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出来。首先反应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痒,重如泰山,轻若鸿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沈,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象,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生理会发生变化,气血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静坐若久,气血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运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象;静坐数月,感觉全身毛孔疏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

   平常人之呼吸,男士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次左右。习静坐之人,可能减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达到一两次。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气息长短有七种状态。一、呼吸最短唯在喉头。二、胸中。三、腹部。四、丹田。五、涌泉(脚心)。六、毛孔(胎息)。七、龟息(心脏停止)。

   书云:“长吸长命,短吸短命。”由此可知,呼吸比饮食重要,七天不进饮食不致于死,若有五分钟不呼吸,人便断气。

   呼吸究竟是些甚么?佛说是从众缘所生之风。先由心鼓动,然后从肺边生风,风经心、胸、咽喉至口、鼻而出;息入时又从鼻、口、咽喉、胸部、心至脐而入。息在母胎中原无,故知由身始有,四禅以上无呼吸,故知由心而有,身心和合,始有呼吸。有如风扇,众缘和合,始有风出。息之出入,亦复如是。

   息有三种。即大息,中息,微息。一、口有所言,大息即止。二、修道之时,中息即止。三、得四禅时,微息即止。

   少年入息长;老年出息长;中年出入均等。生时先入,死时后出。又若人心细,其息则细。若人心粗,其息也粗。如人疲极,止息欢喜,息即细长。譬如人遇恐怖,疾走上山,其人心粗,呼吸便短。又身安心静,出入息俱长。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出入息俱短。又烦恼生时,呼吸均弱且短。若自卑感生,吐气慢且长,吸气强而短。西藏有句说话:“呼吸急躁,思想粗暴。”是故心与呼吸,息息相关。

   有人怀疑,呆坐不动,将使血气不通,消化结滞,何能除病?当然,若身端坐,心里胡思乱想,或阅书,或写作,或作其他事务,则会影响血气流通,食量也相应减少。而佛教的静坐,不仅要身体稳如盘石的端坐,也要令心不能胡思乱想。所谓:“静极生动。”若心静到极点,则血液自会流动,导致横膈膜运动增加,对于肺部交换气体功能大有裨益。据书所载,静坐时的活动范围,要比平时增加三四倍。因气脉一通,就会带动血液环绕全身。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谓血能生气,气能带血,气血畅通,万病消除。

   我国医书也曾说:“心属于火,肾属于水。”若人用心过度,心火上升,肾水下降,由于肾水不能上潮,引致水火不济,便会毛病百出。若心能宁静;或系念下丹田;或止心于足部,心火会下降,肾水便上潮,水火既济,则百病消除。其实人的失眠,多由水火不济所致,心火不能经常得到肾水润泽,便会幻想多端,思潮无法控制。若心能将万缘放下,专心一意观注小腹,或膝盖,或两足间,约二十分钟,水火便能互相接应,此时如有两节火车,骤然结钓,幻想立刻停止,两眼蒙眬,约五分钟,便可入睡。

   C.静坐之前方便

   一、静坐前的身体准备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从容安详,不可粗犷。首先将身摇动数次,使各部分血液流畅。用手按摩全身,两腿、膝盖、腰部、脊梁、胸部、两臂、后脑、脸部、头顶,再以手浴脸,犹如洗脸式样,功用可以醒脑,降血压,减皱纹。

   二、静坐前的情绪准备

   静坐前后,切勿发脾气。若静坐前动肝火,于静坐时则难以入定。若在静坐后生烦恼,由于气息仍在细脉中运行,尚未散至粗脉,会引致血液突然沸腾,使人感觉烦躁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种情形,有时会延续数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三、静坐的环境

   静坐需找一处清静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若无清幽闲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需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仍是分别妄想,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了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火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也。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德有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着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于暗,过暗心易昏沈。

   四、静坐的时间

   每日抽出一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至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第一次静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气稍转虚,静坐可以大补元气。第二次静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气血畅通,静坐加速血液运行。

   子午二时(中夜十一时至零晨十二时尽及中午十一至十二时尽)不适宜坐,因气走至病处,加重其患。也有人说,子、卯、午、酉四时打坐最好,因为天地正气感交时刻。这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据我经验,子午二时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医也曾说:“午后小睡对人有益。”密宗有说:“练功时间,上午以早晨太阳刚升时为宜,下午在傍晚,太阳下山时为宜,以免日照强烈,损害眼睛。”当然,平素练功有术之人,则无论何时都可静坐。

   五、静坐的姿势

   静坐时需将两腿盘起来,盘腿可以减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园运动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两腿垂下来,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连带关系,所谓:“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因身体舒散,其心不易人定。佛家之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于身体收敛,其心容易入定。

   静坐示范图

   静坐有两种坐式:

   一、双跏趺坐,也名结跏趺坐。分两种方式—

   甲、不动金刚坐。是将左腿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腿放在左腿上。

  

   乙、如意吉祥坐。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腿放在右腿上。

   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车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单跏趺坐。

   二、单跏趺坐,也名单盘膝坐。分两种方式—

   甲、金刚坐。是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

   乙、如意坐。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

   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两种是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儒家多取此坐法。

   传说大陆有一僧人,夜在墓地结跏趺坐,众鬼见是一座金塔,大家争来跪拜;僧后改为单盘,众鬼见变为银塔,依旧跪拜;后再改为交叉坐,众鬼见变为土堆,于是停止跪拜。因为佛家主张双坐或单盘,故有此传说故事。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

   学盘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有些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二、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三、有些人静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或双盘,这是气血不通所致。直至一旦气血畅通,静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两手安放的位置。

   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放于手掌上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贴近小腹;置于腿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前俯后仰,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则心难入定。

   六、眼耳鼻舌身心的处置

   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轻闭恐人昏沈,若不昏沈,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

   耳不外听,以心缘念一境,不去注意外声。

   呼吸用鼻,不可以用口。用口呼吸,会引致白血球增加,氯化钠升(盐分升高),对身体不利。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观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着。呼吸顺其自然,不可用逆呼吸,或止息法,亦不可深呼吸,更不可用闭气法。

   嘴唇轻闭,舌轻舐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之慢慢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醴仙浆”,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增长脾胃消化,镇定神经。

   坐久若觉身体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祟;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神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坐时不论时间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若身体觉冷,用毛巾被等盖之,若有出汗应以干毛巾擦,用湿毛巾擦容易受凉。

   心不…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