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P45

  ..续本文上一页)。故云说极成简不极也。

  疏。因中两俱(至)独言极成。钞曰。此文重委细指示。已摄不极者。摄因喻不极也。两俱等宽者。音里云。意言。四不成等是宽故即从此宽为称。更不标极成名也(云云)。基辨详言。此释尤尔。虽然不明以何所由从宽为称故可谓未可。今谓。四不成等宽通极成不极成故云宽也。极者共言有体也。非极者不共言无体也(已上私)。又周记云。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中一一皆有两俱随一等过故云宽也(云云)(基辨详云。此释妄解也。不辨名极成由故)。又秋篠云。两俱等名通宗等故其义即既宽。故云两俱等宽(云云)(今云。此释亦妄解也。不辨名极成由。但释宽言故)。从余为称者。音石里云。意言。因四不成及喻二不成等名余也。望不极成云余也(云云)。基辨详云。因四不成喻不成等宽通极成(有体)不极成(无体)有过也。然今以不成立称从不共言之余共言亦有过但云不成而不云极也。是故音石释虽好未痛快也。又云从宽为称之释亦由是可解。云从余亦从宽意同也。有体无体等者。此文明共许有过。有体者。音道云。共言因喻也(云云)。无体者。音道云。不共言因喻也(云云)。同里云。因喻皆通有体无体也。因有体者。声无常。眼所见故者。此因共言故虽云有体然有过也。大乘对小乘立声无常德句摄故者。不共言故云无体因也。此因有两俱不成也。有体喻者。声无常所闻性故如瓶等者。此虽有喻体而有能立不成也。无体喻者。声无常所转变故如大等二十三谛也(云云)(已上里)。宗过不尔者。意云。宗过不共是过。故非如因共言有过。今云不过等。两许有体者。两宗共言有体非宗后三过。故宗中但云极成也(已上基辨私)。

  疏。然理门云(至)但此论略。钞曰。此下由理门作别解(此由音石意也)。意云。上来约极成言但在宗不有因喻而明。已下约极成言在因喻而释(已上由音石意私注)。音里云。古德言。此依理门为一解也。既云决定同许。故知于因喻亦须极成言。但此入理论略不置极成言也(云云)。又秋篠意言。此文非别一解。第四答文。续前同义。钞云。以理而言。宗·因·喻三皆言极成。但是略耳。下引二文证三支皆言极成也。此第四说与玄应一说同也。彼疏云。问。因及喻中不云极成。何故宗中极成言简。答。三支极成应齐等。举初显后。故不名之。似同喻中不成过故真因喻必极(云云)(已上秋篠)。基辨详云。此秋篠释未稳当。彼先德由玄应疏作此谬释。如上由音石明。后学不应依用此秋篠说。此中宗法等者。音道云。宗者有法宗也。法者因法也(云云)。又里云。有法宗也。是总宗之一分故即其极声声于别有法亦转故也。法者因也(云云)。决定同许者是极成义。于同品中等者。音石里云。意言因于同品中有·非有·有非有也。谓同品有之三句同品非有之三句同品有非有三句亦必须共许也(云云)。故知同喻等者。基辨私云。承上成因喻亦须极成言。理门论既如是。但此入理论因喻略极言。

  疏。唯识亦言(至)故知此略。钞曰。下引因喻有极成言证成唯识第五文也。由此等文此论略不云极自应悉知。秋篠钞引义断云。有人云。因喻何无极成。即自解云。因喻必要极成。以无滥故。真似相翻皆无此说。其义云何。答。此亦不尔。因中既有两俱随一不成。翻彼故论极成。但言略故准理定有(云云)。上来显宗依文终。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六(尾)。

  安永第四(未)年正月三十日于南都兴福寺菩提院内妙光院南窗钞记之了。

  沙门基辨(生五十八岁)。

  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无上大菩提。

  宽政改元(酉)年腊月望日于同寺莲成院南窗加订正。自安永至今年数度令讲演此本疏之间以诸家释对辨疏意判定是非加校正了。

  法相大乘末学沙门基辨(生年七十二岁)。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卷第七(自出宗体始至示宗相竟)。

  南都右京药师寺法相大乘沙门基辨撰。

  上来明宗依文已。自下示相广陈中出宗体文也。

  疏。论差别性故(至)曰出宗体。钞曰。自下示宗相中第二出宗体。此中大分为四。初牒论示科。二释差别性三字。三释故字。四总问答。今即初也。

  疏。差别者谓(至)以为宗体。钞曰。此下第二释差别性三字。此中有四。初离释三字。二示体·义互相差别相。三简古因明师正释新师宗体。四总问答。今即初也。一切者示无一切非宗者。有法及法者即前段所言极成有法·能别也。谓取有法·法上体及义也。互相差别者体与义互差别(今云。体先陈。局守自性。义后说。屈曲生他异解。此体与义互差别也。如次具释)。以者故第五啭声。释论故字。以此故字啭义彰示不相离性。谓离体·义互相差别处无别为宗依宗体者也。其互相差别义遍转于宗依(前论文所言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者)宗体(前论文牒章云此中宗者四字也)处。彰示此遍转义今置以言一切有法及法者。即前段论所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言再举示境第七能差别义。云何示彰。谓若不置一切有法等六字。则互相差别于何处何物何为差别不辨明故。为示于一切有法及法处有互相差别义举示此六字也。今此六字能差别非余处故一切有法等言示能差别义也。性者体也等者释性言示宗体。此取二中等者释差别即性。此者指今文差别性之性言。二中者。二谓有法及法之二也。中谓境第七言也。互相差别者。谓于有法·法体义互相差别。体差别义义差别体云互相也。不相离性者。体义互相差别而其体与义同一时处不可分离。是即一许一不许以为宗体。取者简取。云何简取。谓于有法·法二中不但取言依。取体义不相离性处。是为简取。欲示此义今置取言。以为宗体者。以谓由也故也。第五啭义。释论故言。示于不相离宗体有法·法互相差别义遍转而置以言。是示以差别性言为宗体结成云以为宗体也(已上基辨私注)。

  疏。如言色蕴(至)互相差别。钞曰。二明体义互相差别相是即且示一作法也。此中有二。初略示。次具释。今即初也。此之二种等者。音道云。有法及法云二种也(云云)(基辨私云)。此之二种言境第七能差别义也。准前可知。谓于有法·法二种上若体若义互相差别今如言色蕴无我。则色蕴简别无我无我言简别无常无我色

  

  

  

《因明入正理论疏智解融贯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