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尊者还是禅宗的第十代祖师,我记得是第十代,不过是否准确 也不敢十分的肯定,大家下去查一下《六祖坛经》。这个国王呢,他总是把出家师父请 到皇宫里来供养,每次供养过后都要请法师开示,这是印度的习惯。我们现在到 居士家去,吃过饭嘴一抹就走,在印度可不能这样,饭不能白吃,你得给人家讲 法的,讲不来还想吃饭~~你得掂量掂量,好吃难消化的。供养次数多了,国王 发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同一个事儿,不同的法师讲的都不一样。于是国王问师父胁尊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胁尊者说,释迦牟尼入灭以后 ,佛教分了好多部派,十八部、二十部不等,虽然说有这么多派,但每一派都是 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分流出来的,你按照其中的任何一派修学,都是可以成道 的。这就是说,只要真正是从佛教中出来的法流,都可以使你成道。一定得注意 ,有一些儿人自作聪明,把其中的两部、三部或者几部糅和起来,新成立一派, 这样就成了大杂烩,拼起来的东西不行,这是无源之水,凭这样的东西想成道靠 不住。也就是说,只要有传承,不管你修哪宗哪派都行。我们知道,密宗就特别 强调传承。
大乘佛教也如此。大乘八宗,宗宗都是祖师大德们从释迦牟尼的经典中提 炼出来的,你照任何一宗修学都可以解脱,但千万不要把各宗拼起来。比如,有 人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解释作修禅宗同时又修净土 宗,这就是搞成了四不象,假如说你真的既修禅宗又修净土宗,那么你绝对死定 了!其实这里的禅是指修禅明心者;净土是指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矢志西归 者,可都不是泛泛的。
差不多的道理,经典翻译也是这样。一部经可以前前后后有好多次翻译, 翻译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是翻译,它都一定有梵本(或其它本子,如巴 利文、藏文等)为依据,而且也体现了译者对所译经典的理解程度。这一点儿最 重要!也有人说翻译也体现了译者驾御文字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竟然 有些人在没有梵本依据的情况下,把几种译本会集起来,这会集本纯粹是无源之 水,它只是体现了会集者对本经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说会集者的理解是错的 ,理由就是我举的圆锥例子,但是,这就不能作为经典了,它的权威性就大打折 扣。别看现在夏莲居会集的《无量寿经》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我坚信它是兔子 尾巴,长不了的。它的多事之秋已经来了。
迦湿弥罗国的国王问道:“那么究竟哪一派最好?”胁尊者说:“我认为 有部最好。”因为胁尊者他自己是学的有部,若按禅宗的说法,胁尊者是禅宗的 第十代祖师,这是另一回事儿。在佛灭后一直到大乘兴起之前这个时期,别看十 八部、二十部的那么多,其实占主流的一直是有部,他是代表,这个地位别派是 无法动摇的。所以,胁尊者学有部,说有部最好是有理由的。国王说,那么我们 是不是可以把有部的东西整理一下,使它不要流失,这样也可以利益后世的众生 。于是在胁尊者的主持下,当时还有一位叫做世友的协助胁尊者,召集五百罗汉 ,就在迦湿弥罗国进行了一次经典结集,史称第四次结集。这是佛灭后四百年左 右发生的事儿。结集出来的三藏现在已经失传了,是经藏与律藏失传了,论藏现 在还有,就是《大毗婆沙论》,两百卷。《大毗婆沙论》是玄奘法师取经取回来的,他当时若 不拿回来,现在也失传了,这是玄奘法师的无量功德。
这件事儿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第三卷中有记载,大家可以参看一 下,话不十分相同。《大唐西域记》的署名是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 辩机撰。玄奘法师译,这个译字用的莫名其妙,其实是玄奘法师口述,辩机记录 整理的。
什么叫毗婆沙呢?毗婆沙是印度话,婆沙是“说”,毗则有三义:一个是 “胜”,意思是这个论很殊胜,超过一切;第二是“广”,说其论的含义很广, 第三义我已经忘了(第三义是种种,现在添上)。毗婆沙师是这么说的:
极微是不能够相合的,因为它是没有方位性的,它是无方分,怎么能相合 呢?我们只能说阿耨色以上的聚色是可以相合的,因为聚色有方位性,可以占有空间。这样,桌椅条凳、三千大千世界的成立就没有问题。本来是别人在说话, 被世亲给打卷回去了,这毗婆沙师赶紧接过来抵挡一阵儿。往下看会发现,谁出 头谁倒霉,这就是俗话说的,出头的椽子先烂。
这儿出来了一个词儿,无方分,与它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儿叫做有方分。什 么叫做无方分,又什么叫做有方分呢?所谓无方分,就是没有前后左右、东南西 北这些儿方位,没有办法分别这些儿方位。方,可以做方位讲,也可以做方法、办法讲。分是分辨、划分的意思。有方分呢,就是可以分得出、有办法分得清东 西南北、前后左右这些方位。
毗婆沙师说完,就该世亲说了,咱们往下看。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一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