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弟子众,亦复如是,有净戒、神通、智慧、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势力之故,应受恭敬礼事。三乘圣众,乃真佛子,正智无量,能救苦难众生,彼是我的伴侣,有甚么要害怕?一心念僧,恐怖即消。

   四、念戒

   戒有二种:一是有漏戒。二是无漏戒。

   有漏戒也有二种:一是律仪戒,律仪戒能令诸恶不起。二是定共戒。定共戒与禅共生,得四禅定,身口所作自然止恶防非。

   无漏戒能拔除诸恶烦恼根本。

   戒为一切善法之所住处,如百谷皆依地而生,我能持戒,心自清净,不浊不乱,为佛所赞,我为甚么生惧?一心念戒,恐怖便止。

   五、念舍

   舍有二种:一是施舍。二是舍诸烦恼。

   施舍也有二种:一是财施。即将财物布施一切众生,而布施可获大乐果。二是法施。即将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清净心,为众生说,令其离苦得乐,舍诸烦恼。烦恼是障道法,应以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念我舍财、舍法、舍诸烦恼有大功德,我为甚么要生恐惧?一心念舍,恐怖即息。

   六、念天

   所以能生天者,皆由修福培德,受持禁戒,听闻善法,喜修布施,增长智慧,我既有此五法,我欲生即得生,由于天福无常,我不欲生而已,是故欢喜言天,我为甚么要生畏惧?一心念天,恐怖便失。

   七、念数随

   数法既成,息既虚凝,心相则细。依随修习,心息相依,意虑怡然,粗心既伏,不缘外境,其心自然不动,一心念数随,恐怖则停。

   八、念死

   死有二种:一是自死。二是因他死。

   常念此身,不是被人杀死,自己也必会死。于一切时皆有死的可能,或胎中死、或生时死、或幼年死、或少年死、或青年死、或壮年死、或老年死,修行人不可于须臾顷生信不死之念。佛在世时,诸比丘曾白佛:“皆言我能修死想观,有说人生难保七年,有说不保七日,有说今日不保明日。”佛呵斥说:“皆是放逸之人。”后一比丘白佛:“我于入息不望出,于出息不望入。”佛赞:“这真是修死想观者。”由此可见,此身既然早晚必有死,如何为它而生惧?一心念死,恐怖即歇。

   N .十种观想

   端坐修观门时,可以生出十种观想。

   本在干慧地时,已经修到九想观,至烦恼降伏后,则更进修无常、苦、无我三种观想,以破凡夫外道的六十二见,从而步入见道位,而证初果。然后再修食不净,不可乐,死想及不净之四种观想,以断贪瞋痴之迷惑,入修道位,而证三果。进而再修断、离、尽三种观想,则破色界及无色界之见思烦恼,入无学道,而证四果。以是修九想观后,更要修十种观想。

   一、无常想

   行者观一切有为之法,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处,故名无常。

   无常法有二种。一、世间无常。二、众生无常。

   世间无常。世间是人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国土房舍,台椅衣柜等,无一不有坏相,如风中灯、险岸中树、漏器盛水,终归磨灭。

   众生无常。众生是人的正报,乃五阴四大和合而成,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不论男女、穷富、国王、天神,乃至罗汉、菩萨、佛陀,神通广大,智慧无量,而今何在?古德云:“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人生如吹尘、如流水、如风中灯、如幻如化,不可取、不可着,一切法不可得。如吾人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中,又有九百个生灭,既有生灭,必有异住,如是则于一念中具有五万四千个生住异灭。但于生时,不得有住异灭;住时又无生异灭;异时则无生住灭;灭时更无生住异。由于四相,各有差别之故。若生中果无住异灭,则住异灭从无因而生。如生中有住异灭,则生即是住异灭,住异灭即是生,四相应该无有差别,以是之故,说生中有住异灭既不可,说生中无住异灭也不可,住异灭中有生无生亦复如是。若人了知一切有为之法,有生住异灭既不可得,无生住异灭也不可得,则四相皆空,四相既空,诸法无常也不可得,如是观想,则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获证圣果。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

   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瞋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偈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因此,佛涅槃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于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瞋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仗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佛说:“身为众苦之本。”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求经行处;旅程走多了,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

   如说一切皆是苦,佛为甚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是苦。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于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患,喜欢追求五欲之乐。未生疥人喻圣人,贪瞋痴之病患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于一切法上,便不起贪着,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三、无我想

   四大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从众缘生,无有主宰,故名无我。

   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温暖燥热,皆属于火。呼吸动作,皆属于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于何处?如说一大是我,则余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而宁有此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以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

   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爱等事,若心非我,则与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其实,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由于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是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于境生其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不被内外境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

   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烂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将食置于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沈,清者在上。又喻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先与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又从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锄,舂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噉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佛经说一故事。有一婆罗门修持净法,因有事故至不净国,自思维我何能免此不净?唯有干粮,可得清净。忽见一老婆婆卖白髓饼,即对其说,因我有事住此百日,请常送此饼来,我当与汝高价。老婆婆即照彼吩咐,常作此饼送去,婆罗门食之美味可口,欢喜非常。但其后逐渐无色无味,随问老婆婆何故如此?老婆婆答道,初因我家夫人阴处生疮,脓出以面和合成饼,日日炕熟与汝,所以此饼味好,今夫人疮愈,我当何处更得?此婆罗门闻后,大发雷霆,两手打头,搥胸干呕,我今已破净法,奈何!奈何!立时弃舍事务,驰还本国。

   行者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若不修食不净想,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离想,是名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

   …

《静坐讲义(畅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