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一切有爲之法,雖有千差萬別,分類不出叁種。一、五陰世間。五陰即是色受想行識之五法,因此五法能蓋覆真性,故名爲陰。二、衆生世間,又名假名衆生。即于五陰法上,假立衆生之名,五陰和合,聚共而生,猶如五指無拳,因握假立拳名,衆生世間,亦複如是。叁、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世界如器,名器世間,即爲衆生所處之環境,既有能依之身體,即有所依之國土,故名國土世間。
行者應觀一切世間,無有一事可樂,如衆生有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同處、所求不得、五陰熾盛等之八種痛苦,何處有樂?
若以情愛爲樂,何以到處發生因情失戀,得神經病,或因絕望,自刎懸梁。古雲:“萬惡以淫爲首。”正因有貪愛之欲望,則每易失去禮義廉恥,逆天悖理,殺人放火,一切罪惡,莫不由此發生。因情愛失人格,無慚無愧,爲人唾棄,何樂之有?又緣情愛之故,經常生憂生怖,如未得到,便想種種方法,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既已得到,又恐失去,所以終日患失患得。經雲:“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即是此理。
如以夫妻爲樂,何以到處有分居與離婚之事發生?事實上,于夫妻間也無樂可尋。假如妻子生得如花似玉,人見人愛,丈夫端正莊嚴,面如蓮華,兩人感情又極其投合,因而如膠似漆,經常出雙入對。但愛情不能當飯吃,仍需衣食住行之助,故要早出晚歸,各奔東西,以謀生計。由于兩人感情親密,彼此不能無有牽挂,男恐女不安于室,女怕男有外遇,以是不論出外工作或旅行,經常心生疑懼與不安。既以夫妻爲樂,何故而生恐怖,其心恐怖即是痛苦。經雲:“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今既有罣礙,何樂之有?
以上是說彼此貌美,情投意合,其受是苦,無一可樂。于此相反,其中有一生得醜陋,又或彼此意見不投,被喜喧鬧,此欣甯靜。于閑暇時間,妳願打麻雀,我願看電影;妳要去旅行,我要讀經書。于信仰方面,妳信基督,我信佛教;妳敬穆罕默德,我奉太上老君。總之,兩人意見時常相左,因此終日爭吵打鬧,度日如年,日久無法容忍,終于邁向分居或離婚之路,分居與離婚雖可暫避目前大苦,但在精神上所受的打擊,比未婚前要大數倍。
筆者曾親見幾位友人因分居或離婚,導致神經失常,如果夫妻是樂,何以發生這麼多問題?由此可知,于夫妻間,向好的方面講既是痛苦,向壞的方面講更是痛苦。雖然終日受諸痛苦,世人仍以爲是天經地義,因爲古今中外莫不以結婚爲人之倫常,假如有人與其相反,不與和光同塵,脫離囹圄,卻有人以爲其怪。正因爲少見則有多怪,如果多見則就不怪了。有雲:“一人爲之則爲怪,舉世能之則爲恒。”即是此理。
假使以眷屬爲樂者,則應濟濟一堂,長期歡樂。何故俄而無常來臨,號天叩地,肝腸寸斷?于其生世,此病彼散,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姊妹更相責望,小不適意,則生瞋怒。若有財物,親戚子女莫不競求,得者總覺爲少,愈得愈爲不足!百求百得,不以爲恩,一不稱心,便懷惡念,由于心懷惡念,導致結怨結仇。以此類推,叁世怨對,實非他人,皆是我等親戚眷屬,眷屬即是怨聚,何樂之有?
