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实在无量玄中若要理解到十玄自由自在之意义者,决不能以固定的或类型的玄当充数之理由,就如此充分的被首肯。《五教章》在此十玄缘起十门结论说:「此十门,一门中随即摄余门,无不皆尽。」即指此意。
吾人执著文字,以义理为对象去理解。真正能观行到普贤之境界成为大解、大行,以自己之生活体验作为主体的去把握时,应该铭记吾人自己当下就是华严行者善财童子。
以上十玄缘起一系列关系,在部分或全体关连上,能明白法体之事事无碍之所由是六相圆融。因此《五教章》在〈义理分齐章〉之第三门设置十玄缘起。接着在第四门中将此六相圆融义连结,何法为十玄缘起也?对此不问之问:即具有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为圆融之法,指示出法界缘起一一事法根源的性格30(注释:华严学常以十数表示无尽成为惯例。然今依六数说六相圆融,《探玄记》卷第九(大正三十五·页二八二上、中)说明,缘起法有三门,说不定是基于《起信论》之体、相、用。依此三大说明真如之实例,当为法则。于体上说总、别二相,就义相上为同、异之一对,而就义用上说成、坏的一对,《起信论》所表现的影响力不能不重视。)。法藏〈五教章〉于十玄门总结说:「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可准。」31(注释: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七中)。)继十玄缘起门之六相圆融义能为前者显示根本义之点,为其补充说明,刚才已经提及。32(注释:凝然《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七(日佛全所收本二一)中,六相圆融义所以为成立十玄缘起之法门说。「云何六相成立十玄?十玄之中初门总相,余九门别相,总别圆融。九种玄门同成圆融。九玄何异?同异无碍,九玄皆悉成圆融法。九玄差别,各住自位。此即成坏一对无碍。总、同、成三,圆融三门。别、异、坏三,行布三门。行布圆融,互相即入,由六相故,成十玄门。」说明十玄与六相关系。应该注意此解释。然而在寿灵《五教章指事记》卷中末(大正七十二·页二五一中)也曾说到,好像从古以来皆如此习惯说。)
原来此六相是《晋经》卷第二十三〈十地品〉菩萨十地中,安住初欢喜地,菩萨发诸大愿说,释明十大愿,以其第四修行愿叙述自行化他二利方便愿中,出示「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六相。33(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五四五中。)十地波罗蜜行以此六相而修行,并提示一切菩萨修行方法。《唐经》所见其名称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34(注释:大正藏第十册页一八一下。),普通所采用是《唐经》译出之名目35(注释:《五教章》著作年代,若法藏于三十余岁时,则是《唐经》尚未译出以前之事,与《唐经》译出之名目同样的称呼出现,恐是依据世亲《十地经论》(菩提流支译)罢。六相各名目之译出,在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卷第一(大正十·页五○一中)中,译成有相、无相、有成、有坏等相。而尸罗达摩译《十地经》卷第一(同上·页五三八下)中,译成一般所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
虽然经典所表示,此六相义表面上只是初欢喜地菩萨修行之愿,一切菩萨修行为摄化众生,为其受修行之增进心作为利他之愿,说明不超出有关修行之范围,所以在其后如所解说,一切诸法得予六相圆融说,不能以事事无碍相即相入为根源。因此世亲解释十地经文,在《十地经论》卷第一说:「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36(注释:大正藏第二十六册页一二四下、一二五上。)暗示一切诸法,一一皆有相义,其说明当作菩萨修行方便,毋宁说其重点是在修行之方法。即总相者,说「根本入」,总体的说是菩萨入如来智慧地。另相者,「余九入」,叙述菩萨渐次进入如来智慧地。其他四相亦准此明白解释修行之顿修与渐修。因此该论中引申「皆有六种差别相门」说:「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明白表示六相义是不适用于有为差别之事法上37(凤谭《五教章匡真钞》卷第六中叙说,论中「除事」之言,乃当终教义。正是以三乘家立场处理《十地经》之六相义,所以是在理体上去理解。此在世亲是当然的看法。既然如此,《探玄记》卷第九(大正三十五·页二八二中)为释六相义,就将其分别成六门,于其第六门下,解释世亲之「除事」等。「除事」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有除简这云云。其意是六相义,不应该只限于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只依此三科之事相而说。若约道理,关于一切诸法之事事物物,应解说其融通,以「除事」一语作为补救华严本来教学的立场。但果真世亲否如照法藏所说之教学的意义上而用此语?颇有怀疑。毋宁说从世亲所谓三乘教之立场只在理上说明《十地经》之六相才是正直的看法罢。)。
