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

   五、系心地輪(兩足中間),氣隨心下,四大調和,能發根本不淨觀。

   心如猿猴,以鎖系于柱上,其心自然調伏,將心系于五處也是如此。此五種觀想方法,前二久用會生過患,後叁久用可生禅定,學人應知從中選用。

   入定時有叁事要注意:

   一、調伏心中亂想雜念,令其專注一境,或想丹田,或觀于心,使不亂動。

   二、調伏心中昏沈,初學靜坐總覺妄念比平時多。靜坐日久,妄想就會減少,但妄想減少時,瞌睡又會相應纏擾。不過這是一般用功人之通病,行者務要提起精神,或注意鼻端,昏沈自然消失。

   叁、摒棄外緣,使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不緣色聲香味觸之五塵境界。

   住定時有叁事要注意:

   行者于一坐時,始從入定,終至出定,于其中間,或長或短,必須認識身、息、心之叁事,調不調之相狀。

   一、調身不寬不急,寬是放縱,急是約束。過寬易生懈怠,過急易生病症。若坐久疲勞,其身有時東倒西歪,或前俯,或後仰,覺已當即糾正,不可隨它而去。

   二、調息不澀不滑。澀是酸澀,滑即不凝滯。使息出入微細,似有似無。坐時,覺息出入有聲,或息雖然無聲,而結滯不通,或出入不微細,皆是不調之相。息之出入,需要無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似有似無,身心和順,此是調相。

   叁、調心不沈不浮。沈是昏暗不清,浮則妄想紛飛。身息雖然調得適當,而心浮動或昏沈,或覺寬急不定,當安心向下,系緣臍下丹田,製諸一切妄念。若心昏沈則觀注鼻端,其心自能調適。

   出定時有叁事要注意:

   初入定時是從粗入細,後出定時則由細至粗。

    一、行者坐禅,覺欲出定時,于未出定前,先將心放下,由細轉粗,思維名相,逐漸攀緣六塵境界,因其最初入定,收攝諸念,如今出定,需將一心散于諸念。

    二、開口吐出濁氣,令身中熱氣外散,觀想遍身毛孔,一時同出穢氣。

   叁、微微搖動其身,次動肩膊及手頭頸,再動二足悉令柔軟,然後以兩手遍摩毛孔,繼擦兩腿兩足等處,再用手揉兩眼後,始將雙目張開,稍歇片刻,方可離座。

   坐時應放松褲帶,以便氣行,免腹內存氣過多,日久致疾。昏沈重時,振作自心,或思日月光明,或以冷水洗臉,或起立經行。系心過猛,易生掉舉。緩懈寬松,易生昏沈。故要調適心念不昏沈、不浮動、不松散、不逼迫。

  靜坐講義(二)

   暢懷法師

  

   E .欲界定

   “坐禅”是佛教專有名詞。六祖謂:“心念不起名爲坐,自性不動名爲禅。”又說:“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梵語禅那,譯爲靜慮,思維修習,功德叢林等名。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妙用爲果。又名叁昧,翻譯爲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如蛇行路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故名正心行處。今人作事,得奧妙處,亦稱叁昧。

   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外道禅、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還有如來禅、祖師禅之種種名稱。

   世間禅有二種。一、根本味禅。二、根本淨禅。

   一、根本味禅。

   即四禅天,四無量心及四空定,名爲十二門禅,是凡夫、外道和小乘共修之禅。方法是用:“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之六行觀去修。若厭欲界的散亂心,即修四禅。欲求有大福德,則修四無量心。若厭離色身,則修四空定。因爲其生出世善法的根本,又于禅定中生著愛味,故稱其爲根本味禅。根本味禅,爲凡夫外道以六行觀修,發有漏智,不生無漏慧。

   根本味禅者,人之思想,如瀑流水,靜坐數分鍾,便覺思想更多,坐久則會凝靜。猶如濁水,若放白礬,便見沙土下沈。又如陽光透過門縫,方見微塵上下飛揚。妄想分別,正是如此。

   未得初禅之前,先修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首先安坐端身攝心,由于攝心之故,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泯澄淨,貼貼安穩,不複攀緣七情六欲等事,名粗心住。

   雖不攀緣外事,心之微細流注,剎那不能停止,逐漸愈凝愈細,忽見氣息出入長短,知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入不積聚,出不分散,似有似無,名細心住。

   心既精細,覺心自然明淨,由于定法持身,坐不疲倦,任運不動,或經一坐無分散之意。此時覺身如雲似影,爽爽空淨。雖若空淨,猶見身心之相,而未有定內之功德,是名欲界定(欲界指色欲、情欲、食欲、淫欲)。

