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有做人的道德底线。在生活中,这种人有时虽显得不合群,可是一旦人们了解之后,反而会刮目相看。从长远利益而言,有慈悲心,能够持戒,对事业会更有好处。另外,持戒是在帮助我们克服生命中的不良习性。持戒之难,也在于我们不容易战胜自身习性。因此,很多人会用各种外在借口来说明不能持戒的原因。事实上,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制能力,难以摆脱不良习性的左右。
本报记者:学佛会不会让人变的消极,对世俗的功名、地位、利欲要求变低后,会不会变的没有进取心呢?
济群法师:佛教中,并不排斥正当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只要正确处理好学佛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会因此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实上,学佛还能教会我们怎样更好、更如法地生活。
比如对工作的选择,应不违背“正命”的原则,即符合法律、戒律的双重规范。这样的工作,既能使我们立足于社会,又不会与修行、与生命的长远利益发生冲突。而在家庭中,在家居士也应当对父母、伴侣、子女尽职尽责。佛教中有一部《善生经》注③,就是佛陀教导在家居士怎样如法生活的经典。
确实,有些人在学佛之后,感到生命无常、轮回是苦,感到世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认识,会导致其中一部分人发起出离心,选择出家求道的人生。如果既不出家,而认识和情绪又继续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有条件选择一种淡泊的生活,因为强烈的出离心而淡化了许多妄想、执著,虽然过着比较简单的世俗生活,但也活得比较安然,比较自在;一是还有家庭责任需要承担,父母、妻儿等家人还需要他提供生活保障,这时,个人观念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就会产生冲突。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把出离心上升到菩提心,把追求个人解脱的发心转向对人类、对一切众生的责任。本着对这种责任的承担,首先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再推及到一切众生身上。
注解:
注①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是以一日一夜时间,体验出家的生活,该日除了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之外,还要遵守三条戒律:1。不以华鬘装饰自身;2。不故往歌舞观听;3。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注②五戒:“五戒”的内容为:杀、盗、淫、妄、酒。受持五戒即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注③《善生经》:《长阿含经》中的一品,记叙佛陀为善生说示获得美满人生的六种正确人际关系。
篇三:以戒为师,行止分明 观修菩提 信愿勿失
回前墨:
一念未生时,心如虚空尽。
上下皆无止,烦恼何所依。
师问:一念未生时如何?
苦思,答曰:心如虚空。
师反问:虚空有知觉吗?
不解。苦疑数日,忽一日释然:你怎知虚空不痛?
访谈的最后一期,翻看从前的记录,愈发觉得佛法珍贵,法师可敬。希望这短短三期的连载,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小小的收获或片刻的放松,唯此,足矣。
本报记者:在西园寺里我看到很多弘一法师的墨宝,据说他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是现当代的有为高僧。我们在北京的时候也观看过反映弘一法师一生的影片《一轮明月》,影片中弘一法师持戒森严,也很苦,很值得我们尊敬。苦行是不是衡量学佛的标准?是不是我们在家人也提但倡苦行、苦修的这种生活?
济群法师:苦行,并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提出“中道”的修行方式。所谓“中道”,一方面要避免对欲望的放纵,一方面要避免极端而无益的苦行,甚至以苦行作为修行目的。在当时的印度,苦行风气浓厚,很多外道认为通得苦行就能超越并战胜欲望,获得解脱,于是以各种方式折磨自己的身体。但佛陀以切身修行体悟发现,无益苦行和放纵欲望都不是悟道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在佛教声闻乘的戒律中,佛陀反复告诫比丘们,要以少欲知足作为修行及生活的原则。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对物质生活充满向往或要求过高,不仅容易产生执著,成为修道障碍,还要因此花费大量时间。而消耗时间就是消耗生命,为了那些可有可无的物质享乐,哪里值得我们消耗最宝贵的生命来换取?
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菩萨行者,情况又有所不同。作为菩萨,需要尽己所能帮助广大众生,这不仅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还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如果出发点的确是为了帮助他人,且是以正当途径求财,那么,即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是无妨。关键在于,不是为了个人享乐,而且对财富不起任何执著,依然保持无所得的心态。
本报记者:《佛遗教经》注①是很重要的一部佛教经典,佛陀临灭度前教导我们要“以戒为师”这是不是针对出家人说的?在家人如何依止戒律?
