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一心支。证初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将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为一,故名一心支。
得初禅人,能离五盖。
一、离贪欲盖。欲界乐粗浅,今得初禅之乐细妙,以胜夺轻,故能离贪欲。
二、离瞋恚盖。欲界苦缘逼迫,易生瞋心,得初禅时,无有逼迫,乐境在心,故无瞋恚。
三、离睡眠盖。得初禅时身心明净,定法所持,心不昏乱,触乐自娱,故不睡眠。
四、离掉悔盖。禅定持心,任运不动,故能离掉,由掉故有悔,无掉即无悔。
五、离疑惑盖。未得初禅时,疑有定无定,今亲证定境,疑心即除,故得离疑惑。
昔日常为欲火所烧,得初禅时,如人入清凉池,是以偈说:“如贫得宝藏,大喜觉动心。”初心粗念名为觉,后细心分别名为观。若得初禅,即具信、戒、舍、定、闻、慧等种种善心。需知初禅觉观二法乱心,譬如人睡眠,有呼唤声,心大恼乱,故应遣觉观。
初禅所生之喜乐为粗,障二禅内净,初禅唯与身识相应,故名外净。二禅则与心识相应,故名内净。初禅心有觉观,名为内垢,二禅无寻无伺,故名内净。
既知初禅之过,障于二禅,今欲远离,当用三种方法遣除。一、不受不着。二、呵责过失。三、观心穷检。由此三法,可离初禅觉观之过。譬如雇用佣人,后见其有过失,心欲令去,亦用此三种方法。如是上人利智,不与颜色自动便去。若是自不知去,应与数数责备始去。如果再不去,则以杖遣出。呵责初禅觉观方法,亦是如此。
二禅名为定生喜乐地。
此定生时,与喜俱发,勇心大悦。二禅未发时,于其中间,亦有定法,从此静坐,加功不已,其心忽然澄静,无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经久,不失不退,定心与喜俱时而发,如人从暗室出,忽见外边光明,其心明亮内净,十种功德俱发,具如初禅发相。
二禅有四支功德。
一、内心清净。既离觉观,依内净心发定,皎洁分明,无有垢秽。二、喜悦无量。定与喜俱时而发,行人深心自庆,内心生喜定等十种功德善法。三、甚为快乐。行者享受喜中之乐,恬澹悦怡。四、一心不动。受乐心息,既不缘定内喜乐,又不缘外念思想,是故一心不动。
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
入此定时,离于前地之喜,而得胜妙之乐,身诸毛孔,悉皆欣悦。
欲得三禅,又当呵责二禅喜悦之过,亦如舍觉观,由爱故有苦,失喜则生忧,如人知妇是罗剎女,弃舍不生恋着,仍用三法遣除。一、不受不着。二、呵责过失。三、观心穷检。喜则自谢。
三禅未生,中间有定,加功不止,一心修习,其心湛然安静,即是三禅未到地定。而后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
乐定初生,既未遍身,中间多有三过。一、乐定既浅,其心沈没,少有智慧。二、乐定微少,心智勇发,不能安稳。三、乐定之心,与慧力等,绵绵美妙,多生贪着,心易迷醉,是故经说:“是乐圣人可以舍,余人舍为难。”
三禅欲发,有此三过,是故乐定不得增长遍身,当用三种方法调适。一、若心昏沈,当以念精进慧策起。二、若心勇发,当念三昧定法摄持。三、若心迷醉,当念后乐及诸胜妙法门,以自醒悟,令心不着。虽对五尘,不发五识,乐与意识相应,以识内满,故遍身而受乐。
又者,初禅之乐,从外而发,外识相应,与意识不相应,内乐不满。二禅之乐,虽从内发,然从喜而生,与喜根相应,乐根不相应,而乐依于喜,喜尚且不遍,何况于乐乎。今三禅之乐从内发,以乐为主,内无喜动,念慧因缘,令乐增长。
三禅有二时乐。一、快乐乐。乐定初乐,未能遍身。二、受乐乐。乐既增长,遍身受乐。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正是如此。
三禅有五支功德。一、舍喜心不悔,并离前三种过失。二、既得三禅之乐,仍念用前三法守护,令乐增长。三、善用三法离前三过。四、快乐,乐遍身受。五、受乐心息,一心寂定。
四禅名为舍念清净地。
此定发时,体无苦乐,与微妙舍受俱发,乐受暂灭。欲得四禅,当应深见三禅过患,初欲得乐,一心勤求,大为辛苦;既得复要守护爱着,是亦为苦;一旦失坏,益加受苦。因见三禅之乐,有大苦恼,应当一心厌离,求四禅不动定。时于三禅边地,当修六行观法,仍用三法遣除。一、不着。二、呵责。三、穷检。行此三法,三禅之乐便谢。
行者精进不止,心无动散,于后忽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寂静,此时心如明镜不动,亦如静水无波,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是名世间真实禅定。于此禅中,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转粗形为妙质,易短寿为长年,一切神通妙用,说法自在,莫不从此定出。
四禅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此禅初发,与舍受俱发,舍受心法,不与苦乐相应。二、既得不苦不乐定,舍弃胜乐,不生厌悔。三、心念清净,禅定分明,平等智慧,照了无遗。四、定心寂静,虽对众缘,心无动念。
