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講義(—)
暢懷法師
釋暢懷法師一九二九年生于河南省武安縣。年十五,隨性崇和尚出家。旋參慈舟律師、圓瑛法師、倓虛法師學佛。諸大德之爲法忘軀、言行合一,遂啓暢公智慧之門。
數十年來,暢公持戒精嚴,自奉儉約;好學不倦,深入經藏;慈悲喜舍而平易近人;故深受信衆之擁戴。
暢公以弘願彌深,行菩薩道,爲普度群萌,辄仆仆于中、港、美、加各地敷演正法。每作無畏布施,辦放生法會,撫慰病人。或遇緣謝娑婆者,念佛助其生西。又常法施于難民營、監獄,隨緣度生,不退而恒。
自暢公之長中華佛教圖書館也,印贈佛籍數百萬冊,爲初機之士燃無盡法燈,識者鹹以大士目之。
自序
十余載前,愚任香港工商日報佛教刊版編輯,當時,雖四出懇請十方大德惠賜佳作,惟時有稿件不足之苦。爲令佛刊能如期出版,故雖自愧才疏,亦勉力綴文充數。再因倉卒成篇,未遑斟酌字句,文辭粗拙,勢所必然矣。其後,佛教刊版載竣,佛青同人即擬將“靜坐講義”編輯成單行本印贈結緣,辭謝再叁不果,勉應其請,遂付印5000本,廣結善緣。
後于天臺精舍舉辦靜坐班,迄今已有十載之久,每次人數平均皆超過百人之衆。其間發現香港人因生活緊張,患各種慢性疾病者甚多,如神經衰弱、體弱失眠等,故特將“靜坐講義”所載,參考儒道書籍加上近數年教授所得經驗,增入教材資料,發願將之再版問世,希以此書與諸同修共享禅悅,法喜充滿。
雖則以愚所知,僅若滄海一滴,謹乞經驗豐富之內行,惠賜南針,以便糾正,則不勝銘感矣。
佛曆二五叁八年十月
釋暢懷于天臺精舍
A.概說
靜坐是修養身心最好的方法之一,它非但能治生理上的病,也能治心理上的病,可以說,對一切身心的病均能作根本的治療。
身患病者,如:神經衰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血氣失調、失眠健忘、消化不良、貧血體弱、陰虛火盛、形容枯槁、消瘦孱弱、肝火旺盛、口幹津少、頭暈眼花、傷風感冒、冬天畏冷、夏天怕熱、從小受傷、風濕骨痛、大便結滯、夜多小便、血壓高、血壓低、肺結核、胃下垂等。心患病者,如:憤怒悲傷、憂郁煩悶、恐懼退縮、提心吊膽、悭吝嫉忌、忿恨熱惱、精神緊張、性情暴躁、心神恍惚、以及種種情欲悲歡等。
中國古籍載述人體內本具治百病之潛能,若患者能有決心,放下萬緣,靜坐日久,當可根治諸等身心的病。
靜坐的好處可使人精神充沛、恢複疲勞、心平氣和、增進思考、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免疫機能,進而舉止安詳、頭腦聰慧、反應敏捷、音聲清脆、皮膚滋潤、變化氣質、減少執著。如果工作辛勞,或用神過度,形容憔悻,精神昏昧,若能靜坐半小時,精神便能恢複,面容重獲光彩。靜坐對人的利益豈是藥石所能企及。因此,不論士、農、工、商、僧、俗、道、儒,各行各業各階層,皆宜學之,恒而習之。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一般人的生活都非常緊張,致使不少人患上了神經衰弱。此症會令患者甚爲困擾,並能影響飲食和睡眠,也不是短期可以服藥治愈的。此症既是精神引發的問題,自然也不能單以外服藥石爲功,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始易爲力。
筆者早年也曾患此症,而且相當嚴重,食睡皆有困難,終日驚惶失措,動既怕煩,靜又覺悶,度日如年。雖求治于中西醫師,卻久未見功效。終求診于上海名醫周某,其診斷結果謂:“起因乃由于牙齒生菌所致,若要痊愈,需將全部牙齒拔除。”我向他解說:“當辛勞時,牙齒表面便生白物,然靜坐半小時,白物便會消失的。”醫師不以爲然,並稱:“如果你講經,我就聽你說;現在你看病,就要聽我說。”從此以後,我不再看醫生,終日于寺內拜佛和靜坐。拜佛是動,打坐是靜,一動一靜,調養身心,所謂:“養身之道在于動,養心之道在于靜。”經過半年,病好一半,再經一年,遂告痊愈。故我現今雖在百忙中,也要抽空于早晚靜坐兩次。以前經常患感冒,而今近十年來未見發生,可見靜坐之功實大矣。
筆者近鄰有一位楊先生,患此症多年,食欲不振,長期失眠,神經過敏,坐立不安,雖然到處求醫,藥石紛投,迄末見愈。更有醫生對楊先生說:“你根本沒有病。”楊說:“我沒有病,爲甚麼花錢來求診,豈不是發瘋嗎?”後常對人說:“我已沒有甚麼希望了,就等死吧!”楊于百般無奈下,經友人介紹前來見我。當時我也在抱恙,我即教他學習靜坐,陪他一起坐,坐後和他一起拜佛。他不是佛教徒,只是想將病治好,而我亦在病中用功期間。如此兩人時而拜佛,時而靜坐,周而複始,動靜相調,約經兩小時之久,他始離去。翌日早上他便再來,對我說:“多月來,每夜只能睡一兩小時,昨晚一睡竟有四個多小時。”他相信這正是打坐之功,往後他即經常打坐。此事距今已十多年了,楊先生身體至今仍健康正常。
前年有位馬女士患有嚴重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睡不安席。四處求醫,非但無效,而且病況愈趨嚴重,其夫見其藥石無靈,帶她來見我。首先我勸他倆人皈依叁寶,然後教她打坐。半年之後,其人身體已恢複健康,體重增加了十二磅,還開設了一間玉器店。
又有一位劉先生,是我家鄉鄰村的人,不知患的是甚麼病症,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事,身體軟如面條,行走數步便覺疲倦,坐下來也只能支持十分鍾,就要躺下來休息。看病求醫一年多仍末見轉機,病中偶然讀了我寫的《靜坐講義》,便自習打坐,半年後漸見效果,此時適遇我回鄉省親,再教他拜佛以增功效。又複過一年,當我再回鄉時,他已可自己步行兩裏路來見我。再經半年的打坐,知道他可以親自建築房屋。由此可知靜坐功效,實在不可思議。
