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讲义(—)
畅怀法师
释畅怀法师一九二九年生于河南省武安县。年十五,随性崇和尚出家。旋参慈舟律师、圆瑛法师、倓虚法师学佛。诸大德之为法忘躯、言行合一,遂启畅公智慧之门。
数十年来,畅公持戒精严,自奉俭约;好学不倦,深入经藏;慈悲喜舍而平易近人;故深受信众之拥戴。
畅公以弘愿弥深,行菩萨道,为普度群萌,辄仆仆于中、港、美、加各地敷演正法。每作无畏布施,办放生法会,抚慰病人。或遇缘谢娑婆者,念佛助其生西。又常法施于难民营、监狱,随缘度生,不退而恒。
自畅公之长中华佛教图书馆也,印赠佛籍数百万册,为初机之士燃无尽法灯,识者咸以大士目之。
自序
十余载前,愚任香港工商日报佛教刊版编辑,当时,虽四出恳请十方大德惠赐佳作,惟时有稿件不足之苦。为令佛刊能如期出版,故虽自愧才疏,亦勉力缀文充数。再因仓卒成篇,未遑斟酌字句,文辞粗拙,势所必然矣。其后,佛教刊版载竣,佛青同人即拟将“静坐讲义”编辑成单行本印赠结缘,辞谢再三不果,勉应其请,遂付印5000本,广结善缘。
后于天台精舍举办静坐班,迄今已有十载之久,每次人数平均皆超过百人之众。其间发现香港人因生活紧张,患各种慢性疾病者甚多,如神经衰弱、体弱失眠等,故特将“静坐讲义”所载,参考儒道书籍加上近数年教授所得经验,增入教材资料,发愿将之再版问世,希以此书与诸同修共享禅悦,法喜充满。
虽则以愚所知,仅若沧海一滴,谨乞经验丰富之内行,惠赐南针,以便纠正,则不胜铭感矣。
佛历二五三八年十月
释畅怀于天台精舍
A.概说
静坐是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它非但能治生理上的病,也能治心理上的病,可以说,对一切身心的病均能作根本的治疗。
身患病者,如:神经衰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血气失调、失眠健忘、消化不良、贫血体弱、阴虚火盛、形容枯槁、消瘦孱弱、肝火旺盛、口干津少、头晕眼花、伤风感冒、冬天畏冷、夏天怕热、从小受伤、风湿骨痛、大便结滞、夜多小便、血压高、血压低、肺结核、胃下垂等。心患病者,如:愤怒悲伤、忧郁烦闷、恐惧退缩、提心吊胆、悭吝嫉忌、忿恨热恼、精神紧张、性情暴躁、心神恍惚、以及种种情欲悲欢等。
中国古籍载述人体内本具治百病之潜能,若患者能有决心,放下万缘,静坐日久,当可根治诸等身心的病。
静坐的好处可使人精神充沛、恢复疲劳、心平气和、增进思考、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免疫机能,进而举止安详、头脑聪慧、反应敏捷、音声清脆、皮肤滋润、变化气质、减少执着。如果工作辛劳,或用神过度,形容憔悻,精神昏昧,若能静坐半小时,精神便能恢复,面容重获光彩。静坐对人的利益岂是药石所能企及。因此,不论士、农、工、商、僧、俗、道、儒,各行各业各阶层,皆宜学之,恒而习之。
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一般人的生活都非常紧张,致使不少人患上了神经衰弱。此症会令患者甚为困扰,并能影响饮食和睡眠,也不是短期可以服药治愈的。此症既是精神引发的问题,自然也不能单以外服药石为功,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始易为力。
笔者早年也曾患此症,而且相当严重,食睡皆有困难,终日惊惶失措,动既怕烦,静又觉闷,度日如年。虽求治于中西医师,却久未见功效。终求诊于上海名医周某,其诊断结果谓:“起因乃由于牙齿生菌所致,若要痊愈,需将全部牙齿拔除。”我向他解说:“当辛劳时,牙齿表面便生白物,然静坐半小时,白物便会消失的。”医师不以为然,并称:“如果你讲经,我就听你说;现在你看病,就要听我说。”从此以后,我不再看医生,终日于寺内拜佛和静坐。拜佛是动,打坐是静,一动一静,调养身心,所谓:“养身之道在于动,养心之道在于静。”经过半年,病好一半,再经一年,遂告痊愈。故我现今虽在百忙中,也要抽空于早晚静坐两次。以前经常患感冒,而今近十年来未见发生,可见静坐之功实大矣。
笔者近邻有一位杨先生,患此症多年,食欲不振,长期失眠,神经过敏,坐立不安,虽然到处求医,药石纷投,迄末见愈。更有医生对杨先生说:“你根本没有病。”杨说:“我没有病,为甚么花钱来求诊,岂不是发疯吗?”后常对人说:“我已没有甚么希望了,就等死吧!”杨于百般无奈下,经友人介绍前来见我。当时我也在抱恙,我即教他学习静坐,陪他一起坐,坐后和他一起拜佛。他不是佛教徒,只是想将病治好,而我亦在病中用功期间。如此两人时而拜佛,时而静坐,周而复始,动静相调,约经两小时之久,他始离去。翌日早上他便再来,对我说:“多月来,每夜只能睡一两小时,昨晚一睡竟有四个多小时。”他相信这正是打坐之功,往后他即经常打坐。此事距今已十多年了,杨先生身体至今仍健康正常。
前年有位马女士患有严重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睡不安席。四处求医,非但无效,而且病况愈趋严重,其夫见其药石无灵,带她来见我。首先我劝他俩人皈依三宝,然后教她打坐。半年之后,其人身体已恢复健康,体重增加了十二磅,还开设了一间玉器店。
