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既不可以無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七、日常生活的配合
除久坐有術之人外,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
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
平日要注意飲食,不可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瞋,熟吃發淫。避煙酒,守五戒。
切忌情緒暴躁,遇善境不喜,遇惡境不憂。
靜坐有四字真言。所謂:“松、靜、守、息。”松,是將全身放松,頭部,兩肩,兩眉及口角,全身悉令放下,宜穿寬身衣褲。靜,是甯靜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守,是將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會神。息,是調和氣息,逐漸入于微、細、慢、長的狀態。
本來練功的人,于行住坐臥,出入往返,均可曆境習禅,由于初學,心粗意亂,必須以坐入定。佛住世之時,及後來佛教傳到中國,弟子修行證果,皆以打坐爲首要。古德偈說:“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跏趺坐,魔王亦驚怖。”故于四威儀中,以靜坐爲勝。
D.修身與攝心
靜坐雖有叁種姿態,用心和旨趣,則各有所不同。一般人學習打坐,絕大多數是爲保健,卻病延年;儒家以修心養性爲其目標;道家運氣煉丹,以求飛升;佛教則以明心見性,成佛度生爲終極。廣述雖有千差萬別,總括言之,不出修身與修心。上述前叁者以修身爲原則,後一種則純粹是屬于修心。
佛經有說:大凡世間一切有所作爲之法,既落于形迹,便不免有生有滅。身體既由父母所生,當然也是有爲之法,既是有所作爲,不論將它修得如何堅固,就是仙家修得壽千萬歲,也不過後死而已。
黃龍禅師曾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吾人之身雖由少至壯,由壯至老,由老至死,但心靈從不隨生死而轉移。不僅今生未曾改變,即父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結束之後,心靈依舊湛然不動,可謂亘古不變,永久常恒,佛經稱此爲:“常住真心。”世人若能回光返照,明其心、見其性,則可臻至不生不滅之境地。
關于修身的方法也有多途,于此簡略介紹數種如下:
假使有人能獨居靜室,將萬緣放下,無思無慮,懸心如虛空,調和氣息,安穩身心,由于心平氣和,肌肉松弛,肺量擴大,血液暢通,如此安坐,可以導致身體健康,無病延年。或平息妄念,專心想著自己在打坐,不令其心向外奔馳,一意貫注全身。或將心系緣一處,安守一境,日久也可見功。或坐時用氣脈上下前後循環不息,吸氣時氣由丹田盤旋而上,直通大腦,呼氣時氣由大腦盤旋而下,再歸丹田,如此往複不停,可使全身舒暢,身體康強,但未經人指導,則此方法不可隨便運用。或運用增長呼吸方法,可以導致保健的作用,如道家所用的服氣法,養精安神,甯靜思想,能增長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
中國人的靜坐方法,分有兩派。
一、無爲派。不作任何冥想,專注一事,端身正坐。
二、有爲派。意念系緣一境。此派又分叁種方法。
甲、默念法。不必出聲,心想默念。思想甯靜,心情舒暢,氣血流通,精神愉快,飄飄若仙,如入雲中,身輕若海綿,如騰雲駕霧。如果血壓低,念血壓升高,若血壓高,念血壓降低等詞句。若念與觀想一起並用,功效益見迅速。然不可超過七個字,字多易生雜念。若是佛教徒,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均可,因沒有超過七個字。
乙、意念專守外境。用心去想身外之物。例如百花齊放,海洋無邊,晴空萬裏,中夜星辰,青松柏樹,宇宙一體。或注意目前一臥牛之地。俗語有說:“笑一笑就少一少,惱一惱就老一老。”若人經常想開心事,就會健康長壽。
丙、意念系緣內境,專心注意內身,有八種方法。
丙一、百會穴(頭頂中間)。道家所謂:“雙眼遙思運頂門。”密宗有灌頂法,頂門若開,陽神由此而出,可以成聖成賢。佛經說:“聖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故有靜坐之人,專守頂門。
丙二、祖竅穴(兩眉中間)。《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說:“釋迦佛從眉間放出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由此可知,眉間也是重要穴道。
丙叁、中宮(兩乳中間)。此處乃爲人之中心點,常守亦可打通奇經八脈。普通人只通十二脈,奇經八脈非靜坐不能通。奇經八脈即陰維、陽維、陰蹻、陽蹻、沖脈、任脈、督脈、帶脈。八脈中更以督脈,任脈爲重要。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若通督脈任脈,名爲小周天。並通其他六脈,則名大周天。
