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實在無量玄中若要理解到十玄自由自在之意義者,決不能以固定的或類型的玄當充數之理由,就如此充分的被首肯。《五教章》在此十玄緣起十門結論說:「此十門,一門中隨即攝余門,無不皆盡。」即指此意。
吾人執著文字,以義理爲對象去理解。真正能觀行到普賢之境界成爲大解、大行,以自己之生活體驗作爲主體的去把握時,應該銘記吾人自己當下就是華嚴行者善財童子。
以上十玄緣起一系列關系,在部分或全體關連上,能明白法體之事事無礙之所由是六相圓融。因此《五教章》在〈義理分齊章〉之第叁門設置十玄緣起。接著在第四門中將此六相圓融義連結,何法爲十玄緣起也?對此不問之問:即具有總、別、同、異、成、壞六相爲圓融之法,指示出法界緣起一一事法根源的性格30(注釋:華嚴學常以十數表示無盡成爲慣例。然今依六數說六相圓融,《探玄記》卷第九(大正叁十五·頁二八二上、中)說明,緣起法有叁門,說不定是基于《起信論》之體、相、用。依此叁大說明真如之實例,當爲法則。于體上說總、別二相,就義相上爲同、異之一對,而就義用上說成、壞的一對,《起信論》所表現的影響力不能不重視。)。法藏〈五教章〉于十玄門總結說:「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可准。」31(注釋: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七中)。)繼十玄緣起門之六相圓融義能爲前者顯示根本義之點,爲其補充說明,剛才已經提及。32(注釋:凝然《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日佛全所收本二一)中,六相圓融義所以爲成立十玄緣起之法門說。「雲何六相成立十玄?十玄之中初門總相,余九門別相,總別圓融。九種玄門同成圓融。九玄何異?同異無礙,九玄皆悉成圓融法。九玄差別,各住自位。此即成壞一對無礙。總、同、成叁,圓融叁門。別、異、壞叁,行布叁門。行布圓融,互相即入,由六相故,成十玄門。」說明十玄與六相關系。應該注意此解釋。然而在壽靈《五教章指事記》卷中末(大正七十二·頁二五一中)也曾說到,好像從古以來皆如此習慣說。)
原來此六相是《晉經》卷第二十叁〈十地品〉菩薩十地中,安住初歡喜地,菩薩發諸大願說,釋明十大願,以其第四修行願敘述自行化他二利方便願中,出示「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六相。33(注釋:大正藏第九冊頁五四五中。)十地波羅蜜行以此六相而修行,並提示一切菩薩修行方法。《唐經》所見其名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34(注釋:大正藏第十冊頁一八一下。),普通所采用是《唐經》譯出之名目35(注釋:《五教章》著作年代,若法藏于叁十余歲時,則是《唐經》尚未譯出以前之事,與《唐經》譯出之名目同樣的稱呼出現,恐是依據世親《十地經論》(菩提流支譯)罷。六相各名目之譯出,在鸠摩羅什譯《十住經》卷第一(大正十·頁五○一中)中,譯成有相、無相、有成、有壞等相。而屍羅達摩譯《十地經》卷第一(同上·頁五叁八下)中,譯成一般所用總、別、同、異、成、壞六相。)。
雖然經典所表示,此六相義表面上只是初歡喜地菩薩修行之願,一切菩薩修行爲攝化衆生,爲其受修行之增進心作爲利他之願,說明不超出有關修行之範圍,所以在其後如所解說,一切諸法得予六相圓融說,不能以事事無礙相即相入爲根源。因此世親解釋十地經文,在《十地經論》卷第一說:「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36(注釋: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頁一二四下、一二五上。)暗示一切諸法,一一皆有相義,其說明當作菩薩修行方便,毋甯說其重點是在修行之方法。即總相者,說「根本入」,總體的說是菩薩入如來智慧地。另相者,「余九入」,敘述菩薩漸次進入如來智慧地。其他四相亦准此明白解釋修行之頓修與漸修。因此該論中引申「皆有六種差別相門」說:「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明白表示六相義是不適用于有爲差別之事法上37(鳳譚《五教章匡真鈔》卷第六中敘說,論中「除事」之言,乃當終教義。正是以叁乘家立場處理《十地經》之六相義,所以是在理體上去理解。此在世親是當然的看法。既然如此,《探玄記》卷第九(大正叁十五·頁二八二中)爲釋六相義,就將其分別成六門,于其第六門下,解釋世親之「除事」等。「除事」謂陰、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道理說融通,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有除簡這雲雲。其意是六相義,不應該只限于說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只依此叁科之事相而說。若約道理,關于一切諸法之事事物物,應解說其融通,以「除事」一語作爲補救華嚴本來教學的立場。但果真世親否如照法藏所說之教學的意義上而用此語?頗有懷疑。毋甯說從世親所謂叁乘教之立場只在理上說明《十地經》之六相才是正直的看法罷。)。