中国注释家慧远在《十地经论义记》卷第一末解释此文38(注释:卍续一·七一之二·页一五一右——。),又在《大乘义章》卷第三中说到六种相门一章,同时在六相义上不能谈事相,唯独于理体上讨论,39(注释:大正藏第四十四册页五二四上中。)此是破除凡夫、二乘空执之滞凝障。如上慧远所解释之方法,推究世亲之论意更进一步论理,不只是偏取菩萨修行方法,由论中推想「除事」之辞句,说及诸法之理体,所见单在注解上已有大大进不步之痕迹矣。
然而此漂浮于华严教学上更加深一层推理,不只是限在理体上之论理考察,且内中深含有菩萨修行,以至理解到在法界一一诸法上六相圆融。在《华严经·十地品》之初,金刚藏菩萨说十地甚深法门有十由,承此世亲以四门解释所谓十由,第四立有本末无碍。其原意以事事无碍立场上去理解时,一切诸法之事事物物自身悉皆具足六相,因此若依教学的解释如不追究到成为圆融一点,即不能明白经之本意。确实经中极力赞叹十地功德:「此十地是菩萨最上妙道,最上明净法门。」40(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五四三上。)或者叹德曰:「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萨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41(注释:同上·页五四三下。)菩萨十地之行为超越任何优等地位,是故进入初地之「善根」、「助道法」、「清白法」,以无限欢喜心迎接,于初欢喜地修行之心境,必定能观行到现前诸法之六相圆融义。华严教学的展开如此推进是理所当然,其最初是由智俨所解明的。
法藏《华严传记》卷三所记述,智俨开始随智正处闻《华严经》深意,后得慧光所著之经疏而打动了他的心。然后在其二七岁时,一日得一异僧告示:「汝若欲思解一乘之义者,宜究明十地中六相之义,必然有所悟处。」彼即顺从异僧指示,当下专心于六相义,反覆研钻,结果在有启发,依此而自己著作《华严经疏》。42(注释:大正藏第五十一册页一六三下。)依据上述,《华严经搜玄记》正是根据此一事由而著成应该无误。在其卷第三下所述说之六相义43(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六十六中。),在彼之华严发得暗示六相甚深意义与其地盘及地位。盖彼是如慧远、慧光等地论系统之学匠,深受世亲《十地经论》所说六相义影响,加以深究其论理。六相有顺理和顺事二义,于论上其顺理义甚为明显。虽是顺事义较隐微,若要具体的开显顺事之义,未必是六相只是限于理论上,毋宁以理显相。若在事上去研(上“襾”下“敫”)则其旨意也就更明白了。《五十要问答》卷下为因门六义结成于前之因果事理与六相之法缔结,以事证成为真实,其理由是「称法界故」,44(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三一下)可见就有关六相义在考察上已有显著的进步痕迹矣。
然而智俨说明六相圆融义极为简单,经考察其所有著作《六相章》45(注释:据传智俨另有《六相章》一卷之著作,很遗憾散轶不传。《五教章》六相圆融义最后附载有六相颂,传说是从此《六相章》中所抽出。《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七(日佛全所收本四二三)此颂是至相大师结之章主移之全安今章。又《五教章纂释》中之八(日佛全所收本四九三),引用《复古记》如下之说。《圆宗文类》第二十一卷云:「此颂出自至相《六相章》也,〈义理分齐〉中承用彼文,人不知之,谓是贤首所作。又,〈五十要问答〉卷上(大正四十五·页五二二上)为明白教相义在第十地释分释下,喻显一乘教义建立之义相,并于义湘之《华严一乘法界图》所录之,《法界图记业髓录》卷下之二(大正四十五·页七六○中)引用此文意。据此得予察知智俨是从世亲六相论,蕴成了一乘思想,见此为一充足之资料。」),虽曾详说过,但今日已不见存在其组织的解释,也不能十分窥知究竟。只在事相上解说,只单独地知道有其深奥的内容而已。然一度经由法藏之手法推移,将它与十玄缘起连结在一起,给与事事无碍基本的立场,了知事法之相即相入,显示其根源。与《五教章》、《金师子章》等十玄缘起成为一连串之教理,如得说以十玄缘起授与在法界缘起无中心地位时,作为补充说明,已成为不可缺少之要件。
在《探玄记》卷第九46(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二八二上——。),当解释经中〈十地品〉六相义时,几乎无视于《十地经论》及地论系之理解方法,很胆显更改其面貌47(注释:法藏于印度诸论师中,所见到的对马鸣、龙树崇敬态度要大过于世亲。盖以世亲是属于法相教学系统,于中国教导也玄奘、窥基所确立唯识教学论师。就此六相义上,对世亲也并不十分重视之态度,彼(法藏)对六相义之解释,毋宁说要比世亲更上一层。在探索经典深意上,可理解好似怀有矜持的感情,但采用说《华严经》时之第二七日说是依准世亲之说,应该说其有必要时也援引世亲所说也。)。澄观在其《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三继承法藏所说,分别为七门作为解说48(注释;大正藏第三十六册页四一四上),而且显著消除义学方面,建立于趣…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