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颂
业熏习余处
执余处有果
所熏识有果
不许有何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先说说陈真谛法师对这个颂语的翻译。陈真谛的陈是朝代名,真谛才是法师的名字。真谛法师是译作:“业熏习识内,执果生于外,何因熏习处,于中不说果。”这个比玄奘法师译的更易懂些。
业熏到了识里边,然而你却认为是到其它的地方去受果报,你们用这来否认我的果报在识内,理由根本太牵强了。
有一个民间故事。夫妻两个都不够数儿(河南方言,即人有点儿傻),睡觉时呢,丈夫的腿被虱子咬了一口,他一伸手觉得是腿就抓挠,抓挠了一晚还痒劲儿不下,原来他是在妻子的腿上抓挠了一晚。自己腿上痒去别人腿上抓怎能止痒?哪儿痒抓哪儿!哪儿受熏在哪儿受报。
这个颂语中的两个“余处”是相互称的。
唯识认为,可以受熏的绝不是六识,以及色根,必须有殊胜之功用!能熏的必须具备: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相和合;而所熏则必须具备: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相合。如此才行。我大致把这能熏、所熏稍稍解释一下。
先说所熏:
坚住性。比如风,它一会儿刮,一会儿停,这就不具坚住性。坚住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相似相续,一刹那也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排斥太大的变动。就象人们说的要想成就什么大事,那么人一定得稳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无记性。为什么必须无记性呢?若它是善的,恶种子来了,它就不接受,就象这儿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浇灭了吗?火、水不兼容不行啊。再如计算机,若不兼容,计算机怎么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宽广,干什么都斤斤计较,那就成不了大事业。
可熏性。
可以与能熏相和合。所谓“相和合”,就是《摄论》中的“相应”,相应就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相分离”,与前边儿说的心不相应行法中的“相应”稍微有点儿不一样。这两个就象一个人很随和,不是个强老头,这样他的人缘就比较好了,人缘一好,占了人和的条件。做事业就容易成功了。
再说能熏:
有生灭。有生灭即是无常法,恒常的东西是不能起作用的。为什么人永远不能与上帝平等,就因为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坚住、稳重,能熏的就活泼,二者互补,就构成完美的事件。
有胜用。这个有胜用主要是排除异熟心心所,因为这异熟心心所势力太弱,受熏的无记,能熏也无记,就都成老好人儿了,那怎么行。我们在九华山佛学院,若哪个同学有什么事儿做出格了,那么总是法师们一个出来唱白脸,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这个学僧一通呵斥,然后,再一个法师出来唱红脸,这一般是副院长唱。副院长来说几句好话,这样呢,既解决了事情,又帮这学僧改了错。若都唱红脸,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学僧改错,若都唱白脸,也解决不了事情的。
有增减。这个有增减有点儿象马太效应,你若是个穷人,穷得叮铛响,只剩两个硬币在口袋中碰,那么我就要把你仅有的两个硬币夺过来,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还要把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给你富人,也就是让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
问:这个是否有损上帝的博爱?
不,没有损害,正因为上帝博爱,所以才把你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夺掉,这样就彻底把你穷人逼入死路,咱中国有句古话叫“逼入死地而后生”。
与所熏处相和合。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
这样看来,前六识、色根根本不能做为受熏处。
这儿加上一点儿东西。
小乘只承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大乘承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大乘认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会间断,不能做为受熏处,而小乘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小乘就说意识绝对可以作为受熏处,为什么大乘与小乘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在小乘中,是没有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名字的,他们用意识来含括一切。比如“执着为我”。大乘人也有这“执着为我”。这是我的书、这是我的笔、这是我的房子……小乘人也有“执着为我”。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儿子……小乘中认为这“执着为我”的作用也可含括在意识之中,而大乘呢,把这“执着为我”的作用另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末那识。比如说意识是一个“集合”,就是数学上的集合,那么意识这个集合的范围就比较宽。末那识则是意识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阿赖耶识也是意识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在大乘教法中,是把小乘中意识这个集合内除去末那识这个集合和阿赖耶这个集合之后所剩余的部分才叫意识。如此一来,大乘说的意识与小乘说的意识,根本是两回事儿。所以,小乘说意识可以作为受熏处,而大乘则否认,大乘说可以做为受熏处的只能是阿赖耶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乘为什么要这么再分一下呢?这是何苦来呢?他这么一分,让人更觉复杂,其实大乘这么一分,虽然名相复杂了,但对于你把握宇宙人生、修行解脱却更加方便了。大家对唯识很陌生,我举个世间例子:
