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五、一心支。證初禅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將喜樂心息,則心與定爲一,故名一心支。

   得初禅人,能離五蓋。

   一、離貪欲蓋。欲界樂粗淺,今得初禅之樂細妙,以勝奪輕,故能離貪欲。

   二、離瞋恚蓋。欲界苦緣逼迫,易生瞋心,得初禅時,無有逼迫,樂境在心,故無瞋恚。

   叁、離睡眠蓋。得初禅時身心明淨,定法所持,心不昏亂,觸樂自娛,故不睡眠。

   四、離掉悔蓋。禅定持心,任運不動,故能離掉,由掉故有悔,無掉即無悔。

   五、離疑惑蓋。未得初禅時,疑有定無定,今親證定境,疑心即除,故得離疑惑。

   昔日常爲欲火所燒,得初禅時,如人入清涼池,是以偈說:“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初心粗念名爲覺,後細心分別名爲觀。若得初禅,即具信、戒、舍、定、聞、慧等種種善心。需知初禅覺觀二法亂心,譬如人睡眠,有呼喚聲,心大惱亂,故應遣覺觀。

   初禅所生之喜樂爲粗,障二禅內淨,初禅唯與身識相應,故名外淨。二禅則與心識相應,故名內淨。初禅心有覺觀,名爲內垢,二禅無尋無伺,故名內淨。

   既知初禅之過,障于二禅,今欲遠離,當用叁種方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叁、觀心窮檢。由此叁法,可離初禅覺觀之過。譬如雇用傭人,後見其有過失,心欲令去,亦用此叁種方法。如是上人利智,不與顔色自動便去。若是自不知去,應與數數責備始去。如果再不去,則以杖遣出。呵責初禅覺觀方法,亦是如此。

   二禅名爲定生喜樂地。

   此定生時,與喜俱發,勇心大悅。二禅未發時,于其中間,亦有定法,從此靜坐,加功不已,其心忽然澄靜,無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經久,不失不退,定心與喜俱時而發,如人從暗室出,忽見外邊光明,其心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禅發相。

   二禅有四支功德。

   一、內心清淨。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二、喜悅無量。定與喜俱時而發,行人深心自慶,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叁、甚爲快樂。行者享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四、一心不動。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內喜樂,又不緣外念思想,是故一心不動。

   叁禅名爲離喜妙樂地。

   入此定時,離于前地之喜,而得勝妙之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

   欲得叁禅,又當呵責二禅喜悅之過,亦如舍覺觀,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如人知婦是羅剎女,棄舍不生戀著,仍用叁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叁、觀心窮檢。喜則自謝。

   叁禅未生,中間有定,加功不止,一心修習,其心湛然安靜,即是叁禅未到地定。而後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心樂美妙,不可爲喻。

   樂定初生,既未遍身,中間多有叁過。一、樂定既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二、樂定微少,心智勇發,不能安穩。叁、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心易迷醉,是故經說:“是樂聖人可以舍,余人舍爲難。”

   叁禅欲發,有此叁過,是故樂定不得增長遍身,當用叁種方法調適。一、若心昏沈,當以念精進慧策起。二、若心勇發,當念叁昧定法攝持。叁、若心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著。雖對五塵,不發五識,樂與意識相應,以識內滿,故遍身而受樂。

   又者,初禅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與意識不相應,內樂不滿。二禅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與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而樂依于喜,喜尚且不遍,何況于樂乎。今叁禅之樂從內發,以樂爲主,內無喜動,念慧因緣,令樂增長。

   叁禅有二時樂。一、快樂樂。樂定初樂,未能遍身。二、受樂樂。樂既增長,遍身受樂。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于外,遍滿溝渠。叁禅之樂,正是如此。

   叁禅有五支功德。一、舍喜心不悔,並離前叁種過失。二、既得叁禅之樂,仍念用前叁法守護,令樂增長。叁、善用叁法離前叁過。四、快樂,樂遍身受。五、受樂心息,一心寂定。

   四禅名爲舍念清淨地。

   此定發時,體無苦樂,與微妙舍受俱發,樂受暫滅。欲得四禅,當應深見叁禅過患,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爲辛苦;既得複要守護愛著,是亦爲苦;一旦失壞,益加受苦。因見叁禅之樂,有大苦惱,應當一心厭離,求四禅不動定。時于叁禅邊地,當修六行觀法,仍用叁法遣除。一、不著。二、呵責。叁、窮檢。行此叁法,叁禅之樂便謝。

   行者精進不止,心無動散,于後忽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此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靜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是名世間真實禅定。于此禅中,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轉粗形爲妙質,易短壽爲長年,一切神通妙用,說法自在,莫不從此定出。

   四禅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此禅初發,與舍受俱發,舍受心法,不與苦樂相應。二、既得不苦不樂定,舍棄勝樂,不生厭悔。叁、心念清淨,禅定分明,平等智慧,照了無遺。四、定心寂靜,雖對衆緣,心無動念。

