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足。
刚才我说了,“实、德、业、同、异、和合”与“实、德、业、有性、同异、和合”怎么着都可以,关系不大,可我还是希望大家找找看看,我也找找,详细审审,我还有一个想法需要验证,看过《胜论经》再说,现在先不说,怕万一我错了。
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
这是四相违的最后一个。商羯罗主菩萨所举的例子还是有法自相相违因的例子,只不过稍微往前进了一点儿。在有法自相相违的例子中,虽然说名义上是有法自相相违因,但实际上争论的焦点是有法差别--差别是没有明着说出来,而意思却含在里边儿。
鸺鹠仙人立的宗是“有性是离实之有性”,但是他的话语中间还含有这么一个意思,“有性是作有缘性”,“作有缘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作为使人了解为有的原因”。我是刚晓,我往这儿一站,你们就知道我是刚晓,你们怎么知道的?就因为我刚晓有与别人不同的特征,那么,我刚晓不同于别人的特征使得你们了解我是刚晓,则我刚晓独有的特征就是让你们知道我是刚晓的原因。窥基法师在《因明大疏》中说,“有缘谓境”,境就是能够引起人们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也就是各种实物和它们的属性、造作等,也就是胜论师说的实、德、业。惠庄法师是这么解释的,他说“作有缘性”是“意识上可以思考的”,我们想一下
quot;有缘性“就是可以作所缘的境界,能令心法有所缘虑,也就是说”有性“除实、德、业外别有一体,为所缘之境,令心有所缘虑。惠庄法师的解释更好理解。
《胜论经》我没有看过,韩老师说大正藏中就有,但我查了一下没有,如果谁在什么地方见到了,你就买回来,我掏钱。我见吕澄先生、郑伟宏先生他们都引用了《胜论经》,他们引用的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几句话。在《胜论经》第一卷第二章第七经中说,”对实、德、业使生存在之观念之原因者为有性“,意思就是说,”有性“是产生实、德、业为有的观念的原因,或者说,正因为有”有性“,才使得我们知道有实、德、业的存在,知道实、德、业是实、德、业。在《胜论经》的第一卷第二章第八经中说"有性异于实、德、业”。这句话好理解,就是说“有性”是实、德、业之外独立的一句,或者说,“有性”是离实的“有性”。在《胜论经》的第二卷第二章第二十三经中说,“有一实故,非实”,就是说,“有性”非实,因为“有性”有一实。“有性”既然有实,它本身就不是实。为什么要说“有一实”?因为实有九种,九种实都是“有性”所依。注意,幷不是同时以九种实为所依,比如“德”,“德”也是以实为所依,德有二十四种,象合、离,就是以几个实为所依。在《胜论经》的第一卷第二章第九经中说
quot;有德业故,非德业“,这和”有一实,非实“是一样的,有德,其本身就不能是德;有业,其本身就不能是业。吕澄先生、郑伟宏先生他们都是引用的这四句话。
刚才咱们说了,说鸺鹠仙人立的”有性是离实之有性“内含有”有性是作有缘性“的意思,就是说,胜论师立六句义,立了实、德、业,你怎么知道有实、德、业呢?就因为”有性“,因为有”有性“的存在,才使得你知道有实、德、业的存在,就好比因为我刚晓有与别人不同的特征,才使得你们知道有刚晓存在,当然,如果是个陌生人,可能你不知道我叫刚晓,但你一定知道我不是秦始皇、不是其它什么人,为什么你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也知道我不是秦始皇呢?就因为我刚晓有属于自己的特征!这刚好与《胜论经》相符了,《胜论经》上就说,正因为
quot;有性”,才使得我们知道有实、德、业的存在,知道实、德、业是实、德、业。
我们把鸺鹠仙人意许的“有性是作有缘性”用完整的式子写出来,“有性是作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
在说有法自相相违因时,咱说过,说“有性”有“离实有性”和“即实有性”,“离实有性”是鸺鹠仙人承认而五顶不承认的,“即实有性”是五顶承认而鸺鹠仙人不承认的。现在呢,咱再说一个,是按照“有性是作有缘性”来说。“有性”有“有缘性”和“非有缘性”两种,或者说是“作有缘性”和“作非有缘性”两种--惠庄法师说“作有缘性”就是意识上可以思考的,“作非有缘性”是意识上无从思考的。
鸺鹠仙人说,“有性是作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陈那论师说,这个式子实际上是有毛病的。陈那论师立了一个式子,“有性作非有缘性;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我们看这个式子。宗前陈是“有性”,宗后陈是“作非有缘性”,因支是“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同品是有的,“同异性”就是,异品呢,除了宗前陈“有性”满足“有一实故,有德业故”以外,就没有了,所以,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都是具备的。遍是宗法性也具备,因"有一实故“的外延是可以包含”有性“的。因三相具备,故是正因。刚才咱们说了,说”有缘谓境“,那么,陈那论师的”有性作非有缘性“该怎么说呢?就是说,幷不是有一个”有性“来作我们的所缘境。
按照鸺鹠仙人的意思,”有性“是可以思考的,前边儿咱们也说过,”有性“就是上位概念,就是”同“的极端,鸺鹠仙人说,极端是可以思考的,比如地,地是实句义中的一个,我们只是知道地有(最大)极端,但地的(最大)极端什么样子?凭我们的能力,根本就想不出来。就象我们去猜测佛的境界一样,那根本就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所以陈那论师说"有性是不可思考的”,“如同异性”,“同异性”就是下位概念,其定例就是极微,极微到底什么样子?鬼知道!所以,“有一实故,有德业故”恰恰是只能证明“有性”作“非有缘性”。这个呢,就是有法差别相违因。还是刚才说的,其实鸺鹠仙人的式子、陈那论师的式子都不是十足,法称论师后来把这个有法差别相违也给取消了。
咱们再用现在的话举个例子,“古人是好人,有道德故,如尧”,在这个式子中,宗前陈是“古人”,言陈是“古人”,意许有好人和坏人,就既包括岳飞也包括秦桧。
今天咱们就说到这儿。因为四相违是因明的难点儿,所以,大家下去后多用点儿功夫,下一次咱也不往后说了,就把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中关于四相违的这一部分内容一句句地通一遍。
《因明讲记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