又有一位刘先生,是我家乡邻村的人,不知患的是甚么病症,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事,身体软如面条,行走数步便觉疲倦,坐下来也只能支持十分钟,就要躺下来休息。看病求医一年多仍末见转机,病中偶然读了我写的《静坐讲义》,便自习打坐,半年后渐见效果,此时适遇我回乡省亲,再教他拜佛以增功效。又复过一年,当我再回乡时,他已可自己步行两里路来见我。再经半年的打坐,知道他可以亲自建筑房屋。由此可知静坐功效,实在不可思议。
学习静坐,一定要有恒心,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习者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并以喜悦之心对之。因初学静坐会感觉心烦意乱,腿部麻木,妄念纷起,枯燥乏味,但若静坐日久,不单可以降伏妄想,更能发生无穷乐趣,此时便如孔子闻韶而沉醉其中,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轻安快乐,一坐数小时而不愿下座。这是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以相比的。
有人认为打坐是消极的,是出家人的事,非世人所为。其实不然,无论那一个行业,那一个团体,那一个人,假使纯是消极而无积极的话,决然无法生存下去。有如世人日间劳作,晚上休息,如果终年动而无静,或静而无动,决无生存之理。但人只知身有动静,不知心也有动静。身动静者,工作是动,休息是静:心动静者,有思想为动,无分别为静。一般人工作八小时,其余时间均可休息,何况于八小时之内也会间歇休息;而心则不然,除在睡眠不思想外,余时未尝静止,况于睡眠之中,仍会有颠倒梦想。由此可知,身静多于动,心动多于静,二者不能平衡,所以世人多病。
欲想健康长寿,务必把身心协调平衡。除身体恰当运动外,仍要设法多静其心。身体的运动与方法,大多数人都知其梗概;惟静心的功夫和方法,世人多未加注意,故笔者略陈所知,供诸有缘一起分享。
B.体验与功效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如人发怒伤肝,欢喜伤心,悲观伤肺,恐怖伤肾,思虑伤脾。又缘色多生肝病,缘声多生肾病,缘香多生肺病,缘味多生心病,缘触多生脾病。又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总之,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或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欲,无论有那一种发生,都能影响全身的机能变化。身是以心为主,心能控制各部机能。如心平静,似水无波,七情六欲不妄生。若再能清心寡欲,六脉调和,则百病不会发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木,妄念也难以收摄。但静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更觉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感觉轻安愉悦。
若于静坐中,忽因要事下座,可能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未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象;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若静坐日久,此种现象便会消失。
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百分之十六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百分之三十四。
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约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
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亦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过肥过瘦皆是病态。由此可知,静坐能消万病,且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则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
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谷气即屁)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痾肚现象,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