   以上四禅,乃依尋伺喜樂,有具不具,分爲四種差別,若具尋伺喜樂,名爲初禅定。離尋伺但有喜樂,名爲二禅定。離尋伺喜叁種,但有樂一種,名爲叁禅定。具離尋伺喜樂四種,名爲四禅定。

   G .四無量心

   靜坐修禅定的人,視有色相,猶如牢獄,不得自由,所以達到四禅以後,直修四種空定,期望生四空天,脫離色籠。此乃不知破色之方法,誤以爲心無憶想,便證涅槃,實則當其命終,生無想外道天,唯離粗欲,並末脫出色籠。

   若佛弟子的修習方法,當四禅定相應之後,便進而修四無量心,自利利他,方爲正定。爲甚麼不在欲界進修四無量心?由于欲界和未到地定皆淺,不易修習四無量心。

   初禅覺觀分別欲界,則生悲易;喜支生喜易;樂支生慈易;一心支生舍易。再者,初禅以覺觀爲主,深知欲界苦惱之相,此處修悲容易。二禅內有大喜,此處修喜則易。叁禅內有遍身之樂,此處修慈容易。四禅妙舍莊嚴,此處修舍容易。無色界定,無有色相,修四無量心,不便于緣境,因此,唯色界定,可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叁、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

   此四心通名爲無量者,是因菩薩利益衆生之心,廣大無邊,不分怨親,不別愛惡,不僅遍及人類,即蠕動含靈,凡是有知覺者,莫不饒益。所緣衆生既無量;能緣之心也無量,利生之心既無量;培德植福也無量,所以菩薩經無量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得功圓果滿,便證無上菩提。

   一、慈無量心

   慈能對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種種辦法,俾令衆生得到快樂,無論他人如何毀謗和惱害我,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視他身如自體,當自受樂時,見他人無樂,便起慈憫心,令其得快樂。行者欲入定時,先作誓願,願望一切衆生,悉得受樂。然後用清淨心,先系念最親愛的人,如自己父母或兄弟受樂之相,一心系緣不散,若有異念,攝之令還。若有外境現前,也皆不取,單以一心觀想得樂之相,曆曆分明,日以繼夜,相續不斷,日久叁昧便發。行者以叁昧力,即以定中,則能真見彼人受樂之相,身心悅愉,顔色和適,了了分明,見親人受樂之後,逐漸將範圍推廣,次見他人,乃至自己的冤家對頭,由十人至百人,千人萬人,以至十方五道一切衆生,悉得受諸快樂,能如此修慈心,便可離諸忿怒,是名慈心相應。

   二、悲無量心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既要想種種方法,拔濟衆生的痛苦,衆生無論如何欺負和淩辱我,也不應該生惱害心。若見衆生受諸苦惱時,等同身受,當應生起悲憫心,令其得大解脫。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與衆生快樂,然而從慈定出,猶見衆生受種種身苦心苦,于是心生憐憫,心念口言,五道衆生,受此大苦,而我不能知不能見,乃與盲人無異,應發勇猛心,加功用行,願于定中悉知悉見,拔衆生苦,與衆生樂,如是立願,而入禅定。仍如慈心之觀法,先系念一親愛的人受苦之相,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以叁昧力,得見明瞭,以此進修,悲心自能轉深,是名悲心相應。

   叁、喜無量心

   喜能對治自己的妒嫉心。既要想種種方法,使令衆生離苦得樂,無論衆生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可以生妒嫉心,而且常作是想,如何能令彼等受無量樂,如何令彼受樂久住。行者于悲定中,憐憫衆生,受苦逼迫,我用甚麼方法拔濟,令彼從苦得樂,從樂生大歡喜。此時深觀衆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有還歸無,易可除滅,令得歡樂。行者即發願言,願諸衆生,離苦得樂,我于定中,悉皆得見,作是願已,而入禅定,以清淨心,系念于親人,從苦得脫,受樂歡喜之相,念念分明,見到親人,其心悅愉,欣慶無量,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諸喜樂,亦複如是。行者于叁昧中,雖見外人受喜之相,而于內心無有動搖,禅定功夫逐漸增長,是名喜心相應。

   四、舍無量心

   舍能對治自己的怨恨心。既要想種種方法,欲拔衆生痛苦,令得安樂,並使生喜,衆生雖以怨報德,也不能生怨恨心。以上雖有慈悲喜叁種心,而能叁輪體空,即內無能施益之我,外無所受益之人,中間也無施益之事。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維,若慈與衆生樂,悲拔衆生苦,喜令衆生歡喜,假若著相,則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若說我能與樂與喜,即是不德。今當舍此叁心,一心發願,願一切衆生,皆得妙舍莊嚴,令我悉見,如此入定,用清淨心,系念最親愛之人,受不苦不樂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于此定中,見諸衆生,皆是舍相,無憎無愛,無瞋無恨…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