以上四禅,乃依寻伺喜乐,有具不具,分为四种差别,若具寻伺喜乐,名为初禅定。离寻伺但有喜乐,名为二禅定。离寻伺喜三种,但有乐一种,名为三禅定。具离寻伺喜乐四种,名为四禅定。
G .四无量心
静坐修禅定的人,视有色相,犹如牢狱,不得自由,所以达到四禅以后,直修四种空定,期望生四空天,脱离色笼。此乃不知破色之方法,误以为心无忆想,便证涅槃,实则当其命终,生无想外道天,唯离粗欲,并末脱出色笼。
若佛弟子的修习方法,当四禅定相应之后,便进而修四无量心,自利利他,方为正定。为甚么不在欲界进修四无量心?由于欲界和未到地定皆浅,不易修习四无量心。
初禅觉观分别欲界,则生悲易;喜支生喜易;乐支生慈易;一心支生舍易。再者,初禅以觉观为主,深知欲界苦恼之相,此处修悲容易。二禅内有大喜,此处修喜则易。三禅内有遍身之乐,此处修慈容易。四禅妙舍庄严,此处修舍容易。无色界定,无有色相,修四无量心,不便于缘境,因此,唯色界定,可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此四心通名为无量者,是因菩萨利益众生之心,广大无边,不分怨亲,不别爱恶,不仅遍及人类,即蠕动含灵,凡是有知觉者,莫不饶益。所缘众生既无量;能缘之心也无量,利生之心既无量;培德植福也无量,所以菩萨经无量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修得功圆果满,便证无上菩提。
一、慈无量心
慈能对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种种办法,俾令众生得到快乐,无论他人如何毁谤和恼害我,也不应该生起瞋恨心。视他身如自体,当自受乐时,见他人无乐,便起慈悯心,令其得快乐。行者欲入定时,先作誓愿,愿望一切众生,悉得受乐。然后用清净心,先系念最亲爱的人,如自己父母或兄弟受乐之相,一心系缘不散,若有异念,摄之令还。若有外境现前,也皆不取,单以一心观想得乐之相,历历分明,日以继夜,相续不断,日久三昧便发。行者以三昧力,即以定中,则能真见彼人受乐之相,身心悦愉,颜色和适,了了分明,见亲人受乐之后,逐渐将范围推广,次见他人,乃至自己的冤家对头,由十人至百人,千人万人,以至十方五道一切众生,悉得受诸快乐,能如此修慈心,便可离诸忿怒,是名慈心相应。
二、悲无量心
悲能对治自已的恼害心。既要想种种方法,拔济众生的痛苦,众生无论如何欺负和凌辱我,也不应该生恼害心。若见众生受诸苦恼时,等同身受,当应生起悲悯心,令其得大解脱。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与众生快乐,然而从慈定出,犹见众生受种种身苦心苦,于是心生怜悯,心念口言,五道众生,受此大苦,而我不能知不能见,乃与盲人无异,应发勇猛心,加功用行,愿于定中悉知悉见,拔众生苦,与众生乐,如是立愿,而入禅定。仍如慈心之观法,先系念一亲爱的人受苦之相,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以三昧力,得见明瞭,以此进修,悲心自能转深,是名悲心相应。
三、喜无量心
喜能对治自己的妒嫉心。既要想种种方法,使令众生离苦得乐,无论众生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可以生妒嫉心,而且常作是想,如何能令彼等受无量乐,如何令彼受乐久住。行者于悲定中,怜悯众生,受苦逼迫,我用甚么方法拔济,令彼从苦得乐,从乐生大欢喜。此时深观众生,虽受苦恼,此苦虚妄,本无今有,有还归无,易可除灭,令得欢乐。行者即发愿言,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我于定中,悉皆得见,作是愿已,而入禅定,以清净心,系念于亲人,从苦得脱,受乐欢喜之相,念念分明,见到亲人,其心悦愉,欣庆无量,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受诸喜乐,亦复如是。行者于三昧中,虽见外人受喜之相,而于内心无有动摇,禅定功夫逐渐增长,是名喜心相应。
四、舍无量心
舍能对治自己的怨恨心。既要想种种方法,欲拔众生痛苦,令得安乐,并使生喜,众生虽以怨报德,也不能生怨恨心。以上虽有慈悲喜三种心,而能三轮体空,即内无能施益之我,外无所受益之人,中间也无施益之事。行者从喜定出,心自思维,若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喜令众生欢喜,假若着相,则非胜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若说我能与乐与喜,即是不德。今当舍此三心,一心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得妙舍庄严,令我悉见,如此入定,用清净心,系念最亲爱之人,受不苦不乐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于此定中,见诸众生,皆是舍相,无憎无爱,无瞋无恨…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