到神通,有飞的感觉,易出偏差。
二、系心发际,久则眼好上瞻,能见黄色,或赤色种种颜色,或见种种光明,常用会生过患。
三、系心鼻端,出息入息,易悟无常,心若宁静,能发禅定。
四、系心脐间(气海),能除万病,内见三十六物,能发特胜等禅。…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