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P5

  ..续本文上一页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九八页。

   [19]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0二页。

   [20]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0二页。

   [21]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0五页。

   [22]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0五页。

   [23]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0页。

   [24]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二页。

   [25]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九二页。

   [26]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九八页。

   [27]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九八-三九九页。

   [28]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0五页。

   [29]窥基法师原文见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第35-36页,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

   [30]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五页。

   [31]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六页,“前陈极成有法以为宗依,后陈极成能别以为宗体。”接着在例子“声是无常”中,还有言,“无常二字即后陈宗体”。

   [3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89页上栏。

   [33]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89页下栏。

   [34]见金陵刻经处《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合刊之《因明正理门论本》第一页阳面。

   [35]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09页上栏。

   [36]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7页下栏。

   [37]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8页上栏。其实这句话是王肯堂引用永明延寿法师,永明延寿法师原话见《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六页上左栏。

   [38]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22页上栏。

   [39]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7页下栏。

   [4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41页下栏至0142上栏。

   [41]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42页下栏。

   [42]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六页。

   [43]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六页。

   [44]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09页上栏。

   [45]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89页上栏。

   [46]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7页下栏。

   [47]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七页上栏。

   [48]见金陵刻经处《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合刊之《因明正理门论本》第四页阴面。

   [49]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1页上栏。

   [50]见金陵刻经处《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合刊之《因明正理门论本》第四页阴面至第五页阳面。王肯堂以陈那论中之语为龙树者还有不少。

   [51]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0页上栏。

   [5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0页下栏。

   [53]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1页上栏。

   [54]前三句话分别见于金陵刻经处《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合刊之《因明正理门论本》第五页阴面、第六页阴面和第七页阳面。第四句所引前半段见第四页阴面,后半段见第八页阳面。

   [55]真界法师把陈那论师的话误为龙树的也还有很多处,如《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4页下栏、0095页上栏等。

   [56]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8页上栏及0142下栏等多处。

   [57]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七页上栏。

   [58]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七页下栏。

   [59]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8页下栏。

   [6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8页下栏。 

   [61]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0页下栏。

   [6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0页下栏。 

   [63]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六页下栏。

   [64]同注51。

   [65]见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四,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第92页,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

   [66]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0页上栏。

   [67]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1页上栏。

   [68]比如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六三页上栏当中就有这叫法。

   [69]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九页上栏。

   [7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7页上栏。

   [71]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40页下栏。

   [7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2页下栏。

   [73]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五九页下栏。

   [74]《大正藏》第五十四卷第一二六四页中栏。

   [75]见该书32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76]关于惠庄法师和吕澂先生“九德”的说法,我现在一时找不出原书,所以转引自笔者《汉传因明二论》p13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77]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六三页下栏。

   [78]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六四页上栏。

   [79]见笔者《汉传因明二论》p17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8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45页下栏。

   [81]见《灵山海会》2003年春总第七期之《德鲁瓦本梵文入论与汉本对照》。

   [8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6页下栏。

   [83]如《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21页上、下栏,第122页上栏等处。

   [84]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三六六页下栏。

   [85]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48页下栏至0149页上栏。

   [86]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23页下栏。

   [87]见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八,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第228页,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

   [88]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29页上栏。

   [89]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30页上栏。

   [9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51页上栏。

   [91]同上。

   [92]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88页下栏到0089页上栏。 

   [93]见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第23页,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

   [94]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090页上栏。

   [95]见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三页下栏。

   [96]见金陵刻经处《唯识三十论·观所缘缘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合刊之《观所缘缘论》第三页阴面。

   [97]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72页下栏。

   [98]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80页上栏。

   [99]见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六页下栏,藕益智旭法师给相分色、本质色所下的定义见四一八页上栏。

   [100]见《续藏经》第一编第八十七套第一册0112页上栏。

   [101]比如沈剑英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中国佛教逻辑史》第213页中说,“这一反问语句的设置,完全是无理狡辩的做法,这种态度,较之延寿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102]见莆田广化寺印本《藕益大师全集》·5·论释四一七页下栏。

   [103]这不是沈剑英先生的原话,是他的大意,见《中国佛教逻辑史》P209页。在沈剑英先生《因明学研究(修订本)》第251页中列出的法自相相违例子是――声生论立前量:声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空、异喻如瓶;胜论立后量:声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见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4]见台中市佛教莲社佛历二五四七年(西元二OO三年)岁次壬午年夏历十二月初八印《唯识开蒙》20页。《唯识开蒙》收在《续藏经》98卷。

   [105]见《因明新探》P9,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中国逻辑史学会因明研究工作小组编辑。

   [106]见《中国佛教逻辑史》2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沈剑英主编。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藕益因明的得失例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