經雲:“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對于此理,如未深究,非僅不能領悟,恐生誹謗,故以略釋說明。如有二人,異處遠隔,從未相識,終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識不久,仇恨也難生起,此皆由親屬相處日久,互相責望,或父母責望于子女,或子女責望于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結下仇怨,今生未報,再等來世。古德雲:“夫妻爲緣,有善緣,有惡緣,怨緣相報。兒女是債,或還債,或要債,無債不來。”因此種種皆是痛苦,故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人生未生之前,本來沒有這個軀殼,由于前生種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時,攬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隨母呼吸,吸收營養,胎兒始可滋長。至出生後,叁五歲時,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質,保育內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壯,由壯至老,由老至死,這是人生必經之過程。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即遷流之義,意思是說,不論外四大之器界,以及內四大之根身,無一不是屬于無常變化。人生存時所稱的爲內四大,死後即變爲外四大。其實內四大與外四大並無兩樣,是故諸法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如人有生八十歲死,有生四十歲亡,有生二十歲烴,有生十歲喪,也有一生下來便夭折,此皆是無常變化之定理,任何天神與地祇也不能轉移其原則。古德說:“不哭人死,應哭其生。”是以智者不應爲生來歡喜死去悲,應念生死無常迅速,人的生命不過是在呼吸間,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來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觀,則可頓舍貪欲瞋恚,以及人我是非之念,當下便覺海闊天空,輕松自在。
七、身不淨想
此身九孔常流不淨,如破皮囊,滿盛不淨。
經說有五種不淨。一、初投胎時,攬取父精母血而成己身,是爲種子不淨。二、十月住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穢不堪,是爲住處不淨。叁、至懷胎十月滿,由陰道生出,是爲生處不淨。四、眼出眵淚,耳出結咛,鼻出濃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淨常流,是爲外相不淨。五、死後捐棄冢間,任其爛壞,或從事火化,唯剩白骨,縱令用四大海水傾洗,終不能令其香潔,是名究竟不淨。
行者若能常觀不淨,便與智慧相應,功夫日深,可以遠塵離垢,出叁界,了生死。
八、斷想
因小乘人智慧膚淺,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是冤家,故欲趕快跳出叁界,了脫生死,先斷見惑之八十八使,次斷思惑之八十一品,然後便可斷惑,證得阿羅漢果。
九、離想
吾人所以有生死痛苦者,皆由十種根本煩惱在作祟。
十根本煩惱,又名十大惑,分有利鈍兩種:五利使、五鈍使。
五利使。一、身見。不知吾身爲五蘊假和而成,妄想計度實有我身,又不了我身外之物無主,妄計實爲我所有物,合此我見與我所見,則爲身見。二、邊見。既有我身起我見故,便計度死後斷絕,或計度死後常住,此二義起于身見後邊,故名邊見。叁、邪見。即撥無因果,謂作善無善報,作惡無惡報。四、見取見。以自己最卑劣的知見,取其他種種最卑劣的事,及以此爲最殊勝者。五、戒禁取見。以不合理的種種戒禁,認爲是生天之正因,如持牛雞戒等,此即非因計因,非果計果。
以上五種見惑,其性鋒利,故稱此爲五利使。
五鈍使。一、貪欲。二、瞋恚。叁、愚癡。四、高慢。五、疑惑。由于其性分鈍,故稱此爲五鈍使。
此十種根本煩惱,能令吾人不得自在,故須存離想。
十、盡想
小乘人修苦、集、滅、道四聖谛,斷見思二惑而證聖果。見惑是迷失真理之路。先迷苦谛之理而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心、瞋恚、愚癡、高慢、疑惑之十惑。次迷集谛之理而起七惑,于前十惑中,除身、邊、戒之叁見。繼迷滅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者。再迷道谛之理而起八惑,于前七惑中,加一戒禁取見。以上總爲欲界之叁十二惑。然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叁界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小乘思惑是迷事物而起,于欲界有貪瞋癡慢四惑,于色無色界各有貪癡慢叁惑,于叁界共有十惑。十惑分九品盡,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于每一地盡九品惑。
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雜居地。二、離生喜樂地。叁、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舍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處地。
以上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將其一切斷盡,方能跳出叁界,故今須存盡想。
O .八背舍
行者靜坐修觀,則能生出八種背舍。
何謂背舍呢?背是違背,舍即棄舍,意思是說背棄叁界之五欲,舍卻諸有之著心,所以稱爲背舍。
修此觀能開發無漏智慧,斷叁界見思煩惱盡,即證阿羅漢果,至此,八背舍即轉名爲八解脫。
八背舍爲: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此即內外俱觀。行者以不淨心先觀自己色身不淨,如觀身體腐爛,血肉塗地,臭穢難聞,無有一處可以愛樂。由于欲界貪欲煩惱不易斷,故更要觀他人色身不淨,令心生起厭惡,俾能棄舍愛樂。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此時已滅內身色相,由于行者谛觀內身骨人,虛假不實,內外空疏,漸見骨人,腐爛碎壞,猶如塵粉,散滅歸空;故名內無色相。但外四大未見壞滅,故仍以不淨心觀外色相,令生厭惡,舍棄外貪。
叁、淨背舍
淨即緣于淨相。此時遍身受樂,故雲身作證。行者于二背舍後,已除外色不淨之相,但于定中谛觀八色光耀,入深叁昧,練此地水火風及青黃赤白之八色,極令明淨,住心緣中,即能泯然入定,與樂俱生。八色光明,清淨皎潔,如妙寶光,遍滿諸方,照心明淨,樂漸增長,遍滿身中,舉體怡悅,既親證此法,故雲身作證。又能背舍根本貪欲,心也不著其境,故名淨背舍,又名無漏叁禅。
四、虛空背舍
行者于欲界定後,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舍後,已滅內身白骨之色;二背舍後,又掃除外身一切不淨之色,此時唯余八種淨色。至第四禅,此色皆以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色虛空之處,故名虛空背舍。
五、識處背舍
行者若舍虛空之處,一心緣識,當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起,悉皆苦、空、無常、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背而不…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