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三量说▪P3

  ..续本文上一页现量,谓无分别。释云,即显能缘行相,不筹不度,任运因循,照符前境,故也。五现谓明现。谓诸定心澄湛,随缘何境皆明证故。即明证众境名为现量。六现谓亲现,即亲冥自体。若一切散心。若亲于境明异自体。皆名现量。[47]

  对于似现量,《宗镜录》中说有五种:

  一散心缘过去。二独意缘现在。三散意缘未来。四缘三世疑智。五缘现在诸惑乱解。[48]

  这与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宗镜录》中还说了两个情况:

  一无分别心。谓愚痴人类,及任运见于空华等,虽无分别,然不分明冥证境,故名似现量。二有分别心,现带名言,不得法之自相,妄谓分明,得境自体,名似现量。[49]

  这是对似现量的一个补充。

   关于比量,《心赋注》中仅一句“比度而知”就完了。《宗镜录》中则说:

  比量者,比谓比类,量即量度。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名为比量。[50]

  这与《因明入正理论》的说法比较起来,还有不小的尾巴。《因明入正理论》中是这么说的:

  比量者,谓籍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51]

  实在来说,古印度人下定义总下得不纯,中间出现例子之类,但里边儿有“籍众相”、有“有正智生”,这就比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完善。《宗镜录》中对比量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此复五种:一相,二体,三业,四法,五因果。[52]

  《宗镜录》中这分法来源于《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不过是下边儿的具体分析比《显扬圣教论》简略。所谓相比量,比如看见烟知有火,这是因见烟相而推出的。体比量是指,比如说我看见一条蛇的半截身子在洞外边儿动,我就知道里边儿还有半截身子在里边儿。业比量是指,比如说我听见某种声音,我知道那是牛在叫。法比量是指,比如说我自己牙痛吃止痛片可以好,我想别人牙痛吃止痛片也可以。或者说我见张三会死、李四会死,因之推知人都会死。因果比量是指,比如说我见某甲行善修福我推知这个人将来一定得好报。

   在陈那系新因明中是把比量分为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

   对于真比量、似比量,永明延寿法师没有解说。对于非量,《宗镜录》中说:

  非量者,谓心缘境时,于境错乱,虚妄分别,不能正知,境不称心,名为非量。[53]

  永明延寿法师为什么给非量下这样的定义?他这说法从哪儿来,我想可能是从窥基法师这句话来:

  似现、似比,总入非量。[54]

  既然窥基法师这么说了,于是永明延寿法师就进一步给发挥一下。常用的几部佛教词典对于非量都是这么解释的。永明延寿法师在下边儿没有解说非量的具体情况。

   窥基法师虽然这么说了(注意,窥基法师并没有把现量、比量、非量合称“三量”),但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把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称为三量到底合适不合适。在此之前都是把三量解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现在换了非量,总得给个理由。有人是把《成唯识论》卷二中的这一段话当成了三量应该有非量的证据: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55]

  凭这句话能够把现量、比量、非量并称三量吗?我看未必。如果我们把标点符号这么加:“……或量、非量,或现、或比……”那这就该理解成:“……要么是量、要么不是量,(如果是量的话)要么是现量、要么是比量……”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呢?因为在《集量论》中对非量是这么说的:

  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56]

  《集量论》是新因明的奠基著作,被称为“量经”,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权威的。这个说法中就强调了“未得定解”。而按永明延寿法师给非量下的定义,则是有定解不过错误而已。比如说北方人第一次见到娃娃鱼因为不认识而当成了大壁虎。按陈那论师《集量论》的说法这不是非量,但按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这就是非量。永明延寿法师见没见过《集量论》,我估计是没有。因为玄奘法师没有翻译这部论,义净法师在景云二年(711年)翻译了,后来不见了,至于在永明延寿法师的时候丢没丢,现在不清楚。在《宗镜录》中确实引用了许多书,而且中间也引用了《集量论》 的一个颂子,“《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 《宗镜录》引用《集量论》的仅只这一个颂子,但这个颂子在《成唯识论》中也引用了,他其实是引用的《成唯识论》而已。而窥基法师看没看《集量论》原文,我估计也没有,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把似现、似比归入非量呢?这明明不合《集量论》中非量的定义。那么,能不能把窥基法师的“似现、似比,总入非量”作其它的理解呢?对于窥基法师这句话,《后记》中是这么说的:

  “似现、似比,摄入非量”者,非量体宽,摄似现、比[57]。

  按《后记》中这么解释的话,应该是这样理解才对:非量包括似现量、似比量,但并不能说仅只是似现量、似比量,不等于似现量加上似比量。

   《集量论》在现量品破数论的时候,有这样一句颂子,“若谓二顿生,彼非量观余”,但陈那论师解释“彼非量”这三个字儿的长行是说,“领受量根之意,未说为量”(《集量论略解》第23页),在韩镜清老先生的译本中干脆就不是“非量”,而是“非为能量”(韩老译本没有公开出版),这就很明显,“非量”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素。

   永明延寿法师把量和非量并列的还有,比如《心赋注》卷一有言:

  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58]

  《成唯识论》卷二中有言:

  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59]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有言:

  岂一心中亦量非量,得自缘故?许有见分即无此失![60]

  《瑜伽论记》卷五有言:

  是故,五根五识,有量、非量。[61]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我们不妨把这都理解成:是量的、不是量的,也就是有定解的、无定解的。

   而且,在永明延寿法师的著作中,三量并不统一,一会儿用现量、比量、非量,一会儿又用现量、比量、圣教量。《宗镜录》卷五十五有言:

  有三量:一证量、二比量、三至教量。论云:三量建立六根。依证量中眼根心心数法名见,依余耳等五根心心数法名知,依比量心心数法名觉,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又云:若见若知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释云:证量者,即境现在前,分明证了,名证量。眼心心数名见,耳等五根心心数法,于证量中了自境时总名知。意根心心数法,于比量中了别境界名觉。如隔墙见角,比知是牛。比度推求,唯在意根。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即至圣之言教,名为至教量,亦云圣言教量。[62]

  《宗镜录》卷六十九有言:

  由三量故如实观察:谓由至教量故、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证验道理。[63]

  永明延寿法师的三量不统一,表明了当时的教界对把现量、比量、非量并称三量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根据陈那论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真现量(正)

   现量(直接) 似现量(误)

   量(有定解) 比量(间接) 真比量(正)

   认识    似比量(误)

   非量(无定解)

   根据窥基法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现量

   正确  比量

   有定解  似现量

   认识-量  不正确  似比量  非量

   无定解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比量式中的犹豫问题。象“此山有火,现烟故”,这个因就是犹豫的,实际上这个式子虽然因是犹豫的,但举这式子的人是把“此山有火”当作确定的见解了,这是因明与逻辑的区别,因明的宗是先有的,宗是确定的,举因不过是论证给外人看一下以度化对方而已,现在竟然举出了“此山有火,现烟故”这样的式子,只是说明了举这式子的人说法不善巧而已。这不影响见解的确定,所以这是有定解。

   根据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真现量(正)

   现量(直接认识)  似现量(误)  非量

   认识-量   似比量(误)

   比量(间接推知)  真比量(正)

   把现量、比量、非量合称三量的说法至《宗镜录》后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注释:

   [1]见《集量论略解》第2页,陈那造,法尊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2]同上。

   [3]见《汉传因明二论》第37-38页,刚晓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这里各举一例。如《中观经论》53页有言,“现在,就以现量、比量、至教量──也名声量或闻量的三量去说明”。《杂阿含经论会编(中)》21页有言,“应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见、若知二种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

   [5]见大正藏第30册第356页下栏。

   [6]见大正藏第31册第507页中栏。

   [7]见大正藏第31册第156页下栏。

   [8]见大正藏第31册第182页上栏。

   [9]见大正藏第31册第769页中栏。

   [10]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9册《唯识典籍研究》,页335。

   [11]见大正藏第43册第713页中栏。

   [12]见大正藏第43册第112页中栏。

   [13]见大正藏第44册第91页下栏。

   [14]见《卍续藏经》第八十七册第0001页下栏。

   [15]《三支比量义钞》在《卍续藏经》目录中是“唐玄奘立(宋)延寿造(明)明昱钞”。《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仪范》古来以为是永明延寿法师所作,但一般皆认为是元中峰明本所。在《卍续藏经》的目录上是写作延寿,但在内文中是写作中峰。

   [16]见中国佛学院一九九五年五月所印内部学习资料《心赋注》第一卷三十五页。

   [17]同上书卷三第四十四页。

   [18]见大正藏第48册第761页上栏。

   [19]见大正藏第48册第624页上栏。

   [20]见大正藏第48册第723页中栏。

   [21]见大正藏第48册第728页下栏。

   [22]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2页下栏。

   [23]见大正藏第48册第673页上栏。

   [24]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上栏。

   [25]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上栏。以及大正藏第31册第532页上栏。

   [26]见大正藏第30册第357页上栏。

   [27]同注25。

   [28]见大正藏第30册第357页上栏。

   [29]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中栏。

   [30]见大正藏第31册第532页中栏。

   [31]见大正藏第30册第357页中栏。

   [32]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中栏。

   [33]见大正藏第31册第532页中栏至下栏。

   [34]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下栏。

   [35]见智者出版社所印《因明论疏瑞源记》后所附之《因明本支经论疏记总目》。

   [36]见大正藏第48册第437页上栏。

   [37]见大正藏第48册第437页上栏。

   [38]见大正藏第45册第255页上栏至中栏。

   [39]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上栏。

   [40]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上栏。

   [41]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上栏。

   [42]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上栏。

   [43]见大正藏第19册第110页下栏。

   [44]见大正藏第48册第725页中栏。

   [45]详见福建莆田广化寺印《八识规矩颂讲记》第23页左栏。

   [46]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中栏。

   [47]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中栏至下栏。

   [48]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下栏。

   [49]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下栏。

   [50]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上栏。

   [51]见大正藏第32册第12页下栏。

   [52]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4页上栏。

   [53]见大正藏第48册第703页上栏。

   [54]见大正藏第44册第95页下栏。

   [55]见大正藏第31册第10页中栏。以及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12月印行之《唯识宗简史简论》208页。

   [56]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集量论略解》正文第2页。

   [57]见《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一第三十页(按新编页码是P65),智者出版社,二千零二年九月十九日初版。或见《卍续藏经》第八七册第0008页上栏,不过续藏经中是“总入非量”,不是“摄入非量”。

   [58]见中国佛学院一九九五年五月所印内部学习资料《心赋注》第一卷三十五至三十六页。

   [59]见大正藏第31册第10页下栏。

   [60]见大正藏第43册第544页下栏。

   [61]见大正藏第42册第413页上栏。

   [62]见大正藏第48册第736页中栏至下栏。

   [63]见大正藏第48册第803页上栏。

  

  

《《宗镜录》三量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