丙四、肚臍。人之有生,臍在最先。臍帶系于胎根,外通母腹。在母胎時,全靠臍帶吸取元素而生長,是以臍爲人生的重要部位。古德要人觀想肚臍如豆般大,首先解衣詳細審視清楚,然後閉起眼睛,令身心調和。若心向外攀緣,立即收攝令返,過後若想念不清,再解衣細看,務令清楚。如此凝神,注守不散,非但可以卻病,且能進入禅定。
丙五、系念丹田。道家以心之靈氣爲丹,如田可以植禾,意即一切成長,不出此丹田外。其雲:“常伏氣于臍下,守神于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生,可以生身,此內丹不死之道。”此不過是其權宜之說,其實宇宙人生,森羅萬象,無一不是有生必有滅,有好必有壞,高低、長短、大小、方圓莫不皆然。要想不死,須求無生,無生則無死,方是究竟解決生死的大問題。丹田也有它的部位,在臍下邊的是下丹田,在心窩處的是中丹田,在兩眉間的是上丹田。今教人觀想的乃指下丹田。佛教顯宗說丹田在臍下二寸半,密宗說在臍下四指中脈之間,道教說在臍下叁寸位置,以人之高低不等,是故各說也不一。又密宗稱此處爲“生法宮”,意謂宇宙萬有一切皆由此而生,亦名“氣海”,全身之氣集聚于此,然後由此分布遍身。若心貫注丹田,心到則氣至,氣到則力至,力到則血至,有力則使血液推至全身。有說觀想臍下有一紅色明點,或想內中有火,由于身體虛弱的人,大多下冷上熱,病輕者易發覺,患重者則不知。如人透支過多,辛勞不易發覺,愈是休息,愈覺疲倦。如人健康不受補,與虛弱不受補,二者不能混爲一談。意守腹部,久而感覺發熱,小腹會咕噜咕噜地響。如果心火不足,可藉外火相助,用艾條燃燒臍下四寸之處,每次叁十分鍾,早晚各一次,如此不僅卻寒,且能大補元氣,暢通氣脈。若身體發熱,則不適宜燒,此外,余一切時均無妨礙。
丙六、止心于足底下之“湧泉穴”。此法能治一切病患,由于五識處于頭部,心多向上攀緣,心屬于火,火向上升,水往下降,水火不濟,諸病叢生。若心向下想,火便往下降,水則向上升,水火既濟,陰陽調合,萬病消除。
丙七、運心病處。無論何種毛病,若能專心一意,運心病處,以心爲果報之王,心至何處,病患即除。心比如王,疾病如賊:王至何處,賊便逃走。又有相克之義,如水大之病,用緊張的觀想醫治;火大之病,用松弛的觀想醫治;地大之病,應將意念集中于頭頂醫治;風大之病,應將意念集中于足下醫治。
得病也有叁種因緣。一、四大五髒得病。二、鬼神所作得病。叁、宿世業報得病。
四大生病者:常止心在下,多動地大,而生地病。常止心在上,多動風大,而生風病。常止心急驟,多動火大,故生火病。常止心寬緩,多動水大,故生水病。又地大增者,腫結沈重,身體枯瘠。火大增者,煎寒壯熱,肢節皆痛。風大增者,身體虛懸,嘔逆氣急。水大增者,痰陰脹滿,食欲不振等症發生。
四大不順得病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裳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爲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爲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爲風病。水火風叁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水火風,亦是等分,屬地大病。若此四大不調,則會生四百零四種病。
五髒得病者:身體寒熱,頭痛口燥,是心病相。身體脹滿,心悶鼻塞,是肺病相。憂愁不樂,頭痛眼闇,是肝病相。膚癢疼痛,飲食失味,是脾病相。咽喉噎塞,腹脹耳聾,是腎病相。
六神發生之病:若多怕惛惛,是肝中無魂。多忘前失後,是心中無神。多恐怖癫狂,是肺中無魄。多悲觀喜笑,是腎中無志。多回旋疑惑,是脾中無意。多失意不歡,是陰中無精。
應知養生之道,眼不多見而魂在肝。耳不多聞而精在腎。鼻不多嗅而魄在肺。舌不多嘗而神在心。身不多勞而志在脾。意不多思而神守舍。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即此義也。
如得四大五髒之病,應求診中西醫生調治。若是鬼神作祟得病,當勇猛精進,以堅固志,加以咒力,或念《心經》,《大悲咒》,《往生咒》,或誦大乘經典,可以痊愈。若是宿業果報病,如生意失敗,家屬不和,貧病交加,一切不順利,則應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戒殺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經常跪在諸佛菩薩面前,生大慚愧,發露衆罪,求乞忏悔,可以消除一切罪業。
丙八、觀息遍身。放松身體,將萬緣放下,一切順乎自然,不可過于拘束,觀想氣息周遍全身,隨諸毛孔,或出或入,無障無礙。如此用心,非但通諸氣脈,更能消除病患。
禅波羅密門有五門禅。
一、系心頂上,久則心動于風,如得風病,自己以爲得到神通,有飛的感覺,易出偏差。
二、系心發際,久則眼好上瞻,能見黃色,或赤色種種顔色,或見種種光明,常用會生過患。
叁、系心鼻端,出息入息,易悟無常,心若甯靜,能發禅定。
四、系心臍間(氣海),能除萬病,內見叁十六物,能發特勝等禅。…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