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肩烟雨过江南——之问法西园寺

  一肩烟雨过江南

  ——之问法西园寺

  采访:张菁

  一肩烟雨过江南,法雨缤纷。其间种种,说不尽。

   恰在苏州烟雨地逢着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以讲《普贤菩萨行愿品》而闻名佛教界的济群法师,心中有些疑问未解,加之法师也曾来京,与老舍茶馆有一茶之缘,所以在寺中颇叨扰了几日。以下就是这几日中向法师问来的法,问的未免粗浅,但答之精当,本刊将分几期连载。诸君,笔虽粗劣然律师妙语,座上檀香,台前新茶,窗外细雨,也引人入胜哉,且读。

  篇一、茶瓯香中细说茶禅一味,菩萨座下详解菩提次第

   回前墨:

   江南山水珍如寄,山温也,水软也,戒幢戒寺庄严也。台上岩茶香几许,直教万里赐紫衣,律师威仪,只是人间不留痕,西子湖外又飞锡。

   初次造访法师的茶寮,外面照旧是阴雨,窗外一丛竹,唉唉,江南烟雨。法师坐在茶台前亲自开泡“大红袍”,水声茶香中为我们一行人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茶禅一味”这句话的?

   济群法师:茶禅一味,从字面上来说,是茶和禅的结合。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喝茶契入禅,如赵州的“吃茶去”,就是通过茶来契入禅。但赵州的“吃茶去”,重点在于禅,不在于茶。许多人都在说“茶禅一味”,其实,茶是茶,禅是什么却是不知道的,多半只是一些相似禅。所谓相似禅,就是人们想象中的禅,比如宁静、淡泊、空灵,这些类似于禅的内涵,但仅仅是相似而已。禅的实质是什么?其实并不知道。就像我们远远看到一点烟,就说:那是火!但火是什么,却不知道。

   另一方面,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是对有禅的人而言。若是具备禅的体认,喝茶时自然会有禅。其实,不止是喝茶,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过喝茶这种形式才能体味禅。

   当然,喝茶这种形式,的确能营造一个契入禅的氛围和手段。但若执著于茶的色、香、味,那和禅又是两码事了。

  本报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

   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内涵有正确认识,还应以正当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不断长养心灵的负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坏了。须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这一基础被破坏,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了。

  本报记者: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当我感到幸福时,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这种幸福的感觉会很快过去,那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追求幸福的感觉是吗?

   济群法师:也不是说不追求幸福。刚才讲到,幸福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若是我们既在乎它,又觉得抓不住它,自然会患得患失。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获得它,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们要培养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报记者:我觉得幸福的感觉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喝到一泡茶也会感觉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比较短暂,也比较表层。再比如说今年春节我在一个寺庙里过春节,三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饺子,但是我们一同包饺子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过饺子,大家又都走散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重现了,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这里,再同样的包饺子了。所以我觉得这种幸福是不可重复的,很短暂,也很遗憾。

   济群法师:那你觉得这帮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里一直包饺子,你会觉得幸福吗?

   本报记者(笑):也不幸福。

   济群法师:这就对了。所以说,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为前提,当这种期待获得满足和平衡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饭,饿的时候,吃的恰到好处也会觉得幸福。但一过量,马上又会不舒服。朋友团聚也是一样,许久不见,在一起不亦乐乎。但三天一过,可能就厌倦了,甚至想躲开图个清静。

   任何感觉都是不稳定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念无常”,所以我们不应执著,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当然,幸福是缘起法,虽然无常,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的因缘,培养善的、和谐的心理力量,同时,消除障碍幸福的各种因素,便能保有相对稳定的幸福。

  本报记者:因为在戒幢律寺,还有一些戒律方面的问题想请教您。很多人想了解在家菩萨戒和西园寺现在每逢双月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济群法师:现在,多数受菩萨戒的人,仅仅是完成了一种仪式,并不具备相应内涵。因为菩萨戒的根本是菩提心,许多人虽然受了菩萨戒,却不知菩提心为何,更谈不上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缺乏菩提心,也就失去了菩萨戒之本。另一方面,菩萨的品质,就是慈悲和智慧。如果不能发起菩提心,不曾修习慈悲,就根本算不上合格的菩萨。有鉴于此,我从前几年开始大力推广菩提心教法,并出版《认识菩提心》一书,对菩提心的内涵及修习有较为完整的介绍。

  篇二:凡圣不二 念念缘心,古今无差 愿愿相继

   回前墨:

   紫藤香绕菩提花,慈悲喜舍一茎发。

   取经西园实无取,愿将茶心奉尘刹。

   本报记者:听说西园寺现在正在定期开展为在家居士受持一日“八关斋戒”注①的活动,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什么?