济群法师:戒律,是佛弟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准则。“以戒为师”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而言,也适用于在家众。
僧团是一个法治团体,大众依戒律共同生活。“以戒为师”,即以戒律作为个人行为和共同生活的准则。但不少人曲解了这句话,以为仅依持戒就能完成全部修行。须知,持戒固然重要,但只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替代一切。佛法修学是一大系统工程,包括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我们既不能忽略戒律,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
关于这些问题,我曾在《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探讨。所谓次第,即佛法修学的套路,包括佛法具备哪些要素,修行中应遵循哪些次第,每一步分别做什么,又该怎样去做,最终达到什么标准,等等。我觉得,对五大要素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修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也是整个教界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本报记者:现在在寺中参加活动时可以看到很多上年纪的居士,她们非常虔诚,但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诵经时经书的字印的又很小,看不清楚,打坐时腿脚不是很便利,又不能坐很久,她们应该怎样修学佛法呢?
济群法师:对一些年龄偏大,缺乏相应文化素养和闻思能力的在家居士,净土法门是最适合的。
净土法门强调信、愿、行,首先要激起对极乐世界和弥陀愿力的信仰,其次要发起往生净土的愿力,第三则是通过持念佛号等方式与阿弥陀佛相应。目前,修习净土法门者很多,但多数人修得并不相应。原因何在?关键是对佛法缺乏基本认知,尚未真切认识到人生是苦、轮回是苦。没有这些基础,很难发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愿力和行动。而没有坚定的信心、愿力和行动为保障,就很容易陷入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陷入顽固的心灵串习中。虽然每天也在念佛,但更多时候却是念着儿子、孙子。那么,这念佛号的力量,对生命所能起到的改变自然也是微不足道的。唯有培养正念之力,使之在内心占有绝对优势。临命终时,才能在其主导下顺利往生西方。事实上,决定生命未来去向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的念头。
本报记者:您经常为信众讲解《普贤菩萨行愿品》注②,请问《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重要性在哪里?
济群法师:我1996年就在柏林寺讲过《普贤菩萨行愿品》,后整理为《学佛者的信念》。近年来,又陆续讲过多次《行愿品》。但这几年的讲述方式和从前有所不同。
随着修学的深入,我发现《行愿品》本身就是殊胜的观修法门,尤其长行注③部分,为我们阐述了极高的观修原理。因而,我将之定义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通过这一观修,就像写字临帖那样,直接临摹诸佛菩萨的心行,最终,将我们的心调整到和诸佛菩萨无二无比别的层面。今年,我又出版了《〈普贤菩萨行愿品〉的观修原理》一书,重点介绍《行愿品》所蕴涵的用心方法。
《普贤行愿品》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重视的一部经典,许多古德都将之作为集资净障的重要方法,以此积累资粮,忏悔业障。我在多年修学中,也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这品经文的特殊意义,所以反复开讲多次,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获益,依循普贤菩萨的修行法门,解行并进,直至菩提。
后记:
《问法西园寺》到此已经连载完,笔者的录音笔已经空了,稿纸已经满了。之后要怎样解读这些文字,怎样使这些文字真正给生活带来改变,还是要看读者自己。也许你觉的太过枯燥和陌生,只是粗读一读罢,这也好,结一个遥远和未来的法缘。
学佛,是选择一种信仰,也是选择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它决定了你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学佛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其核心就是做一个好人。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别人的帮助或仅是一个友善的微笑,都会给心灵带来有益的放松。现代人的精神紧张,压力大,不仅是因为生活节奏快,其中也有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的欲望和自我不断的放大,这样只能生活的越来越痛苦。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换个立场想想,这就是学佛了。
时不时的,索性放下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不快,来老舍茶城听一段戏,观一场皮影,或仅只是坐坐,聊聊,吃一杯清茶。把脚步放慢下来,看看自己的真心——我想要什么?我现在追求的真是我想要的吗?
注①《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涅槃教诫经》、《佛临涅槃略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遗教,又作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是指佛陀临涅槃时所说的教法。本经是佛陀临入涅槃时,为后世佛弟子所说的最后教法,因此特称为《佛遗教经》。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注②:《普贤行愿品》为佛教界流传最为广泛的重要经典之一,是素有“经中之王”美誉的《华严经》(四十华严)最后一品。在汉传佛教中,《普贤行愿品》被编写在每天念诵的早晚功课里;而在藏传佛教中,也将《普贤行愿品》作为修行中的基础前行。
注③:长行:就是指散文体裁,属于印度文化里的一种写作方法,在很多古印度文学作品里都有这种文体。经常应用于“修多罗”,“修多罗”也称作“契经”。即为在佛法经典中直接讲述法义的长行文。契经的意思就是契合于真理,契合于机的经典。
《一肩烟雨过江南——之问法西园寺》全文阅读结束。