中國注釋家慧遠在《十地經論義記》卷第一末解釋此文38(注釋:卍續一·七一之二·頁一五一右——。),又在《大乘義章》卷第叁中說到六種相門一章,同時在六相義上不能談事相,唯獨于理體上討論,39(注釋:大正藏第四十四冊頁五二四上中。)此是破除凡夫、二乘空執之滯凝障。如上慧遠所解釋之方法,推究世親之論意更進一步論理,不只是偏取菩薩修行方法,由論中推想「除事」之辭句,說及諸法之理體,所見單在注解上已有大大進不步之痕迹矣。
然而此漂浮于華嚴教學上更加深一層推理,不只是限在理體上之論理考察,且內中深含有菩薩修行,以至理解到在法界一一諸法上六相圓融。在《華嚴經·十地品》之初,金剛藏菩薩說十地甚深法門有十由,承此世親以四門解釋所謂十由,第四立有本末無礙。其原意以事事無礙立場上去理解時,一切諸法之事事物物自身悉皆具足六相,因此若依教學的解釋如不追究到成爲圓融一點,即不能明白經之本意。確實經中極力贊歎十地功德:「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40(注釋:大正藏第九冊頁五四叁上。)或者歎德曰:「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41(注釋:同上·頁五四叁下。)菩薩十地之行爲超越任何優等地位,是故進入初地之「善根」、「助道法」、「清白法」,以無限歡喜心迎接,于初歡喜地修行之心境,必定能觀行到現前諸法之六相圓融義。華嚴教學的展開如此推進是理所當然,其最初是由智俨所解明的。
法藏《華嚴傳記》卷叁所記述,智俨開始隨智正處聞《華嚴經》深意,後得慧光所著之經疏而打動了他的心。然後在其二七歲時,一日得一異僧告示:「汝若欲思解一乘之義者,宜究明十地中六相之義,必然有所悟處。」彼即順從異僧指示,當下專心于六相義,反覆研鑽,結果在有啓發,依此而自己著作《華嚴經疏》。42(注釋: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一六叁下。)依據上述,《華嚴經搜玄記》正是根據此一事由而著成應該無誤。在其卷第叁下所述說之六相義43(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六十六中。),在彼之華嚴發得暗示六相甚深意義與其地盤及地位。蓋彼是如慧遠、慧光等地論系統之學匠,深受世親《十地經論》所說六相義影響,加以深究其論理。六相有順理和順事二義,于論上其順理義甚爲明顯。雖是順事義較隱微,若要具體的開顯順事之義,未必是六相只是限于理論上,毋甯以理顯相。若在事上去研(上“襾”下“敫”)則其旨意也就更明白了。《五十要問答》卷下爲因門六義結成于前之因果事理與六相之法締結,以事證成爲真實,其理由是「稱法界故」,44(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五叁一下)可見就有關六相義在考察上已有顯著的進步痕迹矣。
然而智俨說明六相圓融義極爲簡單,經考察其所有著作《六相章》45(注釋:據傳智俨另有《六相章》一卷之著作,很遺憾散轶不傳。《五教章》六相圓融義最後附載有六相頌,傳說是從此《六相章》中所抽出。《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二十七(日佛全所收本四二叁)此頌是至相大師結之章主移之全安今章。又《五教章纂釋》中之八(日佛全所收本四九叁),引用《複古記》如下之說。《圓宗文類》第二十一卷雲:「此頌出自至相《六相章》也,〈義理分齊〉中承用彼文,人不知之,謂是賢首所作。又,〈五十要問答〉卷上(大正四十五·頁五二二上)爲明白教相義在第十地釋分釋下,喻顯一乘教義建立之義相,並于義湘之《華嚴一乘法界圖》所錄之,《法界圖記業髓錄》卷下之二(大正四十五·頁七六○中)引用此文意。據此得予察知智俨是從世親六相論,蘊成了一乘思想,見此爲一充足之資料。」),雖曾詳說過,但今日已不見存在其組織的解釋,也不能十分窺知究竟。只在事相上解說,只單獨地知道有其深奧的內容而已。然一度經由法藏之手法推移,將它與十玄緣起連結在一起,給與事事無礙基本的立場,了知事法之相即相入,顯示其根源。與《五教章》、《金師子章》等十玄緣起成爲一連串之教理,如得說以十玄緣起授與在法界緣起無中心地位時,作爲補充說明,已成爲不可缺少之要件。
在《探玄記》卷第九46(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二八二上——。),當解釋經中〈十地品〉六相義時,幾乎無視于《十地經論》及地論系之理解方法,很膽顯更改其面貌47(注釋:法藏于印度諸論師中,所見到的對馬鳴、龍樹崇敬態度要大過于世親。蓋以世親是屬于法相教學系統,于中國教導也玄奘、窺基所確立唯識教學論師。就此六相義上,對世親也並不十分重視之態度,彼(法藏)對六相義之解釋,毋甯說要比世親更上一層。在探索經典深意上,可理解好似懷有矜持的感情,但采用說《華嚴經》時之第二七日說是依准世親之說,應該說其有必要時也援引世親所說也。)。澄觀在其《華嚴經疏演義鈔》卷第五十叁繼承法藏所說,分別爲七門作爲解說48(注釋;大正藏第叁十六冊頁四一四上),而且顯著消除義學方面,建立于趣…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