   济群法师:“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在家居士虽不能像出家众那样过着清净的生活,但既然学佛,终是要以出离轮回、走向解脱为目标。如果仅仅受持五戒,只能成就人天果报,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解脱。若想成就解脱,就必须发出离心,并受持与此相应的戒条。所以,佛陀为在家居士慈悲开设了八关斋戒,其内容接近于沙弥戒,受持时间为一天一夜,使在家佛子能藉此体验出家生活,种下出世解脱之因。

   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工作压力普遍很重,各种诱惑也非常多,若能每月定期抽出时间在寺院过一天清净生活,对心灵净化大有裨益。西园寺定期举行八关斋戒,目前是每两个月一次,苏州及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有很多信徒前来参加,在这里过一天一夜的清净生活。因寺院条件所限,苏州本地信众当天回家,外地信众经提前联系可留在寺内。

   活动仪程包括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上午受持八关斋戒,下午由法师们为大众作开示,晚上则是念佛或禅修。这一安排,不仅能使居士们在这个宁静的园林式寺院中体会清净无染的生活,更能使他们在闻法和共修中得到法喜。

  本报记者:现在有一些担任企业领导或经营实业的老板,他们其实对佛教和佛法很感兴趣,但因为身份、地位等种种原因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佛,或碍于面子不愿意公开学佛。虽然有向善之心,有时却基于习气做一些不对的事,他们能不能学佛?怎样学佛?他们学佛后也可以成佛吗?

   济群法师:人人都能学佛,没有人会被排斥在佛门外,这是首先要肯定的。其次,人人都能成佛,没有人天生就注定不能成佛,这也是我们要肯定的。

   当然,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对于学佛,也同样存在发心及信仰深浅的不同。所以,在处理学佛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时,会出现不同选择。学佛较浅的人,学佛只是工作之余的生活点缀;学佛较深的人,则将学佛作为人生的重心,工作只是生存的方便。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什么摆在第一,什么摆在第二;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当然,也有些人是由浅入深,随着学佛时间的增长,对佛法认识的加深,从而提升对佛法的需求。一旦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其它问题便不重要了。

   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学佛是为了成佛。所谓成佛,就是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质。

   我们现在为什么是凡夫?因为具有凡夫的生命品质,即是无明、我执、贪嗔痴。佛陀为什么成为佛陀?是因为具备了佛陀的生命品质,那就是大解脱、大自在,那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学佛的过程,是改变生命品质的过程。因此,佛法是心地法门,得用心去实践。

   真正想要学佛,应从基础做起,如三皈、五戒。三皈,是通过宣誓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皈依后还应不断修习皈依,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唯有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佛法才可能真正的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此外,五戒也很重要。戒具有止恶的作用,从表面上看,五戒是禁止杀、盗、滛、妄、酒,实质而言,是在止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止息生命妄流的相续,这正是解除烦恼,明心见性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报记者:比如说有人喝酒这个问题,有的人知道喝酒不好,是犯了酒戒,但是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或不被对方接受和认可,这要怎么办?

   济群法师:佛教中对受戒等问题也有一些方便。比如受“五戒”注②,可以先受一条、两条戒,所谓一分受,两分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来选择。在没有受戒之前,不存在犯戒的问题。

   人生是不断的选择过程,有选择就会有冲突、矛盾,这是正常的。每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内心都有一个天平,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取何舍。学佛也是一种选择,并且是人生最重大的选择。我们对于学佛的目标是否清楚,是否明白佛法对于改善生命的重大意义,再用佛法智慧审视一下,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种种利益具有多少价值?如果能这样做一下比较,当学佛和世俗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其实,人都应该…

《一肩烟雨过江南——之问法西园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