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
剛才我說了,“實、德、業、同、異、和合”與“實、德、業、有性、同異、和合”怎麼著都可以,關系不大,可我還是希望大家找找看看,我也找找,詳細審審,我還有一個想法需要驗證,看過《勝論經》再說,現在先不說,怕萬一我錯了。
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
這是四相違的最後一個。商羯羅主菩薩所舉的例子還是有法自相相違因的例子,只不過稍微往前進了一點兒。在有法自相相違的例子中,雖然說名義上是有法自相相違因,但實際上爭論的焦點是有法差別--差別是沒有明著說出來,而意思卻含在裏邊兒。
鸺鹠仙人立的宗是“有性是離實之有性”,但是他的話語中間還含有這麼一個意思,“有性是作有緣性”,“作有緣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作爲使人了解爲有的原因”。我是剛曉,我往這兒一站,你們就知道我是剛曉,你們怎麼知道的?就因爲我剛曉有與別人不同的特征,那麼,我剛曉不同于別人的特征使得你們了解我是剛曉,則我剛曉獨有的特征就是讓你們知道我是剛曉的原因。窺基法師在《因明大疏》中說,“有緣謂境”,境就是能夠引起人們認識活動的客觀對象,也就是各種實物和它們的屬性、造作等,也就是勝論師說的實、德、業。惠莊法師是這麼解釋的,他說“作有緣性”是“意識上可以思考的”,我們想一下
quot;有緣性“就是可以作所緣的境界,能令心法有所緣慮,也就是說”有性“除實、德、業外別有一體,爲所緣之境,令心有所緣慮。惠莊法師的解釋更好理解。
《勝論經》我沒有看過,韓老師說大正藏中就有,但我查了一下沒有,如果誰在什麼地方見到了,你就買回來,我掏錢。我見呂澄先生、鄭偉宏先生他們都引用了《勝論經》,他們引用的是一樣的,都是那麼幾句話。在《勝論經》第一卷第二章第七經中說,”對實、德、業使生存在之觀念之原因者爲有性“,意思就是說,”有性“是産生實、德、業爲有的觀念的原因,或者說,正因爲有”有性“,才使得我們知道有實、德、業的存在,知道實、德、業是實、德、業。在《勝論經》的第一卷第二章第八經中說"有性異于實、德、業”。這句話好理解,就是說“有性”是實、德、業之外獨立的一句,或者說,“有性”是離實的“有性”。在《勝論經》的第二卷第二章第二十叁經中說,“有一實故,非實”,就是說,“有性”非實,因爲“有性”有一實。“有性”既然有實,它本身就不是實。爲什麼要說“有一實”?因爲實有九種,九種實都是“有性”所依。注意,幷不是同時以九種實爲所依,比如“德”,“德”也是以實爲所依,德有二十四種,象合、離,就是以幾個實爲所依。在《勝論經》的第一卷第二章第九經中說
quot;有德業故,非德業“,這和”有一實,非實“是一樣的,有德,其本身就不能是德;有業,其本身就不能是業。呂澄先生、鄭偉宏先生他們都是引用的這四句話。
剛才咱們說了,說鸺鹠仙人立的”有性是離實之有性“內含有”有性是作有緣性“的意思,就是說,勝論師立六句義,立了實、德、業,你怎麼知道有實、德、業呢?就因爲”有性“,因爲有”有性“的存在,才使得你知道有實、德、業的存在,就好比因爲我剛曉有與別人不同的特征,才使得你們知道有剛曉存在,當然,如果是個陌生人,可能你不知道我叫剛曉,但你一定知道我不是秦始皇、不是其它什麼人,爲什麼你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也知道我不是秦始皇呢?就因爲我剛曉有屬于自己的特征!這剛好與《勝論經》相符了,《勝論經》上就說,正因爲
quot;有性”,才使得我們知道有實、德、業的存在,知道實、德、業是實、德、業。
我們把鸺鹠仙人意許的“有性是作有緣性”用完整的式子寫出來,“有性是作有緣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
在說有法自相相違因時,咱說過,說“有性”有“離實有性”和“即實有性”,“離實有性”是鸺鹠仙人承認而五頂不承認的,“即實有性”是五頂承認而鸺鹠仙人不承認的。現在呢,咱再說一個,是按照“有性是作有緣性”來說。“有性”有“有緣性”和“非有緣性”兩種,或者說是“作有緣性”和“作非有緣性”兩種--惠莊法師說“作有緣性”就是意識上可以思考的,“作非有緣性”是意識上無從思考的。
鸺鹠仙人說,“有性是作有緣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陳那論師說,這個式子實際上是有毛病的。陳那論師立了一個式子,“有性作非有緣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我們看這個式子。宗前陳是“有性”,宗後陳是“作非有緣性”,因支是“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同品是有的,“同異性”就是,異品呢,除了宗前陳“有性”滿足“有一實故,有德業故”以外,就沒有了,所以,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都是具備的。遍是宗法性也具備,因"有一實故“的外延是可以包含”有性“的。因叁相具備,故是正因。剛才咱們說了,說”有緣謂境“,那麼,陳那論師的”有性作非有緣性“該怎麼說呢?就是說,幷不是有一個”有性“來作我們的所緣境。
按照鸺鹠仙人的意思,”有性“是可以思考的,前邊兒咱們也說過,”有性“就是上位概念,就是”同“的極端,鸺鹠仙人說,極端是可以思考的,比如地,地是實句義中的一個,我們只是知道地有(最大)極端,但地的(最大)極端什麼樣子?憑我們的能力,根本就想不出來。就象我們去猜測佛的境界一樣,那根本就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所以陳那論師說"有性是不可思考的”,“如同異性”,“同異性”就是下位概念,其定例就是極微,極微到底什麼樣子?鬼知道!所以,“有一實故,有德業故”恰恰是只能證明“有性”作“非有緣性”。這個呢,就是有法差別相違因。還是剛才說的,其實鸺鹠仙人的式子、陳那論師的式子都不是十足,法稱論師後來把這個有法差別相違也給取消了。
咱們再用現在的話舉個例子,“古人是好人,有道德故,如堯”,在這個式子中,宗前陳是“古人”,言陳是“古人”,意許有好人和壞人,就既包括嶽飛也包括秦桧。
今天咱們就說到這兒。因爲四相違是因明的難點兒,所以,大家下去後多用點兒功夫,下一次咱也不往後說了,就把窺基法師的《因明大疏》中關于四相違的這一部分內容一句句地通一遍。
《因明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