學習靜坐,一定要有恒心,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習者必須抱持積極的態度,並以喜悅之心對之。因初學靜坐會感覺心煩意亂,腿部麻木,妄念紛起,枯燥乏味,但若靜坐日久,不單可以降伏妄想,更能發生無窮樂趣,此時便如孔子聞韶而沈醉其中,不會輕易放棄這種輕安快樂,一坐數小時而不願下座。這是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以相比的。
有人認爲打坐是消極的,是出家人的事,非世人所爲。其實不然,無論那一個行業,那一個團體,那一個人,假使純是消極而無積極的話,決然無法生存下去。有如世人日間勞作,晚上休息,如果終年動而無靜,或靜而無動,決無生存之理。但人只知身有動靜,不知心也有動靜。身動靜者,工作是動,休息是靜:心動靜者,有思想爲動,無分別爲靜。一般人工作八小時,其余時間均可休息,何況于八小時之內也會間歇休息;而心則不然,除在睡眠不思想外,余時未嘗靜止,況于睡眠之中,仍會有顛倒夢想。由此可知,身靜多于動,心動多于靜,二者不能平衡,所以世人多病。
欲想健康長壽,務必把身心協調平衡。除身體恰當運動外,仍要設法多靜其心。身體的運動與方法,大多數人都知其梗概;惟靜心的功夫和方法,世人多未加注意,故筆者略陳所知,供諸有緣一起分享。
B.體驗與功效
我們如能經常靜坐,會使心情平靜,由于心平氣和,血脈暢通,疾病便不易發生。相反,若心情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的話,則必令氣血失調,久之必引致百病叢生。
如人發怒傷肝,歡喜傷心,悲觀傷肺,恐怖傷腎,思慮傷脾。又緣色多生肝病,緣聲多生腎病,緣香多生肺病,緣味多生心病,緣觸多生脾病。又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臥傷氣。總之,喜、怒、哀、懼、愛、惡、欲之七情,或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欲,無論有那一種發生,都能影響全身的機能變化。身是以心爲主,心能控製各部機能。如心平靜,似水無波,七情六欲不妄生。若再能清心寡欲,六脈調和,則百病不會發生。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木,妄念也難以收攝。但靜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製。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鍾,身心便能甯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鍾,或一小時,更覺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感覺輕安愉悅。
若于靜坐中,忽因要事下座,可能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循環,未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後有不適現象;補救辦法,可于事後,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爲止。若靜坐日久,此種現象便會消失。
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百分之十六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百分之叁十四。
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約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而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
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又說:“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禦寒,亦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爲過肥過瘦皆是病態。由此可知,靜坐能消萬病,且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儒家有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家則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其義大致相同。
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情的人,往往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谷氣即屁)時,將腹內郁積逼出,時有痾肚現象,每月一至兩次,或經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