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怨無惱,平等無二,叁昧正受,便能轉深,不取不著,堅固安穩,是名舍心相應。
若人修習四無量心,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現世得五種功德。一、入火不燒。二、中毒不死。叁、兵刃不傷。四、終不橫死。五、善神擁護。
來生所得功德。若生色界,多作大梵天王,以無量心,廣攝衆生,若于初禅得,即作初禅王,于二禅得,即作二禅王,于叁禅得,即作叁禅王,于四禅得,即作四禅王。
有人問曰:“前叁種心,應有福德,舍心有何利益?”答曰:“衆生離苦得樂,失時即苦,不苦不樂,則心安穩,以舍饒益衆生得福愈甚。其次慈喜心時,愛著心生,行悲心時,憂悒心生,入是舍心,除此貪過,無諸煩惱,故知修舍可得甚大福德。”
以上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總共十八重天。
四禅第四天名無想天,此天修無想定時,身心俱滅,如水魚蟄蟲,不能斷惑證入聖果,五百大劫心想不行,六識暫滅。
佛弟子修四無量心,經無量劫植福培德,以慈予衆生樂,對治自己瞋恚;以悲拔衆生苦,對治自己惱害;喜能感同身受,對治自己妒嫉;舍能叁輪體空,對治自己怨恨;故修四無量心,名爲菩提薩埵。
H .四空處定
四色界定與四無量心,皆以色法而修,只是離欲粗散,並未跳出色籠,因此稱爲色界。此八門禅,悉由靜坐修得,故得禅名。無論修世間禅,或出世間禅,均以禅定爲其根本,所以稱爲根本禅。
若能再向前邁進,厭色趣空,滅身歸無,以入于空,則名爲無色界。
一、空無邊處定
因有色身,必有障礙,心爲色縛,不得自在,內則受饑渴疾病等苦,外則要受寒熱刀杖等苦。
其實地水火風四大組合,報得此身,已屬苦事。經說:“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可見此身,爲痛苦之根源。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行者若能脫離色籠,虛空無礙,寂然不動,何有過患?作此思維已,一心谛觀,此身九竅,一切毛孔,無不虛疏,如羅網相,內外相通;亦如芭蕉,重重無實;又如藕孔及魚網,逐漸觀至微末也盡,其心泯然,自住空緣。此後忽然與空相應,定中唯見無邊虛空,如鳥出籠無礙自在。滅叁種色:一、可見有對色。二、不可見有對色。叁、不可見無對色。證虛空定,名爲空無邊處定。
由于心緣虛空,緣多必散,能破于定,而且虛空是外法,緣外法入定,定從外生,則不安穩,不如識處,既是內法,緣內法入定,則多寂靜。觀空處定,乃受想行識四陰和合所成,非屬色法。
二、識無邊處定
是虛無實,應舍空定,一心緣識,此後忽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于定中,不見余事,唯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識處廣大,無量無邊,也于定中,記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及未來應起之識,也無量無邊,悉現定中與識法相應,因識法持心,故無分散意,此定安穩,清淨寂靜,心識明利,不可爲喻,名爲識無邊處定。
若于定中,心緣于識,過去、現在、末來,悉皆無量無邊,而心緣無邊,緣多必散,而能壞定。其次前緣空處入定,名爲外定,而今緣識入定,名爲內定,無論依內依外皆非寂靜。若依內心,以心緣心入定,此定依從叁世心生,並非真實。緣識心散,反能破定。
叁、無所有處定
唯有無心識處,心無所依,方名安穩。因此要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無所有者,即非空非識,無爲法塵,無有分別,如是知已,靜息其心,而念無所有法,是時識定便謝,此時一心內淨,空無所依,不見一切內外境界,唯寂然安穩,心無動搖。得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其他諸法?以色空識叁者,均無所有,故名無所有處定,由于不起分別,所以亦名無想定。
行者修至于此,可謂進入腹心之地,但仍不應以此爲足,需更深一層修非有想非無想定。
由于前修無想定中,仍有過患,一切皆不可得,如癡如醉,如眠如睡,無明覆蔽,無所覺知,以是不可愛樂此定。
四、非有想非無想定
谛觀前定受想行識之四陰,雖比色界細微,但也不免無常苦空等法,因此要舍前無所有定,而觀非有非無,我今此心,過去、現在、未來求之皆不可得,既無形相,亦無處所,當知非有,若果真無,誰知其無?無不自知,由此可見,言有言無,皆是戲論,故觀非有非無。如是觀時,不見有無想定,前修無所有處定,便即謝滅,進而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怡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于世間禅,無過其上。
外道進入此域,謂是中道,實相涅槃,常樂我淨,遂愛著此法,更不前進。又入此定,不見有無,但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故即計此心,爲是真神不滅。若佛弟子。知是受想行識之四陰和合,而有此定,是虛诳不實,並非有真神不滅。凡夫之人,入此定中,陰界入細微不覺,故言非想。
以佛法說,唯有細色,而無粗色,具足十種細心數法。一、受。即識之領受。二、想。即識之細想。叁、行。即法之行動。四、觸。即意之觸覺。五、思。即法之思維。六、欲。即有出入定。七、解。即法之理解。八、念。即念于叁昧。九、定。即心如法住。十、慧。即慧根慧身。