   得欲界定,因爲定心既淺,未有功德支持,很容易失去。失有六種因緣:即一、心有期望。二、疑惑不決。叁、驚怖心生。四、生大歡喜。五、愛著不舍。六、憂愁悔恨。

   未得欲界定有一種不正心,即希望心。

   正在欲界定時,則有四種,即一、疑惑。二、恐怖。叁、歡喜。四、愛著。

   出定之後,則有一種,即多憂悔。若能離此六種邪心,則易入定。

   而後再修未到地定,諸禅中間,均有未到地定。得欲界定後,未得初禅前,別有境界,能生初禅。于其中間,渾然一轉,身心虛豁,雖然未去欲界身相,于靜坐中不見身首,衣服床座等物,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地定。即是初禅的方便定,亦名未來禅,亦名忽然湛心。

   得此定時,須提防邪僞。其中有十種相狀。

   一、增減相。增者,身動手起,腳也如此,外人見其身心不安,或如著鬼,身手紛動,或坐時見諸外境,如得神通,此爲增相。減者,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滅壞,或坐時疏曠,無法持身,此爲減相。

   二、定亂相。定者,識心及身,爲定所縛,不得自在,或複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能出定。亂者,心意擾亂,攀緣不止。

   叁、空有相。空者,觸發之時,都不見身,謂證空定。有者,觸發之時,覺身堅硬,猶如木石。

   四、明暗相。明者,見外種種光色,乃至日月星辰,一切色相,無不悉見。暗者,即心闇暝,如入暗室,無所覺知,如熟睡人,亦如死人,無心相法。

   五、憂喜相。憂者,其心熱惱,憔悴不悅。喜者,心大慶悅,湧動不能自安。

   六、苦樂相。苦者,身心處處疼痛,煩惱不安。樂者,甚大快樂,貪著纏綿。

   七、善惡相。善者,經常念外散善覺觀,破壞叁昧。惡者,即無慚無愧等,諸惡心生。

   八、愚智相。愚者,心識愚惑,迷惛顛倒。智者,利使知見,心生邪覺,破壞禅定。

   九、縛脫相。縛者,五蓋及諸煩惱覆蔽心識。脫者,謂證空無相定,得道得果,斷結解脫,生增上慢。

   十、強軟相。強者,其心剛強,出定入定,不得自在,猶如瓦石,難可回變,不順善道。軟者,意志軟弱,易可敗壞,猶若軟泥,不堪爲器。

   如是等十對惡觸,擾亂坐心,破壞禅定,令心邪僻,是爲邪定發相。分別邪正之相,則以叁種方法驗之,真金則以燒、打、磨便能知道。定喻于磨;修治喻打;智慧觀察,譬如火燒。

   于未到地定,雖不見身首床座等物,並非實無,如灰覆火、如夜噉食、如盲觸婦,不暢其情。行者見身息心,如芭蕉相,無有堅實。入定漸深,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此或經一日,乃至十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應守護增長,于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結,運運而動,動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似影,動發之時,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從頭至足,多成退分,從腰發則成分,足發多是進分。總之,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

   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

   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悅。五、快樂。六、善心生起。七、知見明瞭。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有此勝妙功德,莊嚴動法,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五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又有余觸,次第而發,名爲初禅發相。

   余觸發者而有八觸。

   一、重如下沈。二、冷如冰室。叁、熱如火舍。四、輕如縷煙。五、澀如樹皮。六、滑如磨脂。七、粗如糠秕。八、軟如無骨。

   此八種相,是由四大變化而來。重澀是屬于地大;冷滑是屬于水大;熱粗是屬于火大;輕軟是屬于風大。

   又八種觸,因息出入所致,入息順地大而重,出息順風大而輕,入息順水大而冷,出息順火大而熱,入息順地大而澀,出息順風大而軟,入息順水大而滑,出息順火大而粗。

   若于中間定前,未有十種善法,先發八觸,多是病相。如重澀堅沈,是地大病生。如冷滑軟涼,是水大病生。如熱粗暖癢,是火大病生。如輕軟掉浮,是風大病生。

   若從入息所得重冷澀滑等病,則用出息而去治療。如從出息所得輕熱軟粗等病,則用入息而去治療。

   又因重澀堅沈等,生睡眠蓋;因冷滑軟涼等,生疑惑蓋;因熱粗暖癢等,生瞋恚蓋;因輕軟掉浮等,生掉悔蓋;又因四大合成世間諸法,會令衆生生起貪欲蓋。靜坐者不可不防。

   因欲界色、受、想、行、識之五陰,轉換色界五陰,粗細有所不同,故有八觸發生。譬如世人,憂愁煩惱,內起結滯,壅塞不通,俾令四大發生變化,從心而生,乃至得病至死,此苦不從外來。今此禅中,有觸樂事,亦從心有。八觸之事,未必發盡,或發叁五種,應先發何種,若論其次第,亦無定前後,強者先發,多見有人,從動而發。

   F .四色界定

   初禅名爲離生喜樂地。

    離欲界之粗濁,而生初禅得喜樂,故名離生喜樂地。

   初禅有五支功德。

   一、覺支。于禅定中,得大清淨,知色界細觸,非欲界粗觸,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二、觀支。即以細心分別禅中諸妙功德。叁、喜支。獲得初禅,定中所得利益甚多,如是思維,歡喜無量。四、樂支。喜心既息,恬然寂靜,受禅定樂。…

《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定初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