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于开启心灵;人生之最,在于心灵教育。
◎迷信和无知,是觉知事物本然(真理)的巨大障碍。
◎「精神的解脱」是所有人类的职责所在。
◎人世间最美的事是「信心」。
◎人对生死大义有所了解,就能活出庄严的人生;对信仰有所体认,就能活出希望。
◎宗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人进入天堂,而在于让天堂进入人的心中。
◎高级的宗教,在引发一个人实践爱和智慧,在随缘之中不断省觉,并领悟自性世界的伟大。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
◎保持觉醒与观照,脱离「我」、「我所有」的念头,就能解脱苦。
◎信仰带给人生力量,也带给生命希望。
◎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外在的宗教仪式,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省。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如果有人认为学佛是一件辛苦的事,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六道轮回比学佛更辛苦。一个人无论寿命多长,都应该学而不倦,以学佛为乐才对。
◎学佛是让我们认识人生的真理,从我们的心里彻底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于一切时空当下皆放得下。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佛是感性与理性升华到最高点。
◎信仰──如实的接受生命的本身。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渴思甘露,饥思美食,病思良医,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医生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之人。
◎暮鼓晨钟,惊醒红尘机里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忧道不忧贫,为法不为名。
◎生命的真谛是在于心灵的开启与升华。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就是心灵的空间。
生命共同体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的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着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缺失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体悟「生命共同体」的真实感受,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内心的空间。
◎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布施,是自己发财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众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萨心中的悲。
生命课本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灯读藏经。
◎要学习「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要藉事链心,但不管多么忙,书总是要读。
◎《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七宝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福不及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转述四句偈的功德胜过财宝的布施。财富是有限、有为的。佛法的慈悲、般若、忍辱、结缘是无限的。
◎人生最妨碍读书时间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碍养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碍处世之道的就是话语太多;最妨碍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谋;最妨碍治家之道的就是开销太多。
◎要按时用功,日日温习,如同吃饭,每日三餐!
◎能不念旧恶宿怨,才能化阻力为助力来成就大事业,这也是身为领导者最根本的风范、气度。
◎有错误,别人敢指责你,敢说你的缺失,你才会进步。没有人敢指摘你的不如法,那将永远在错误中轮回。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才会成长。
◎世上应没有「运气」这回事,至多只有顺境或逆境,顺境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逆境是未能预见的情况,故我们要以平常心来接受「顺逆皆一半」的未来。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愿望,期望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融入大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一个好人,不管他做得再怎么好,一半的人赞美他,另一半的人还是要诽谤;一个坏人,不管他做的再怎么坏,一半的人不屑理睬,另一半的人仍要为他说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经上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五种技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菩萨勤学五明,是为了利益众生。
◎人生应有福,可惜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闲静便是福;思量挥霍苦,节俭便是福;思量孤独苦,亲友便是福;思量老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多疑苦,有慧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结缘便是福;思量计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烦恼苦,欢喜便是福。
◎「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宁静。
◎作百佛事,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无量。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养量的方法──意自满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骄满。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见别人缺点看不见别人优点者,无法有器量。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器量自可养大。
◎「心」──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面对社会人情冷暖,我们要用智慧慈悲、忍耐、柔和去克服;只要我们心中能包容一切众生,就不会斤斤计较荣辱得失;只要我们心中蕴藏富贵法财,就不会汲汲营营于蝇头小利。心中有力量,不计较、不比较,自然超然于称讥毁誉之外,昂首于富贵淫威之上,快乐地过着奉献服务的人生。
◎心常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掌握生命
◎在现实人间,虽然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有圆满有缺憾,有舒服与不舒服的时候,但是在我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选择。
◎一个人若能不被世俗羁绊,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若能从忧虑和困扰中静心,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一个人若能处在空的状态,就能得到完全的无碍。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和人生。
◎「好情境」和「急性子」是矛盾和相反的。最高级的餐厅,上菜总是缓慢的,这样舒缓的气氛,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味。最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总会让人忍不住放慢步伐,去享受空间和品味艺术。最美丽的花园,会使人不自觉的轻轻散步,怕惊动花木,和花上的彩蝶。最好的生活,应该也是舒缓的吧!有深度的品味,有宽广的空间,有细腻的觉察,有安静的思维,因此,要学习每天有一段路,要慢慢的、轻轻的、静静的散步。
◎龙树菩萨在他所造的四百论中:佛法是心法,主要不是在于展示语业或身业,而是在于心,因此如果能够调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调伏心,就不是修法。 ◎无我不是说我们不存在,而是存在于不断的在改变,因为是无常,不要有自我中心,常想到别人。
◎「无所住」是没有自我中心,不为我要怎么,不要怎么对自己。「生其心」是随类希求,随缘救济做过即放下,不放在心上。「实相」即是「无相」、「空」。空是无常,无常变化叫做「空」,而无常变化的本身就是实相,因为经常在变化,所以叫「无相」──没有不变的一个现象。无常的本身叫空,空的本身就是无相,无相的本身就是实相。
◎一个大修行人,临终时是欢喜自在的,因为身心是苦恼的境界,正好离开五浊升净域,何有一丝挂恚?
用行动去爱
◎人可以凭着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事后要能把消极的仇恨抱怨,转化为积极的检讨自省,学习宽恕与包容,化逆境的绊脚石为快乐成功人生的踏脚石!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