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旧译俱不遣)——如立声是常在的命题。以无体质为中端。若非常在见彼非无体质为异喻体。如虚空为异喻依。然虚空之一例旣是无体质,即与中端无不同,虚空是常在,与大端又无不同,所以说与中端及大端均非不相同之一例的谬误。
四、明示“中端”与“大端”间缺乏分离作法说明之一异喻A heterogeneous example showing an absence of diseonnection between the middle term and the major term的谬误(旧译不离)——如立金刚石是可燃命题。以炭素物故为中端。譬如冰雪为异喻依。此式未将中端与大端分离之关系说出,只举冰雪为例,不能作有力之反证。质言之,即缺乏“若不可燃见彼非炭素物”异喻体作法之说明也。
五、明示中端与大端之间并无颠倒分离之一异喻A heterogeneous example showing an absence of ivners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middle term and the major term的谬误(旧译倒离)——同喻正证,先中端后大端,以见“说因(中端)宗所随(大端)”,巽喻反证,先大端后中端,以见“宗(大端)无,因(中端)亦不有”。不然,同喻则有“倒合”之过,异喻则有“倒离”之过也。如立某甲必死命题。因为是人为中端。若不是人见彼不死为异喻体。譬如石火等为异喻依。异喻规律应先说大端后说中端,故应言“若不死都不是人”,而今却说“若不是人都不死”,但禽兽虽非人类,仍不免一死,所以说是明示中端与大端间并无颠倒分离之一异喻的谬误。
以上所说中端的三个特征及应避免“不成”“不定”“相违”等各种谬误,是“比量”在辨别真伪上重要的规律,但是这种用已知的经验比知未知的事物,充其量,只能得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共相(普遍)而已。至于自相(特殊)则毫无所与,所以我们除了“共相”还要知道“自相”。何谓自相
集量论说:“诸法实义,各附已体为自相”。(此法字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略当英文的Things字)。自相有二义:一约世俗,凡有体显现,得有力用,引生能缘者,是谓自相。二约胜义,凡离假智及诠,恒如其性,谓之自相。质言之,自相即宇宙间一切事物之本来面目是已。但是这种自相,瑜伽学派认为唯属自内证智之所证知,绝非思虑名言之所能表诠,假使思虑名言能得事物之自相,那么如火以烧物为它的自相,说火的时候火就应烧口。思火想火的时候,就应烧脑。我们说火时口并不被烧,思火或想火时,脑亦并不被焚,可知所思所说并非火的自相,只是贯通诸火(厨火灯火以及山野之火)为彼共相。何谓共相
集量论说:“假立分别,通在诸法为共相”。大疏说“以分别心假立一法,贯通诸法,如缕贯华”。譬如说:“花”遮余非花,一切桃李等都包括在内。乃至说“人”遮余非人,一切智愚贤不肖都包括在内。贯通诸法表示不唯在一事体之中,逻辑上名曰“槪念”。槪念者何
槪括的观念也。在英语曰Concept(con=together Cept=to take),有集取之义。即将数种观念比较分别其属性之共通与不共通者,集其共通者而取之以成一槪念也。例如桃李梅菊等花之属性,互有异同,择其同而舍其异者,总名之曰花,花之一名,即一槪念也。但是这些槪念唯是假立,起初并非实有,思想及文字语言所能办到,惟此而已。关于此,或许有人会说:假使说火不得火之自相,那么唤火亦可得水。同样,唤水也可以得火,因为都不能得到自相。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须知一切语言文言有遮功用,也有表的功用。说火的时候除掉不是火,非得火之自相,而所以得火又不得水者,正因为一切语言,文字有表的功用,所以只能得于火,不会得于水。依瑜伽的道理,假名不能诠表实相,更有四重意义:“一者若谓名能诠实,于一实事,得有多名,名旣成多,事亦应多,事旣非多,名唯假立”。如尔雅说:“犬未成豪曰狗”说文说:“犬,狗之有县蹄者也”。依前说狗是犬之一种,依后说犬是狗之一种,可知狗犬的槪念都是假立的。“二者若谓名能诠实,于一实事,可有异名,名旣有异,实亦应异;今事非异,名唯假立”。譬如江淮河汉都是水的异名,峰峦岭岫都是山的异名。若许名称其实,一个物体上那容有这许多名呢
不过立这许多的名都要观察这个物体上所应有的义,不是漫无限制而已。其实何尝有一定呢
须知所说这应有的义是由观察所得的是由“想心所”Ideation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这义不是实有的物,实有的物是要离了意识的增益,方能求得到的。这义旣不是实有,依义而立的名,当然亦非实有了。所以说一切名都是假立的。“三者名能诠实,若谓名先于实,由此名故,得有实者,则实未生时,名亦不起,世间诸法要先有实,后乃起名。实之不存,名亦何有
名且不有,何能诠真”
假使说名先于实,因名得实,不应道理。“四者若谓名后于实,能诠实者则名所计实,何于未起名时,实觉不起
依事起名,名之所诠要仍彼名与实无关”。譬如马之一名,在未成立之时,见者并不作“马”想,必经种种之分析综合,将见此为哺乳类,此为有蹄类此能负重而疾走诸判断,意识上才会起“马”的感觉,感觉以后,对着别人才会说道:这是马呀!这是马呀!这样看来,名先于实,则名且不生,名后于实,则实觉不先名而起,所以我们虽依事起名,但名之所诠还是假名于实无关。所谓“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兆”。略同此意。从此可知思想所能想到语言所能说到,都不是事物之自相。然则欲知“自相”又当如何耶
在瑜伽学派看来,吾人欲知自相,只有凭着“现量”。量是规矩绳墨准确刊定之义。凡构成知识之过程及知识之本身悉名曰量,现量有三义:欧阳竟无先生有言:“事本现在,不由乎人望后扳前。事自现成,不由乎人逞私营己。事原显现,不由乎人索隐钩深”。因明入正理论云:“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无分别者,非取全无,惟指能量智于所量境,远离依他起上假施设之一切名言分别,一切种类分别比量三相之诸门分别,名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者,此中有二要义。一能量智正,言正简邪,即现量智,须拣迷乱无记等。二所量境真,色等谓所量,义即是境,即现量境,等者等取声、香、味、触、及法,此拣空华毛月等,虽无分别,非现量故。离名种等所有分别者,此正解释前无分别义,此中分别略如上述。文中言等,即等此也。三种分别但于色等义上,貌似显现证知而不如于境之自相,增益有故,非真实有,若离此者,方现量境。离谓远离,释前无分别之“无”也。现别转者,清净居士释云:“谓现量智,刹那刹那,相续生起,此中刹那,唯约现在变简过去未来,即瑜伽论所谓“非己思应思”之义也。由现量智,从种生现,才生即灭,实无住义。种各别生;现非一体,是故说言现现别转。转,生起义。谓现量智,从种生现,及托色等为缘而生。此智生起,由不共缘;各别能证诸法一一自相。如是自相,不通余有;故名为别”。
总之,印度逻辑(因明)以现量比量为依归,盖由所量之境不外“自”“共”二相故。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实义各附已体为自相;能知之者曰现量。假立分别通在一切事物为共相,能知之者曰比量。前者乃“感性”所有事,后者乃“理性”所有事。知识之中除“自”“共”二相外,更无量境,故能知之量,亦莫由成三。
(完)
现代佛学 1951年7期
《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虞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