而無色受,無明掉慢,心不相應,諸行等苦集法,和合因緣,則有非非想定。約凡夫說,言非有想;約佛法說,言非無想。合而言之,故名非有想非無想定。
如果聖者,即修滅盡定。滅盡定者,一切領受思想,一時滅盡,使六識心、心所不能生起,都無見聞覺知,出入之息也盡。身證此定,能斷見思煩惱,而證阿羅漢果,超出叁界,了脫生死。
又入初禅時,不緣五塵境界,五識暫滅。入二禅時,不能生起覺觀,尋伺暫滅。入叁禅時,純受無分別樂,喜受暫滅。入四禅時,心念清淨不動,樂受暫滅。入無想定,六識暫滅。入四空定,色想暫滅。入滅盡定,第七識一分我執暫滅,而諸種子,實皆不滅。又四禅四空定,則第六識,微細現行,亦未全滅。無想定中,第七我執現行不滅。滅盡定中第七法執,現行不滅。以上行者修至不緣六塵境界,便妄計心識已滅。
是以如來藏識微細行相,唯有如來究竟了知,住地菩薩分證了知,二乘和外道之定慧,一切不能測量。
二、根本淨禅。
即修六妙法門,十六特勝,通明禅等,不生愛著,故名根本淨禅。智慧多的人,修六妙法門。禅定多的人,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禅。根本淨禅,發無漏智,生無漏慧。
I .六妙法門
天臺宗之六妙法門屬于“不定止觀”。法門所以通稱爲“妙”,是說若人依此法門去修,不僅能超出叁界輪回,更可證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
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來,便會立刻死亡,可見呼吸對生存是如何重要了。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且分爲六個階段: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一、數
數息吐出名呼,入內名吸,一呼一吸成爲一息。首從第一息數起,當出息則數一,再出息竟則數二,乃至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數起,如是終而複始。
若未數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記數目,則應停止再數,應當回頭更從第一數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亂,各自分明,如是乃爲正當的數法。又數第一息時,不可數第二,如數第一息未竟,隨即數第二息,名爲將一數二。也不可將二數一,如息已經入于第二,始數第一,此二者均爲有過。應該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又不滿十數者,則爲減數,若過十數者,則爲增數,總之增減之數,皆非得定之道。又應知數入息時.則不數出息,數出息時,則不數入息。如果出入俱數,則會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數單,不可數雙。
由于心息二者,相依爲命,故有心則有息,無心則無息。又隨心而有差別,心粗則息粗而短,心細則息細而長。是故數息日久,逐漸純熟,心息二者,任運相依,心隨于息,息隨于心,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遂覺數息爲粗,此時可舍數息,當一心修隨息。
二、隨
修隨息前,首應舍掉前面數法。
息入竟時,不可數一;息出竟時,不可數二。其心時時隨息出入,息也時時隨于心,二者如影隨形,不相舍離。當息入時,從鼻、口經咽喉、胸、心至臍部,意要隨逐。當息出時,從臍、心、胸、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決不放松一步。
如此隨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靜,息也愈微,此刻忽覺出入息與尋常不同。由于我們平時心粗,不能覺察到息之有異,而今心已入精微,便知息之長短、粗細、溫寒、有無,更能感覺到呼吸從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魚網,風行無阻。這時身輕柔軟,心也怡然凝靜,到了這個時候,對隨息也心生厭倦,改而專心修止。
叁、止
修止可以令人妄念不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運令心不散。
前面修習數、隨二門,雖能令粗念甯靜,但細念仍舊波動。止則不然,能令心閑,不需謀諸事務。平時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從未有停止過,如今要將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動,如以鎖系猿猴,牠自然不能亂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將心念系在一處,也就不會胡思亂想。
究竟將心系于何處呢?其一、可以止心于自身的鼻端上,兩目一直注視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專心系于肚臍,丹田之間均可。其叁、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時知其出,息入時知其入,如守門人,站…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