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九▪P3

  ..续本文上一页同法喻言:诸无触对见彼皆常,如业;如极微;如瓶等”。这是同法喻三种过失的例子。“如业”是所立法不成。业是胜论六句义中的一句,业就是动作,动作是无触对的,这合于因法,但动作不是常的,不合宗法。“如极微”是能立法不成。所谓极微,就是当把物体一直往下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给叫的,它既然已经不能再分了,就是有触对、有质碍,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极微是常的,这就是合于宗法但不合因法。“如瓶”是俱不成。瓶既没有常性也没有无触对性,所以是俱不成。

  “异法喻言:谓诸无常见有触对,如极微;如业;如虚空等。”这是说的异法喻的过失的实例。“如极微”是所立不遣,极微常所以不离宗法,极微有质碍,就是离于因法。“如业”是能立不遣,业无质碍无常,所以离于宗法而不离因法。“如虚空”是俱不遣,虚空常而且无质碍,所以离于宗法也离于因法。

  “由此已说同法喻中有法不成,谓对不许常虚空等。”这是对俱不遣过的补充说明。上一句的俱不遣是以虚空为例子,说虚空恒常而且无质碍,以它作异喻依是不行的,因为它实际上是既合于因又合于宗,这是同喻依。这时候又有一个情况,就是说,你这一个“如虚空”是对谁立的?假如说论对者是无空论师,无空论师就是小乘经部,人家根本不承认虚空,那么你这就成了有法(这个有法是泛指,有法是体,体上有义叫“法”)不极成。这句话就是说,对于虚空作为异喻依,前边儿说过,即使是对不承认虚空实有的无空论师立量,虚空无体也是合适的异喻依,因为它也可以起到说明宗无因不有的作用,但如果是同法喻,就不一样了,论对者若是不承认虚空实有的无空论师,你以虚空为同喻依就是犯有法不成的过失。

  为要具二譬喻言词方成能立,为如其因,但随说一?

  这是外人的提问。“为”就是“是”。“要”是应该。“具”是具足。“二譬喻”是同法喻、异法喻。“言词”说的话,就是你的观点儿。“为如其因,”就象因一样,“但随说一”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说一个。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比如说我要成立“声无常”,用“所作性”因也可以,用“勤勇无间所发”也可以,我就根据具体情况而选用一个,只用一个就可以了,根本不必举出两个。现在的喻也是有两个,一个是同喻,一个是异喻,我就是想问问到底是要同时举出同喻和异喻才能助因成宗呀还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举出一个喻就可以了?

  若就正理应具说二,由是具足显示所立不离其因。以具显示同品定有、异品遍无,能正对治相违、不定。

  陈那论师说,按道理来说,“正理”就是道理,指因明规则。陈那论师说,按规矩来说,应该同时举出同喻和异喻,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因与宗的不相离性。同喻、异喻都具足才能充分显示因的后二相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不出现相违、不定的情况。

  若有于此一分已成,随说一分亦成能立。

  刚才陈那论师说,作为论式本身,有同、异二喻才算是完整的,这一句是说在实际运用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假如说论对者已经明白同喻,则只要说出异喻就可以了,如果论对者已经明白异喻,则只须说出同喻。

  若如其声,两义同许,俱不须说,或由义准一能显二。

  这是说在有的时候,同喻异喻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呢?第一、比如说要成立“声无常”,在我一说出因支“所作性”的时候,论对者已经领悟到了声的无常,这时候就可以省略同喻、异喻。“两义同许”就是明白了声的无常、所作。“俱不须说”,同喻、异喻都不必要说了。第二、我说出了同喻,论对者立马就明白了,我也就不必要再说异喻了。在这里有人说“一能显二”的“一”是或者同喻或者异喻,就是说我一说同喻对方马上就连异喻也明白了,或者我一说异喻对方马上连同喻也明白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同喻可以推出异喻倒不假,但从异喻是推不出同喻的,所以,“一能显二”的“一”只能是同喻而不能是同喻或异喻,“二”是同喻、异喻。“义准”就是引申,我一说这,他马上举一反三,知道了另外的。

  关于这几句,吕澄在《正理门论本证文》中说,根据《集量论》进行对比,玄奘法师的翻译是不准确的。但我对照了一下义净法师的译本,两本是一模一样的,不可能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两个人犯同样的毛病,所以,不能说玄奘法师的翻译有问题。当然了,把《集量论》的说法知道一下也好。《集量论》中这一段对应的话是这么说的,“喻当说二,若此一分已成者,随说一言亦为能立。如声,分别二义故,或随一义准说二故,不必具说”,这几句话是在《集量论》的《观喻似喻品》中,我这是吕澄《略抄》中的。这几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呢?沈剑英先生是这么说的:“此谓二喻理当俱说,然若已解异喻,则只说同喻亦可;若已解同喻,则只说异喻亦可,均不会影响它发挥独立的作用。犹如声上有所作性和勤勇无间所发性二义,随说其一可义准其二,故可不必俱说。”(见《佛家逻辑》P369,开明出版社)我感到沈剑英老先生这段话不大通:前边儿说二喻是同喻、异喻,接着举例时却说是声的“所作性”和“勤勇无间所发性”,这哪是同喻、异喻?这是两个因!还是窥基法师《大疏》的解释合理,窥基法师的解释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