弗洛伊德大家都知道,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把人的意识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做潜意识。那你说他这样分不是更让人感到复杂吗?但是,按他的理论,可以治好许多人的病。他的本职工作是精神病医生么~~他这就显出用处了。大乘也是这个道理,按这个理论修则更有信心。
我们看经部论师,他对世亲说识类互熏,世亲说不行,意识是会间断的,不能作为受熏处。按小乘经部论师理解的意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按世亲大乘理解的意识,别看还是这两个字--意识,但含义已变了,自然不可以作为受熏处。
现在是经部论师来与世亲辩论,你经部论师说的意识我世亲根本不承认,你来辩什么?这就是违背了因明规则。因明呢,大家更陌生,因明上说,若双方辩论,提出的说法必须“共许极成”。共许极成就是双方都承认,双方都接受。比如说,朝鲜与韩国不对劲儿,他们要谈判,就到北京来。这是第三者。若让到平壤去谈判,韩国不接受;让到汉城去谈判,朝鲜不接受。到北京来,是个第三者,双方都认为不伤面子。还有《婆婆、媳妇、小姑》上,他们误认为小娇与林老师关系不正常,小娇就跑回娘家了,小娇的妈妈就让仇家宝一家到饭馆去,双方见面协商解释。这也是,到小娇娘家,仇家宝不同意;到小娇婆家,小娇妈不同意。于是只能到饭馆中去。按小娇妈的话,这叫“不能让那老太婆占便宜”。
现在经部论师所说的“意识”,世亲不承认可以作为受熏处,而世亲所说的,经部论师又不承认,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怎么办?只能找第三者,然而经部论师没有找第三者,直接说识类互熏,世亲就打断了他,不让他说了。
如此呢,经部论师与世亲的矛盾只是因明辩论的矛盾,与修行解脱无关。我这么说是告诉大家,虽然说《二十颂》是辩斥小乘及外道的,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小乘被世亲辩输了就瞧不起小乘,认为小乘教法不好。按照经部论师的方法来,也保证你解脱无疑。因为,他们说的意识是指大集合意识,当然可以做为受熏处了,阿赖耶包含在大集合意识之内;按世亲的方法来,也保证你解脱无疑,他说意识不能作为受熏处,是指的小集合意识,当然不能作受熏处了。用世亲的方法解释世间人更容易理解而已。
经部论师一下楞了,只得找台阶,《二十论》上说他是说“有教为因”──
这不是我经部说的,这是释迦老子说的。
在《楞严经》上,阿难说心在外、在内都被佛驳斥了,于是说:你曾对四众开示过,心生法生、法生心生……他想把球踢给佛。佛又把阿难破了后,阿难说,我曾听得你给文殊说过,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都是自己没法子了,拿佛做挡箭牌。
经部论师也只有抬出释迦来壮胆了: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离识无外境,那些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都不离识,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那么世尊说这些教法干什么?他吃饱了撑的呀,这不是多事吗?
世亲一抓住经部的小辫子,得理不饶人,一点儿也不客气,话语锋芒毕露。“此教非因”。用白话说出来就是,你别拿释迦老子做挡箭牌了,你把佛说的经论读懂以后再引用。
世亲的这一句话呢,可以说直到现在还不过时,可以给我们现在写文章的人一个警惕性的提示。我们写文章都要引用佛经原文,但是你写出来的文章根本观点是颠倒的,不管你引用多少经论,因为你根本没有读懂佛经,曲解了佛经。你曲解了佛经,那么你引用佛说的话引用再多也不行。禅宗有句:魔来杀魔,佛来杀佛。魔是烦恼,你杀他,佛是清净你杀他干吗?这里的佛就是这些披着佛衣的“魔”,在外人看来是佛,其实是魔。比如*轮功,中间佛经的话,多得很~~
世亲说:不错,世尊是说过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但你拿这来证明实有外境是不对的。比如我告诉你敌百虫可以杀虫,于是你拿敌百虫去杀蝗虫,这样呢,效果就很差。我告诉你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你就拿它去往人脸上泼~~你用佛陀说过的眼耳鼻舌身来证明实有外境,就象老师告诉你,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于是你就拿硫酸来腐蚀玻璃一样笨,一物降一物,硫酸是腐蚀不了玻璃的,你这么干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佛陀说法是应机说法,密意说法。
佛经有一个特点,读多了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部经典都要在开始先介绍一下来参加法会的人物。比如《阿弥陀经》,开始就说了,参加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等。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大菩萨,象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就是我们常说的弥勒菩萨,还有常精进菩萨等;《十地经》上说,参加法会的有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花藏菩萨、德藏菩萨、莲花德菩萨等;《圆觉经》上说,参加法会的有…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六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